建设“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活教育文化

    张俊

    南京市鹤琴幼儿园的课程故事“田老师的草坪婚礼”曾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大家或感叹幼儿的天真烂漫,或感叹教师的课程意识,甚至有一些幼儿园也让教师在园里办起了婚礼。

    而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却在于:幼儿关注教师的生活,想参与到教师的生活中去,而教师也愿意与幼儿共享自己的生活。正因为有这样和谐共生的师幼关系作为前提,婚礼才会显得那么真实、自然、欢乐。透 过婚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鹤琴幼儿园“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活教育文化。

    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办园指导思想的鹤琴幼儿园,为什么要以“共同生活、共同成长”作为其园所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本文旨在阐述我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思考,分析其具体内涵以及对幼儿园发展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提出“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教育思想。他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认为生活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他提出以“做人”为核心的活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这些思想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具体的意思就是: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教育就是主体在与客体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建构。这些论断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所在。

    以上思想对我园践行“活教育”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从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出发,同时考虑到办园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文化建设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

    生活是教育的来源,也是教育的舞台,更是教育的指向和归宿。生活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正如陈鹤琴所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生活,具备从生活中生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就是和幼儿生活在一起。

    除了关注幼儿的生活,教师也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教师的生活质量、生活体验、生活态度,必定会影响其工作状态,并传导到幼儿身上,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鹤琴幼儿园创建初期,新任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树立与幼儿共同生活的观念,将自身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打通,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对于他们获得专业自信和职业幸福感也非常重要。教师在看似自由、自然的生活中发现教育机会、利用教育机会,可以看见生活所拥有的教育力量,也可以看见自己身上潜在的教育力量。这样的亲身体验反过来也能促使教师思考,作为教育者的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2.教育要成全每一个人

    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长。幼儿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毫无疑问应该获得全面的照顾和成长。但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家长也有成长的需要。陈鹤琴提出的“做人”的教育目标,不是只针对幼儿,而是针对每一个人,特别是与教育相关的人。

    教师和家长的成长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需要学会如何做教师和家长,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和家长自身的人格完善和生命价值的发现。而这两方面的成长都是与幼儿的成长相生相伴的。成人教育能力的成长有赖于其教育者的角色担当,成人自身的成长也直接受到幼儿成长过程的启迪。

    所以,幼儿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是单向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两者相互给予、相互启发。成人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不只是为了幼儿的生活,而应指向所有人的成长。共同生活是共同成长的前提。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新任教师刚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专业成长和人生成长的双重挑战。在专业上,他们面临着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难题;在做人上,他们也面临着因角色转换而带来的人际关系变化等方面的困惑。年轻的家长则更需要教育的“启蒙”。他们大多初为父母,对幼儿的发展特点缺乏了解,甚至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也有模糊或存在偏差的地方。这些都是迫切的成长需要,也是我们提出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现实理由。

    3.教育以关系为基石

    教育需要形成合力。陈鹤琴非常重视家园共育,并对家庭教育做了深入研究。当代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及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也都强调儿童发展的环境系统。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明确提出“以关系为基石的教育”,強调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关系,离不开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在关系中获得归属感,教育通过各种关系形成合力。

    教育合力不仅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和谐的环境,更能使幼儿园教育事半功倍。但教育合力的形成并非易事。它需要以共同生活为基础,更需要相关各方协调彼此的利益和立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才能达成共识。

    在鹤琴幼儿园创园之初,我们就意识到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将家园关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列为工作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提出“鹤琴一家人”的口号,在家长工作方面,强调幼儿园要坚定地与家长站在一边,以“活教育”理论及科学育儿观凝聚家园之间的共识;在园务管理方面,强调平等与尊重,以“活教育”五大目标中的“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等要求为指向,来营造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

    二、“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文化内涵

    经过4年的实践,鹤琴幼儿园已初步形成“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园所文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真实面对的文化

    真实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不完美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追求真实和追求完美的矛盾冲突中迷失方向。为了追求完美的结果,甚至有人会失去教育者的本心,把幼儿当作造假的道具。这些人造的风景,不仅与真实的生活背道而驰,也与理想的教育南辕北辙。

    在与幼儿、与家长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体会到,生活是一面多棱镜,它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彩。生活里有惊艳,有精彩,也有无可奈何;生活里有激动,有感动,也有平淡无奇;生活里有美好,有精致,也有一团团的乱麻。也许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而问题在于我们能否真实地面对复杂多样的生活。

    曾有人调侃说:“幼儿睡着是天使,醒来是魔鬼。”它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幼儿既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令人烦躁甚至崩溃的一面。几乎每一个新任教师都会面临如何管住幼儿的难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还会对自身的价值体系产生怀疑:是坚持儿童本位的价值取向,还是采取貌似更管用的高控策略?

