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超 杜金向

    摘 要:作为国民基础性产业,农业发展状况关系到14亿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更容易使其遭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甚至让农户面临巨大损失,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与社会性在推动农业健康、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以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增加财政补贴、加大农业保险与金融的融合等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2-0065-02? ? ? ? ?中國图书分类号:F842.6? ? ? ?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我国从2007年开始正式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之后,农业保险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农业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亿元增加到572.7亿元,风险保障水平从1 126亿元增加到3.46万亿元,服务的农户数量从4 981万户增加到1.95亿户,农业保险赔款从29.75万亿元增加到423.15万亿元[1]。尽管成绩显著,但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体系还不够完善。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产量不稳定,而且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这些都会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保险无论是在分散风险、损后补偿,还是在提高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经济方面,都有先天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覆盖率还不足1%,偏远地区保险网点少甚至没有。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品种类少、信息不对称、农户缺乏参保意识等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背景下,亟需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2]。

    2? 文献综述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绿箱”政策工具,其发展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高菲(2016)[3]基于财政补贴的角度研究农业保险的发展,认为把握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力度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许睿智(2016)[4]从我国农户规模以及土地经营制度出发,探讨农业保险的供需不足问题,并结合各国农业保险实践经验提出合作互助制的创新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王颖冰和陈盛伟(2019)[5]基于DEA-Tobit面板模型,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农业保险稳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大多数地级市生产效率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且投保率、理赔额、保险密度等因素均影响着生产效率。

    3?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3.1.1?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保险的首要功能表现为风险保障。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处于上升态势,从2008年的3.66%上升到2018年的23.21%,增速较快。与其相对应的,保险金额从2007年的1 720.2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46万亿元,增长了20多倍。从产业发展来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一直呈现出产业不均衡的现象,2008—2018年,养殖业的保障水平一直低于种植业保障水平,呈现出“种强养弱”的特征。在2018年,养殖业中畜牧业的保障水平达到12.88%,是多年来第一次略超种植业11.98%的保障水平,我国农村保险正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3.1.2? 承保面积不断扩大

    随着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农业保险承保覆盖面迅速扩大,从2013年的0.73亿hm2增加到2017年的1.4亿hm2,增加了近2倍,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4.1%。玉米、水稻、小麦3种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覆盖面达70%以上,逐步成为农业分散风险、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从我国农业保险保障广度来看,虽然低于美国,但已发展为世界领先水平,甚至高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并且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2? 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

    3.2.1? 农业保险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对农业保险的法制化建设随着《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开始步入正轨,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农业保险进入了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但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化建设起步较晚,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性决定了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给予支持,需要财政局、气象局、银保监会、林草局等部门协同合作,因此对各级政府补贴职责的划分、对各部门具体职责的分配,有必要通过法律进行约束,形成统一的协调监督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农业保险市场参与主体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大灾风险管理机制、费率厘定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有法律法规予以明确,保障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3.2.2? 农户保险意识淡薄

    农业保险的需求方是农户,而我国农户长期处于小农经济中,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很多偏远地区农户甚至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存有侥幸心理,宁愿祈求神灵的保佑也不愿投保。农户对保险的认识只局限于基本概念,对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风险分散、保障农业生产等经济功能认识不足,对险种划分更不了解。同时,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宣传不够。由于经营成本较高,保险公司很难深入基层为农户介绍各种保险产品以及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3.2.3? 政策支持不足

    首先,农业补贴结构性问题突出。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其次,财政负担加大。我国对农业的补贴多集中在保障粮食生产和收益方面的“黄箱”政策,补贴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运用与农民收入挂钩的补贴制度。再次,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过多承担了农产品保增收的责任,导致国内农产品市价以政策性价格为准,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

    4? 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建议

    4.1? 丰富农业保险险种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探索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需求,这给农业保险险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隨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的优势,不断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实现农业保险险种的现代化发展,使我国农业保险由产量保障为主的模式向保障水平更高的完全成本、价格、收入、指数转变,提高保障水平,增强农户抵御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

    4.2? 增加财政补贴

    为了更好带动农业发展,我国从2007年开始对5大类粮食作物实施补贴,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6年的8.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3.33亿元,增加了将近6.3倍。2018年,我国对农业保险补贴约320亿元,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5%,这说明我国对农户保费补贴的空间很大。在对16个品种进行补贴的基础上,我国可以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对特色农产品保费以及保收入类险种的补贴,加大保费补贴力度,真正实现农民参保无负担。

    4.3? 加大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的融合力度

    保险公司可以与当地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促进双方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保险公司了解农户信息,可以为金融机构放款提供信息支持,解决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地甄别不良借款人,减少贷款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放款时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的担保或者抵押品,但农户可供抵押的资产很少,而农业保险的分散风险与灾后理赔机制可以为农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EB/OL].[2019-09-20].http://www.pbc.gov.cn.

    [2]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六项建议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N].农村金融时报,2020-01-13(B06).

    [3]高菲.我国财政补贴视角下的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6(34):183-184.

    [4]许睿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农业保险为例[J].中国商论,2016(33):64-65.

    [5]王颖冰,陈盛伟.农业保险稳定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基于DEA-Tobit面板模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79-83.

    (编辑: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