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梁琼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他们进行有层次的、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朗读教学;兴趣;时间;层次;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55-01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并不尽如人意。低年级学生读书时字音不准确,唱读现象严重;中高年级学生齐读时总爱拖腔,没有重音,缺乏节奏感,一篇好文章被读得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不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朗读时没有目的、没有层次。那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我在语文课开课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各种办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头:“树林里生活着一只小蜘蛛,它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很快地长大了,学会了织网。爸爸和妈妈开始每天忙自己的工作了。小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寞,好无聊啊。它决定开一家商店,它会卖什么呢?它遇到了哪些顾客?它和顾客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听到这里,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开始放声地朗读起来。我以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第一次生本对话。

    二、以读为本,循序渐进朗读

    传统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多,朗读练习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交给学生,少讲多读,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朗读的面也应扩大,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大部分学生都动起来,读起来。

    我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梅兰芳》第二课时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出别人评价梅兰芳的句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然后,我让学生通过自读、汇报读、全班齐读、男女生交替读等形式,读通、读熟句子。在学生读好这个反问句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出写梅兰芳爱国的句段,细细品读感悟。当学生读到“但是,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时,我创设情境引读,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感受梅兰芳这样一个视戏曲如生命的人不能唱戏的痛苦,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爱国,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课堂上书声琅琅,有起有伏,每一次的朗读,学生都在不断地体验,在回扣式的感悟中,学生体会到了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层次美。

    三、精心设计,多样化朗读

    朗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更不是乱读,而是为了理解、感悟和积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形式多样、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指导,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我在执教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青蛙写诗》时,以短小的青蛙唱歌的视频开课,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了第一次朗读课文——自由朗读。初读青蛙写诗的故事,学生对故事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从他们读后的汇报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懂得青蛙写诗的时候,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都来帮忙。下一关是过生字关,读通顺课文。我指名中等生、后进生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随文识字,发现读错的,及时正音,并用男女生赛读的形式,巩固读准确每一段话。在学生读准确课文的基础上,我又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朗读。我先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青蛙、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说的话,通过自由读、汇报读、师生交替读、边评价边读等方式,直到读出青蛙写诗的兴奋,读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为自己能来帮忙的高兴。接着,我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他们说的话,读中想象其与标点符号的相似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在我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快樂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多样化的朗读,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必定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