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再现:后疫情时代家园沟通的困境与路径重构

    李江美

    

    问题剖析

    幼儿因年龄特点,无法用成人的方式清楚传递、描述自己在园的情况,而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心理,对幼儿生活、学习、交往情况非常关注,两者的不平衡使得家园沟通备受关注,历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疫情后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教师普遍缺乏符合封闭式校园管理的家园沟通方式。如,“能见面,不电话;能电话,不留言”是原家园沟通中的一个原则,因为面对面表达时,有表情、有肢体动作,利于家长理解,而电话、短信、线上交流相对易产生误解,可如今这些原则可能需要倒过来用。这导致一线教师因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而陷入困境。

    剖析原有家园沟通的常用方式,如每天接送时的交流、每月家长半日活动开放、家长会或家长沙龙、家长助教、亲子活动、幼儿园膳管会、家长督察幼儿园工作等,它们具备相同的特点:面对面沟通。的确,即使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面对面式的家长沟通仍然是家园沟通的主要方式。“亲耳所闻,亲眼所视,亲身所感,亲历所议”,大大降低了家长的焦虑。分析“家长不能入园”导致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指向四方面。

    不可闻:缺失了每天接送时,听到孩子、孩子伙伴在幼儿园的即时言語;

    不可视:不能进入班级,看不到孩子生活、学习的场景和片段;

    不可感:无法亲临教育现场,无法获得原本可感受的孩子在群体中的变化;

    不可议:缺失了接送孩子入班时,与其他家长就孩子问题进行讨论的平台。

    解决策略

    后疫情时代,封闭式校园管理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如何破解新转变带来的新问题,我们提出“场再现”的解决策略。场再现,特指疫情后封闭式校园管理导致家长无法亲历幼儿园生活、学习场景,教育者转变教育传递方式,借助各种力量,向家长“再现”幼儿园“场内”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 言语可闻

    “场再现”的基础是让家长“可闻”,即帮助家长聆听园内孩子的声音。

    此时此地说

    选择幼儿愿意、乐于分享的时候,教师进行真实录音。比如,小班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弱,复述能力相对较弱,家长因此可能会觉得无法听到需要的信息。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特点,选择在区域活动时间点与幼儿进行对话,因为在区域活动时,小班幼儿处在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他们能够且乐意和教师展开非常自然的对话。教师直播或者录下与孩子对话的视频,屏幕前的家长可以听到孩子的真实表达,了解孩子在园的情绪情感、交往能力和兴趣爱好。

    特别时候说

    对于一些特别的时刻,我们引导孩子说。如,班级老师发现孩子带着情绪入园时,及时和家长了解缘由,对孩子进行疏导。等孩子情绪平复后,鼓励孩子对着屏幕前的家长进行沟通解释。家长因听到孩子的真实表达,会对孩子的在园生活感到安心。再如,幼儿和同伴发生冲突很正常,疫情前,孩子之间有纠纷时,常常会请家长来幼儿园面对面沟通,尽量把事情说清楚;校园封闭式管理后,虽然可以拍场景照片发给家长看,但缺失了孩子的在场表述,家长容易质疑。于是我们设立了一个“心语角”,在心语角中放入录音机,鼓励孩子们在角落里描述自己的不开心、愤怒,并进行录制。这样家长就可以听到孩子在冲突发生时的真实感受,而且孩子通过表达很好地宣泄了情绪。等家长询问时,许多孩子可以坦然陈述与同伴的纠纷,家长也因孩子的情绪得到疏解而释怀。

    ◆ 画面可视

    “场再现”的保障是让家长“可视”,即让家长看得到。

    实物帮你看得见

    “实物”让家长第一时间因看到具体的“物”而“看见”情况。我们提供不同色卡,方便幼儿表达在园情绪,如,红色表示快乐,绿色表示平静,黑色表示愤怒,蓝色表示伤心。幼儿离园前带回一张或几张能表达自己今天心情的色卡。依托卡片,幼儿能比较容易地和家长分享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情,再现给家长自己的在园生活。

    云上让你看得清

    “云”能较为全方位地让家长看到幼儿“在场”的现象。然而,幼儿在园生活是长线,将家长比较关心的幼儿在园生活进行浓缩,通过云的方式传递给家长,就非常有必要。比如,针对“教室在三楼,孩子万一在楼梯上摔了怎么办?”“不让家长进去,孩子需要用的东西他怎么拿?”等家长普遍担心的问题,我们将幼儿来园和离园时经过各个楼层、过道的监控视频进行浓缩,呈现给家长。家长清晰地看到,连小班幼儿都能够自如地拿着被子经过大厅、走廊,走入教室,而各个转弯处、楼梯口都配备了教职工,随时提供帮助,家长的焦虑瞬间释怀。这种方式还可以用于幼儿一日生活流程中家长特别关注的时段等。

