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三意”和“三预”

    沈中尧

    清楚材料作文的“三意”,是写好材料作文的? ? 前提。

    既要合意(符合命题材料之意),更要立意(显现自我思辨见地),从而行文达意(得体的文字表达),这就是写好材料作文必须清楚的所谓“三意”。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要对题意、立意、达意了然于心,是因为“三意”不仅与材料作文的命题要求以及对应的文字表达相关,而且直接关乎作文的批阅评价。

    先说题意。作文必须符合题意,这是规定性写作的底线,而命题方式的不同,又会使这一必须遵循的原则因题而异。一般的标题作文,无论“题”以何种方式显现,包括单一概念、关系短语、笼统说法,还有那种需要补充完整的半命题等,“题意”总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意”的范围、对象、状态、程度各不相同。题意的所指及能指,虽然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自由度,但不管是其基本义还是引申义,大体上都还是可圈可点的。相比之下,材料作文所提供的命题材料,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多样性,其题意自然也就具有了多元多向的特点。较之一般的标题作文,材料作文符合题意的要求必然是随“题”变通且又顺理成章。像叙述性的材料,其意随所叙的人、事、物、况而出,只要能从材料中找到依据,即为符合题意;而论述性的材料,会针对某个、某种或某类人、事、物、况做出相应的判断、论断或推断,意是直截了当的,作文是否符合题意也就较为直观。

    再说立意。写作者在作文中或概括或具体或普遍或独到的见解的表述构成立意。通常情况下,标题作文都不直接显现意图或见地,而是由写作者根据作文内容或范围的选定来确立自我的立意,也可以按照自我表达的意图来选择符合命题之意的作文素材。材料作文就较为复杂了:命题材料本身的含意,包括意义、意趣、意理,有的内蕴在材料之里,有的外显于表达之中,前者多为叙述性材料,后者则为论述性材料,它们与立意之间的关联也松紧不一。解读叙述性材料中的人、事、物、况,能由其“微言”的叙说之中读出“大意”,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价值判断、意义走向,即“立意”所在。材料题意的蕴含和作文立意的揭示基本上是对应的;而论述性材料中那些观点显明甚至毋庸置疑的论说,只是命题材料的题意,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作文的立意,只有针对相关的判断、论断或推断,加以研判、做出分析、显现思辨,才算是有了自我的见解和见地——立意。

    因此,一般的标题作文,在内容契合题意的同时能表达自我见地,即为有所立意。材料作文的立意会因命题材料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认定标准:对一般的叙述性材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只要能做出与对象、现象、表象相吻合的推断或分析,即为立意正确;而对态度鲜明、说法显明的论述性材料,必须进一步加以研判或剖析,才算是有所立意。可见,有没有、准不准及深不深,立意高下的界定,无不与命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和自我见地的表达路径紧密相关,缺一不可。

    作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层次评价,简言之,就是用好符合题意和有所立意这两把尺子,最终,又都得由表达来显现高下,这就需要明白材料作文的第三个意——达意。合不合题意,偏重于作文内容方面的安排;有没有立意,偏重于作文目的方面的考量。与作文题意指向相一致及与作文立意相配套的言表,即具体写什么与明确为什么的“意”的表达,构成了作文行文的层次思路及结构编排。

    清楚“三意”是前提,具体操作又需要“三预”到位。

    把控材料作文的“三预”,是写好材料作文的? ? 保证。

    首先是预防。根据材料作文命题的要求以及评价的标准,写材料作文,首要防止“平移式”构思行文。

    对叙述性材料,对其某一方面给出一个判断,或者直接由材料得出一个结论,而后就直接将其作为全文的中心铺排开去。如:

    数学家高斯18岁时,晚上照例做导师每天多给他布置的几道难题。有一道题写在小纸条上,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找不到解答方法。但越是困难,他越想攻克,一直持续到天亮,终于解开了这道题。第二天,导师接过他的作业一看,惊呆了,激动地说:“你知道吗?这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牛顿没有解出,我也正在研究它,昨天不小心把它夹在给你的作业里,你竟然……”很多年后,高斯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把它解答出来。”

    面对这样一则材料,可以从中读出“迎难而上”“无知无畏”“身先士卒”“有心栽花和无意插柳”等多层含意。无论从哪一方面去写,都是符合题意的,也可以算作立意正确,但如果直接将这些见解从材料中游离出来,变为行文的话题或主题生发开去,不再与材料的蕴含挂靠分析,那就谈不上见地深刻了。

    對论述性材料,直接撷取出材料中现成的说法(题意),再通过堆砌素材(包括实例和引用)完成作文。如: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面对这种论述型的材料,很容易采用平移的方式构思成文,就是把材料中现成的“见证着、承载了、折射出、蕴含着”的说法论断平移出来,以其为作文论说的观点,而后就是所谓的例证或引证,合题意而缺立意。

    可见,平移的结果:一是不能完全针对材料的整体含义,把命题材料当成了跳板,导致行文游离出原有的题意内蕴;二是所立之“意”,本是材料现成的说法,或者只是标贴式的“公共话语”,真正属于自我见地的“立意”为零。如此的平移式构思作文,常常是以素材的百宝囊来应对作文的模糊认知所致。实例素材为要的误区,使作文的表达迷失了自我,面对同一个材料作文题,一窝蜂地举同一个例子,说同一个故事,唱同一个调子,有言语而没思想,也就谈不上目的意义了。

    再就是预备。作文当有备而来,但这里的“备”绝不能仅限于实例素材、名人名言的储备,还需要有思想认知方面的贮存,起码要有宏观方面“三观”的意识,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文不能没素材,更不可缺思想。思想基于素材而成立,素材基于思想而鲜活,没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素材,只能是可以搬过来挪过去的砖瓦,从写作的角度看,也就“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备”是为了“推”(推演、推论),而不是为了“堆”(堆砌、堆叠),要让实例事况的素材成为自我表情达意的有力支撑,而不是简单地拿来应对现成的说法或者佐证定性的公共论断。

    最后是预立。预立,即古人所言“意在笔先”。此话如果用在写材料作文方面,应当叫“立意见地在命题材料之先”。不见题目不动心很普遍,但写材料作文绝不能不见材料无想法。因为以贴切与深入的判断、分析、思辨来显现自我的见地是完成材料作文的终极目标。这就决定了只有在明确的命题材料出现之前就已经具有了较为明确的观念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将“三观”的见解与分析,细化、量化为微观的角度剖析或层面解析,诸如个体的行为习惯、环境的生态影响、物质的存在基础、精神的文化生成等。如此意向的预设和预立,便于立足现实、小中见大的阐发,易于虚实互见、事中见理的辩证。不管命题材料是具象的叙述,还是抽象的论述,都可以对其做有关价值判断、因果呈现的思辨。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具体明确的命题材料及相关要求置于面前的情况下,行文不知道从哪里出发,即不见命题的材料之时不知从何处入手。但有了预设和预立,就基本清楚了行文的方向,即往那些能够显现自我认识见解的方面写下去。只要“预立”好了思考、思索、思辨的向量,从哪里出发、走多远,都不会有问题。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