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魏泽文 王兆良

    [摘? ? 要] 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现实表达。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基本准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发展人民既要做到“富民”,使人民得到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又要使人们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建党近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依靠人民和相信人民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把服务人民和发展人民作为执政的最终归宿和目标,把为人民作为治国理政最根本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为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出最宽广的路径。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共产党员;执政为民;执政理念;治国理政;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05-0018-05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基因符号。这一基因符号经过历代共产党人的“遗传”“复制”“进化”深深地烙印在其思想和灵魂深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延续的动力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历史变化过程都是人民群众参与的结果,不能正确地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就不能理解唯物史观的精髓。“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理论要求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执政实践所需。这一执政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长期的历史实践、坚定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鲜明的政治导向,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和与生俱来的不变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鲜明提出“人民中心论”,进而把这一理论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作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着力点,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服务人民、发展人民,带领人民走向和谐、民主的幸福之路,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标志。

    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起点与基础是依靠人民,它解决了靠谁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而人民就是具有这一“实践力量”的主体,需要依靠人民来实现共产党人思想上所追求的目标。马克思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执行者,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旦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共识),它就会变成建设与发展社会的巨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正是认识到人民力量不可估量的价值所在,从而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开展了耕者有其田的土改运动,广大翻身农民踊跃参加初级社和高级社,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在城镇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使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从河南林县人民披星戴月艰苦奋斗,在崇山峻岭中修建“红旗渠”,到山西昔阳大寨的农民战天斗地,在“狼窝掌”夺得粮食丰收;从甘肃古浪腾格里“六老汉”三代人守得沙漠变绿洲,到河北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从大庆石油工人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扔进太平洋,到“两弹一星”、核潜艇的横空出世,等等,每一项奇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创造。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和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都充分证明,生产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革命的因素。劳动对象要人民群众去开发,劳动资料要人民群众去制造使用,劳动过程需要人民群众全程参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人民的政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4]。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在改革和发展中相信人民

    相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最大化发挥人民作用相统一的具体体现。“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5]。相信人民群众就是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能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6]由此看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不可替代性与创造性的作用的巨大能动性。相信人民群众就是承认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善于顺应这一力量的发挥,并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这一力量的开拓性和有效性。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农民“冒死吃河豚”,私下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土地承包当年,小岗村就获得粮食大丰收,由此掀起了全国农村改革的高潮。这仅仅只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相信人民的创造和力量的一个缩影。

    信任是相互的。党和政府与人民不是二元对立,只有党和政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才能成为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相信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发挥其首创精神,把人民当作国家主人和衣食父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4]新中国成立真正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表明人民翻身解放,真正表明人民占据着国家主体地位。但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走了一段弯路,对民主政治建设重视不够,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落实不够,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迅速发展,把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枫桥经验”“义乌模式”、高铁纵横、飞船上天、航母下海等,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鲜活、辉煌的案例。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肆虐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动员和发动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使得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安全的“绿洲”。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典范。

    三、在践行初心和使命中服务人民

    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现实表达。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始终把服务人民当作党的工作目标,把群众路线当作党的生命线。这源自于“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的初衷。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8]“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的执政根基就在于人民的拥护与爱戴,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身职业。“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顺应了人民的呼声,满足了人民的需求,达成了人民的意愿,进而获得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的最丰厚、最坚实的政治资产。不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如何诋毁和诽谤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当今中国最基本的政治现实。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从而“解决好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1],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不能少”,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大力改善民生,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9]。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制定的宏伟蓝图,从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获取能量,在本世纪中叶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届时,中国和中国人民将真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四、始终把发展人民作为党的理想和目标

    发展人民是实现人民自身全面发展和解放的理想与目标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要求共产党人肩负着带领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明确发展人民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让人民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重新回到劳动幸福、人民至上的轨道,从而让人民的个性得到解放,人民不再被“物”所束缚和牵绊。同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就是要促进社会进步,让人民充分享受劳动幸福。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写照。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人民,带领人民实现其在所有领域的解放,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决与劳动异化、劳动不平等作斗争,使人民通过劳动真正占据社会的主导,进而实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民主体地位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他们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0]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劳动超越资本逻辑,人民不再为吃穿住行而担忧,转向人民本身更高层次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中国人民朝着中国人民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奋斗,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惠及世界人民。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归根到底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两者又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民从原来“片面的人”发展到“全面的人”,走出人被“异化”的迷阵,重新回归作为人本身的本质规定性,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促进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人民的最高层次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人民就是既要做到“富民”,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也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使人民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五、“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全过程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全过程。纵观百年党史,党的理论建设中“人民”这一关键词最为突出,“人民”在党的理论宝库中检索频率最高。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无不闪烁着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服務人民、发展人民的基因符号,离开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全部意义,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代名词,“为人民服务”成为处理党和国家所有事务的原则,成为党得以彪炳史册的永恒理念和宗旨。邓小平同志倡导“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行动指南;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7],要求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血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庄严而豪迈地宣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7]更是震撼人心,体现出心系人民的赤子之情。

    纵观党的100年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全过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宗旨与理念,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至上”宛若一根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红线,它是流淌于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红色细胞和永不褪色的基因标记。是否以人民为中心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准绳和分水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依靠人民和相信人民作为执政的前提和基础,把服务人民和发展人民作為执政的最终归宿和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治国理政最根本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为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出最宽广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邹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