    ◆ 成长可感

    “场再现”的关键是让家长“可感”,即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真实成长。

    我的画记

    幼儿随时将自己在幼儿园发生的、自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画下来。由于画记采用即时记录的方式,因此这些事件分享起来就带有很强的场景性,能很好地支持幼儿和爸爸妈妈分享具体事件,使家长从中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依据幼儿能力的不同,画记可以是单幅画记,也可以是四格画记。单幅画记:幼儿画出自己今天觉得最特别、最值得记录的事件,这种方式适合小中班幼儿;四格画记:幼儿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刻,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件,用线性的方式清晰记录。许多家长从开始只是通过画记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慢慢变成画记记录者。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的:“画记是我和孩子记录成长的最好方式,我真正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实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我的演绎

    幼儿自由扮演幼儿园里所有的角色——园长、老师、保育员、同伴等,自己演绎幼儿园生活,以幼儿视角“场再现”给爸爸妈妈。如,大班幼儿围绕爸爸妈妈因为不能走进幼儿园而焦虑的事情,采用了场景剧“我们在幼儿园里的忙碌”演绎给家长看。幼儿自己讨论要展现幼儿园生活的哪部分,自己分配角色、确定场景进行设计。彩排后,请班级老师协助拍摄下他们的表演,发给家长看。在演绎中所有角色都由幼儿扮演,包括老师、园长。选择表演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集体教学、午睡现场、园长妈妈来听课等。孩子们的本色表演不但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中的真实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幼儿园生活。

    我是代表

    筛选出适宜幼儿参与的管理内容,让幼儿参与到幼儿园重要事项的讨论、决策中来。这种方式很好地体现出孩子的表达、分享、协商、决策能力,让家长真真切切感受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

    如,幼儿担任幼儿园膳管会代表,孩子设计“每日菜品评价表”,班级幼儿用餐后用简单标记在评价表上对当天菜品进行评价,幼儿代表参加膳管会只要带上这些评价表就可以准确反馈问题。再如,担任教职工比赛评委,实践证明,幼儿担任厨师厨艺大赛的评委、担任教师技能大赛的评委都是非常适合的,他们认真、专注,能对比赛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当家长们在屏幕前看到这一切,都纷纷惊呼:“怎么感觉自己的孩子突然就长大了!”当我们引导家长真实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时,家长才会真正安心。

    ◆ 平台可议

    “场再现”的保障是让家长“可议”,即让家长们充分讨论孩子的相关事件。

    班级空间站

    疫情前,家长在进入班级的过程中通过主题墙、幼儿作品展示区、家长园地等静态墙面发现孩子的发展,获得各种自己需要的育儿信息。封闭式校园管理后,虽然孩子的作品可以随时带回家,但缺失了家长需要的综合信息。班级虚拟空间就起到了替代作用,空间站中的“家长加油站”,提供各类家长需要的育儿知识;“班级作品墙”,让家长不但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还能看到孩子伙伴的作品;“班级照片天地”,满足了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而且孩子在家可以就照片和家长展开各种对话、讨论,“再现”幼儿园生活的点滴。

    专题交流群

    家长间自由、小范围的讨论无法用教师说明替代,因为这其中有人群交往的关键要素——“你和我是一样的”。“专题交流群”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将原本在教室门口三五成群讨论的家长移到空间中。各班推出符合家长不同交流愿望的交流群,如“孩子被子怎么拿”“兴趣小组上不上”“孩子被同伴弄伤怎么办”等,让家长充分说是缓解家长焦虑、不安的最好办法,只有让家长说出来,教育者才知道怎样去帮助和解决。这样的方法不但让家长觉得进不了班级一样可以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引导帮助,比如在“兴趣小组上不上”交流群中邀请上一届的优秀家长进来分享,在“幼小衔接怎么办”的群里邀请小学资深老师定时回答家长疑问。科学育儿不知不觉中渗入家长心间。

    每月一展示

    疫情前,家长喜欢在教室门口观看、讨论孩子的各种作品,封闭式校园管理后,这种场景无法再现。我们推出“每月一展示”,让家长们依托展示充分讨论和交流。如,月月展览:各班级收集幼儿作品每月在幼儿园大门外展示,接送家长可在园外看到,就幼儿作品进行自然的交流;每月擂台:幼儿按照自己的展示愿望,选择自己想展示的内容——“我是生活达人”“我是大玩家”“我是艺术家”“我是文学家”……幼儿尽情展示自己的成长,全程直播,家长可以聚焦话题充分讨论。