    在家长工作上,新任教师也同样会产生类似的困惑。教师会因为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感动,也会因为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而烦恼,更会因为自己的无效沟通而焦虑。总之,对新任教师来说,工作上的挫败无处不在。这就是生活。

    然而,真实也是最有力的武器。它让教师看到生活的复杂性,从而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也跳出急于求成的简单化思维;它能让教师与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生活;它也能让教师将困难成功化解,调整心态,微笑面对生活与工作的挑战。

    真实面对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可以从教师传导到幼儿身上。在幼儿园里,幼儿可以尽情地奔跑,他们不用装,不用演,他们可以自由地说,自由地做。正如外界对鹤琴幼儿园的评价那样:“一群最不像老师的老师,带出了一群最像孩子的孩子。”教师和幼儿都可以真实地做自己,这是“活教育”最厚重的文化底色。

    2.真心陪伴的文化

    幼儿的成长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但不知不觉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无所用心。相反,成人的陪伴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陪伴,可以让我们看见幼儿的成长,支持和见证幼儿的成长。

    陪伴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是因为它是一种高质量的、指向幼儿成长的互动方式。陪伴不是简单地陪着,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它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双方有着密切的心理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共同生活的背景之下历久弥坚。

    教师的真心陪伴,首先意味着接纳,即接纳每一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其次意味着理解,即理解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并让幼儿感受到这种理解。再次意味着支持,这种支持以不伤害幼儿的自主性为前提,教师“思想在孩子前面,行动在孩子后面”。最后意味着等待,即不是追求一时的成效,而是期待用时间来记录成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每个孩子都被关注,每段时光都被珍惜”。

    如果说陪伴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服务,那么对于家长而言则是一种责任。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仍有赖于教师的耐心引导和陪伴。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开学时间延迟,很多家长都感到焦虑。我们则提醒家长珍惜这难得的陪伴孩子的时间,鼓励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帮助家长解读他们的观察记录,并组织家长进行分享。家长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对孩子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所以,陪伴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专业能力。建立在真心陪伴的基础上,高质量的保教得以保证,积极的师幼关系、家园关系也得以形成。

    3.相互滋养的文化

    “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文化,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滋养,而不仅仅是幼儿获得成长。

    成人在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同时,也从幼儿那里获得了力量。幼儿身上所拥有的成长的力量,也激励着成人去发现自己身上的力量。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表现,也引发了成人的好奇与探究心。由此,教师的工作内容变成探究童年的秘密,教师每天在工作中都会期待惊喜和发现。这是教师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回报。

    幼儿园里不同岗位的员工也因共同生活而相互滋养。保育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丰富,她们能在生活上为年轻教师排忧解难。幼儿园里人人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也激发了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他们主动学习和了解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成为教师课程实施的帮手乃至“合伙人”。例如,幼儿园里的园丁师傅,是幼儿心中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但是,每当幼儿有问题去询问园丁师傅的时候,他总是不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家园关系也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再是单向的引导与配合的关系,家长的存在感在增强,家长的声音也越来越容易被教师听到。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没有变身空中课堂女主播,而是甘当配角,支持家长观察幼儿、与幼儿互动,让家长走到教育的前台。在这过程中,教师面对家长的很多观念“误区”并没有如临大敌,而是抱着“万物皆可教”的想法,让家长充分表达,并借助家长教家长的方法,引发家长的交流与反思。这样的家园互动让年轻教师也收获了很多,不仅在家园沟通的方式方法方面有所长进,而且对家长的很多想法有了深入了解,更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观念不同并不可怕,了解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恰恰有助于我们对问题进行更全面和深刻的思考。

    回顾我园文化建设的历程,共同生活是活教育文化的根基。基于共同生活的背景,相关各方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成长共同体。是生活賦予了我们成长的力量。正因为我们有了真实面对生活的心态,才有了真心陪伴的动力。正因为我们的真心陪伴,才有了相互滋养的可能。

    回到“田老师的草坪婚礼”的课程故事,田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已经形成了生活共同体,所以他们才会有共同的关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关注。而“婚礼”主题活动的演进,则是由之产生的相互陪伴的历程。在这个课程故事中,无论是新娘田老师,还是充满羡慕和兴奋表情的幼儿,都会留下成长的印记。生活的共同体,归根结底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