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罗笑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资的培养和建设一直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更是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作为特殊教育人才重要培养来源的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对现有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五年一贯制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已被国内一些高职院校采纳和运用。因此,开展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衔接研究,对于提升特殊教育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的特殊教育分院是湖南省唯一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3年升格为特殊教育高职院校。为立足湖南实际,适应社会特殊教育师资人才需求,学院积极开展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自2015年以来,学院面向全省每年招录70余名初中生进行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师范生培养,即初中毕业生进入学校后,先在学校接受3年的中职教育,再接受为期2年的高职教育,经考核合格,颁发教育部认定的全日制专科文凭。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一般而言,中职阶段更注重特殊教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特殊教育职业素养;高职阶段更突出特殊教育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践试点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專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层级梯度和差异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原有的中等特殊师范学校多数都已升格为高职特殊教育院校,采取五年一贯制和三年制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生源以初中生定向招录为主,毕业后定向就业到基层各类特殊学校、特殊班担任教师,或负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辅导工作;三年制生源以高中生自主招录为主,毕业后由学生自主择业,以培养具有一定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为主。然而,高职院校特殊教育都是以笼统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清,使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缺乏层级梯度,造成了中职阶段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不足,高职阶段学生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二)课程设置重复度高,内容衔接缺乏层级性

    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标准,一些中高职衔接教材选择随意性较大,课程教学设置不尽合理,部分课程教学设置重复,甚至个别专业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而忽视中高职课程衔接规律,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拼凑,使得两个阶段课程缺乏逻辑性和层级性,且差异性不够明显,在教材方面很难体现出各自特色,这就造成课程内容结构不科学,难以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如中职阶段已经开设有特殊儿童行为学内容,但是进入高职之后,还有这方面的内容,而且课程理论深度并未明显加强,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

    (三)实践课程比例不足,实践过程缺乏针对性

    实践课程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点,应当贯穿在中高职培养的全过程,实行统一规划,进行一体化建设,要明确各自的侧重点。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由于受到实践场地、师资投入、实训教师能力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中职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实践课程设置仍然集中在高职阶段的最后一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使得实践过程变成了参观式、体验式学习,且实践内容与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脱节。

    二、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提升对策

    (一)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教育衔接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对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了制度保障。特殊教育院校要结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实际,通过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听取任课教师意见,定期对中高职特殊教育人才衔接培养方案进行审核评议,对衔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衔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教育部门要加大协同管理力度,建立中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学分认证、教育资质认证体系,发挥政府的干预保障功能,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二)定位衔接目标,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指向性的内涵要素。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应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要符合特殊教育社会发展需要,可包含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规格、层次、岗位等方面。在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中高职在育人目标方面要有良好的衔接性,中职教育突出基础性,高职教育突出拓展性,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两者相辅相成,呈阶梯式螺旋状上升趋势,最终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特殊教育事业;2.能够适应现代特殊教育改革创新需要;3.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坚定的职业信念;4.有扎实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5.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及其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拓展性。

    (三)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实践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是整个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与难点也在课程设计。因此,我们要坚持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做好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中职阶段应以提升特殊教育学生文化基础和基本特殊教育技能为主,高职阶段重点培养特殊教育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衔接应符合中高职教学层级规律,课程内容设置要做到差异性和阶梯性兼顾,避免出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简单叠加、重复设置,甚至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衔接脱钩,出现教学盲点。中高职课程衔接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训衔接,在时间、流程上全面贯通,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分别进行基础认知实践、职业认同实践以及职业探索实践,从而建立起五年一贯制的“全过程实践”教学衔接体系。

    三、结语

    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特殊教育事业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院校、教育部门、行业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设置等方面建立衔接机制。如此才能深挖特殊教育内涵,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有序提升,建立起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梯度,从而实现平稳衔接、高效衔接、科学衔接,真正发挥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19年度立项课题“特殊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KX19B005)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