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工匠精神给造物以灵魂

高伟+李晓雪+李自若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工艺;岭南园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04-03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岭南园林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繁复绚烂、精雕细琢的传统工艺一直是岭南传统园林最为直接与具象的外在体现,也是岭南园林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从某种程度来说,岭南风景园林遗产特色保护传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
然而,中国文化传统由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念,使得重道轻技的现象一直存在。两千多年来,历史上涌现出的具有高超技藝手法的名匠在中国风景园林史记载之中寥若晨星;而在岭南园林本已片段式的历史文献记载之中,更难见到关于传统工艺与匠师群体的相关记录。周维权先生在总结中国园林发展时曾经指出:“向来轻视工匠技术的文人士大夫不屑于把它们(造园技术)系统整理而见诸文字,成为著述。因此,千百年来极其丰富的园林设计技术积累仅在工匠的圈子里口传心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湮灭无存了。”
岭南地区作为中国最早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地区,是最早受到西方建筑风格与现代技术影响的地区。西方现代技术为岭南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营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近百年的急剧变化造成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将岭南园林、传统工艺与传统工匠群体裹挟其中。
时至今日,岭南园林遗产由于自然灾害、城市化发展等原因,使留存的数量、规模以及利用情况都无法与辉煌时期相比。而在对岭南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修缮与当代园林景观建设工程中,常常出现专业建筑设计人员与施工团队不理解岭南园林传统工艺特色,照搬其他地区园林技艺风格的现象,出现好的工匠难寻、施工质量粗劣等问题。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标准的变化、机械化与产业化发展,使得岭南传统工艺与匠作系统的保护传承面临多重挑战。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保护技术与手段相对缺乏,岭南传统工艺特色流失、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现象不容乐观。
传统工艺是以工匠为主体,兼具技术性、艺术性地组织施工而形成具有地方民间艺术性工艺作品的统称。工匠调动身体五感全力投入于眼前的工艺制作,材料与技巧相结合历经时间累积,保持有“给造物以灵魂”的信念终让岭南园林呈现出独有的特质。缺少对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与匠作体系的记录,将使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遭遇到极大的瓶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之下,由于地方历史文献与现有研究之中一直缺乏对于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记录,更缺乏对工匠作系统的记载,使得岭南风景园林的保护传承仅仅停留在对“物”的保护层面,而缺少从非物质层面对技艺与人的动态关注。以静态的“文物”思路作为岭南风景园林保护与传承的切入点,并不能实现岭南园林作为地域文化遗产得以完整性地保护发展,也无法全面、真实地认识岭南园林的价值。缺乏活态保护视野,显然无法实现岭南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关注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发展现状与匠师群体的生存现状,才能真正摸清和解决岭南风景园林保护传承的关键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就是这样一个关注于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与匠作系统保护传承问题的研究团队。自2016年起,这个团队以“口述工艺”方式开启了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研究历程。岭南民艺平台,全称“岭南风景园林传统技艺教学与实验平台”,依托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形成一个公益性学术研究平台。平台以保护与传承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为使命,以研究与孵化培育为己任,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与推动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再研究、再思考与再创作,为岭南民艺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研究、培育、互利的公益平台。岭南民艺平台的师生自2016年开始实地走访岭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手艺人,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真实记录岭南风景园林特色技艺的传承现状(图1~6)与工匠的生存现状,希望能为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留下一手档案记录,更重要的是真正理清岭南园林以匠作系统为核心的传统工艺保护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从行业到学界,为岭南风景园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更为有效的思路与对策。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范围内掀起保护传统工艺的热潮。“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句空话,是精湛的技术和始终如一的专注、持续与坚持。从本期开始,依托岭南民艺平台工作结果,正式开启“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专栏,为读者呈献学界持续关注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相关信息,以及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口述工艺”的研究成果,也期待得到更多交流与分享。希望通过持续的关注与长期不懈的研究,为岭南风景园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下一份宝贵的记录。
作者简介:
高伟/1982年生/男/云南昆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高密度城市与健康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