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错容错:让课堂走向“无咎”境界

    王萍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形式,对六年级某班进行了错题资源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通过百分比研究,以及访谈观察比较分析,直面问题,透视现状,分析总结,反思对策。

    ◆关键词:错题;错题资源;有效

    一、问题提出

    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状况:教师整天埋头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的错题订正,学生常常进行重复机械的作业与订正。如此恶性循环常常令学生、家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用“太马虎,不认真”来概括了事。我们还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都非常相似,许多错误一错再错,说明学生缺乏记录错误、分析错因,辩错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還有学生有些问题平时上新课时做错了,后来自认为弄懂了,可在后面的练习中又错了。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次调查的形式为问卷调查,问卷的题型为选择题。内容主要聚焦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题产生的原因、题型以及相关的学习习惯等情况。

    2.样本:调查问卷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六(2)班进行随即发放,共发放54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96.3% 。

    3.操作:本次问卷调查由主试发放问卷,无老师在场,限定答卷时间为10分钟,统一收卷。答题时主试不作任何暗示。

    4.访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结合平时的观察对比,分析师生对待错题的态度以及错题管理的现状。

    三、结果分析

    1.听讲效率不高。课堂注意力时间短,自控能力差,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听明白课内所讲的内容,不能及时内化从而出错。

    2.习惯有待培养。许多错误雷同(数据的抄错,运算符号看错等种种情况),都因没有细心审题认真解题的好习惯。

    3.思维定势影响。在研究中发现“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干扰,相似的概念发生混淆”导致做错题目的比率最高,很多学生会出现经验干扰型的错误和相似概念干扰型的错误,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现在的学习和做题会有直接影响,而相似的概念和题目也会对学生产生认知影响,导致一题多次做错。

    通过问题透析,我们还发现对待错题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会影响其价值皈依:

    1.错题只停留在订正层面。一般教师对错的少的题个别指导;错的多的题集体讲评;实在接受慢的后进生由优生辅导。长期以往,后进生在对待错题的态度方面就表现出依赖老师的指导指望着小老师的辅导,而缺乏主动思考和反思的自觉。大多数学生认为订正了就交差了,没能知其所以然,其结果往往是错题一错再错。

    2.错题本未能更有效关注。优生没能利用错题本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别人分享解题思路和独到想法,他们有着自带的优越感,总认为自己会订正,这种题型已掌握,不愿意去和别人的方法作对比,虚心听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从中吸取有价值的内容。然而大多数普通学生由于反思能力不足或者没有自我反思的习惯,所以在面对错题时仅仅局限于将错题改正,缺乏对错题根本原因的更深程度的挖掘和剖析,于是也不能有效地关注到类似题的变式练习。

    四、结论与反思

    1.具“容错”之量

    友善生态的课堂需具容错之量,让学生充分真实的暴露错误,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进程,凸显出学生理解上的“节点”,才能以学定教,从而使教法最优化。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讲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在容错思想的指引下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使“错题资源”的利用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拥“研错”之能

    ①研思错题:面对错题,在老师的讲评或个别指导下,学生力求找出该错题的主要错因,想清其中的关键,再记录下自己的的思考和思路,具体分析出内化后的错误原因,这一系列的过程与思考其实就是学生理解掌握和再认识此种类型题的过程,使学生对此类型题的相关知识点更全面透彻地理解,掌握地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整理错题并不是为了订正而整理,是为了实用,为了后面有份高质量高价值的复习资料。因而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规范,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按自己看得懂易理解的形式来。

    ②改编错题:为了更好地掌握某种类型的易错题,最好是找一些类似题来练一练,比如条件和问题交换了怎么解决,改变的某个条件或问题该如何解答,他们往往解题思路相同或类似,经历了这样一系列变式练习,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了些,对此类解题方法的把握更熟练和透彻,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深度把握,对此类易错题,不管条件问题如何变,基本上就能应付自如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均得以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方均斌.例说“错题”及其教育功能[J].数学通报,2006:5.

    [3]陈辉等.学生“错题本”的巧妙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8:25.

    [4]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有心、细心、慧心的教育追问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