    研究成效

    “场再现”为后疫情时代的家园沟通提供了一种范式,有效破解了当下幼儿园家园沟通的困境,丰富了已有家园沟通路径。

    ◆ 抓住重点:变应对家长为引导家长

    真正有效的家园沟通,其实质是基于幼儿,引领家长。疫情后家园沟通出现的困境促使我们思考,真正有效的家园沟通会困于形式吗?还是我们在行走中遗忘了家园沟通的实质?

    封闭式校园管理让部分家长的焦虑、不信任放大,这是正常现象。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接纳家长的焦虑,积极寻找办法,而不是抱怨、指责、漠视。最终我们会发现,耐心聆听家长的焦虑可以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法和路径。正是家长的焦虑推动我们重新梳理并发现新的家园沟通方式、内容。接纳家长使得“场再现”家园沟通模式真正具备了教育的视野。

    真正有效的家园沟通是让家长从沟通中发现孩子因教育而生长。实践中所采用的录播、直播、幼儿画记、幼儿心情卡等,这些看似是为了让家长知道幼儿的在園情况,其实质是借助这些路径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因教育而不断发展,发现教育对孩子的真正支持。只有上升到关注幼儿成长的家园沟通,才能真正让家长在内心信任教师、信任幼儿园。

    ◆ 突破难点:变随机传递为系列传递

    以往家园沟通较多关注教师个人经验,所形成的办法相对零碎。“场再现”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的关注点有很大不同,使家园沟通更加严谨、科学。

    首先,厘清沟通内容,指向幼儿学习、生活。依据各年龄段幼儿保教重点,梳理出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沟通。学习类聚焦户外活动、区域活动、集体教学,围绕幼儿在园一日学习安排梳理关键点;生活类聚焦早点午餐、午睡、盥洗、自我服务,教师与保健医一起寻找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节点,一一细化、呈现。教研组共同探讨,在学习和生活之外,如在过渡环节、入园离园环节,幼儿的同伴交往、表达表现等情况。

    其次,确定沟通重点,指向家长的困惑和关注点。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年龄层幼儿家长对后疫情时代家园沟通的具体困惑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与疏导。如,刚入园的小班家长比较关注一餐两点、孩子情绪、午睡情况等;因为中班教室调整到二楼,而且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更多挑战的兴趣,调查中我们明显发现,中班家长比较多地关注孩子的运动安全、被子取放、上下楼梯等;大班家长的关注则更加集中在入学准备、自我表现、交往沟通等情况上,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是否主动表现、交往过程中能否准确表达、游戏活动中是否会协商等。

    ◆ 形成亮点:变“单一人群沟通”为“人人都能参与沟通”

    传统家园沟通模式有两个问题:幼儿被动处于家园沟通外、除教师外的教职工被忽略于家园沟通外。好的幼儿教育要借助每个在教育场域的人,只有如此教育才是完整的。

    相信幼儿的力量

    封闭式管理让家长无法包办,却正好给了幼儿成长契机。针对小班幼儿推出的“此时此地说”,针对中大班幼儿推出的“我的画记”,以及大班幼儿自己想出的“我的演绎”,不但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在园情况,更为重要的是真实感受到了幼儿的力量。幼儿真正成为自己的主角,他们用真实的故事连接园内园外,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家长膳管会转变为幼儿膳管会,幼儿担任教师评委,这让教育者也发现,原来教育真正懂得信任、支持儿童时,封闭式校园管理就不是危机,而是一个成人读懂孩子的最佳切入点。

    借助团队的力量

    动员幼儿园所有教职工,从不同视角向家长再现幼儿园生活。除班级教师外,幼儿园行政、保健医生也加入进来,将原来每天展现在大厅的今日菜品搭配实物推行到线上;全园教职工轮流在幼儿园大门口、户外、楼梯转角执勤时,随手拍摄幼儿上下楼梯、户外运动的照片传递到家长群中。这种不分年龄段、不分班级的记录,真实且具有动态感,给家长带去感动与信任。

    这是一次因外在因素迫使教育者调整自己原有做法的变革,然而,我们在解决家长困惑、焦虑的同时,发现了原有教育中被我们忽视的方面。这次“被迫”的改变让我们清醒地发现,只要教育者真正具备教育智慧,针对问题及时寻找办法,那么无论怎样的外在改变都能引发教育更加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