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思达”教学法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读思达”教学法应运而生,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即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实践意义,并提出了利用“读思达”教学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小学语文;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4?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6-0091-02

    【本文著录格式】李金英.基于“读思达”教学法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16):91-92.

    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深度研究而提炼出来的“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即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才能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这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本位,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教学法。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一)“读”

    “读”即阅读。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讲,阅读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础,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发展潜力。没有阅读,人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讲,阅读是教学的基础前提,没有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充分阅读,教学便会变成填鸭和灌输,一切良好的教学都是从阅读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强调: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学困生,指出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无休止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力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力,直接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是当下中小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思”

    “思”即思考。思考的本質是加工和建构。人脑是潜能器、生产器而不是复印机、储存器,它的价值在于加工建构,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缺乏思考的知识只是信息,而信息社会唯一不缺的便是信息。可贵的是对信息的加工鉴别、提炼组织和使用的能力,即思考力。没有思考,就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的根本任务绝不是让学生复制、记忆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鉴赏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达”

    “达”即表达。在小学语文中,表达不一定是口语上的讲述,也可以是文字上的描述。无论形式如何,语文知识的运用在于表达,语文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通过表达,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所得分享出来,既能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培养核心素养。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映。

    学习过程是吸收和表达相互作用的过程,吸收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表达是一个知识外化的过程。只有通过表达,习得的知识才会被激活,才会真正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只是惰性的知识、缺乏活性的知识。

    另外,从学生个体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都有自我实现的期望,教学过程需要满足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引导学生充分表达,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这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

    “读思达”是三位一体的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阅读是前提和基础,思考是核心和关键,表达是巩固和提升。思是读的灵魂,缺乏思考的读是肤浅的浮光掠影。思是达的深度,没有思想的表达都是空口说白话。

    二、“读思达”教学法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充分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教学是从阅读开始的,缺乏阅读的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据实践经验,教学中,学生阅读力的培养要经历从扶到放、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大致要经历教读、导读、自读三个主要阶段。教读阶段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引读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变为引,而不是直接讲解;自读阶段是“从扶到放”的落脚点,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地进行阅读了,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发现和提出问题。

    1.教师的任务要求

    (1)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指导,依据文本内容提供导学案或目标要求,指导要具体明确,到位但不越位。必须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时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哪些段落),明确方法(用什么方式学习),明确问题(阅读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只有做到了“四个明确”,学生方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提供针对性的帮助,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整体调控阅读活动,处理好整体阅读和分步阅读的关系,让阅读更具广度和深度。

    2.学生的任务要求

    (1)根据教师的导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主动地独立阅读,读懂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2)总结读会的内容和已解决的问题。

    (3)概括不会的内容,提炼待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和灵魂,课堂教学中没有思考就没有收获,没有收获更谈不上成长,深入思考是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我们应努力构建有思考的课堂。以往的课堂经常是教师的“一言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深入思考,积极地各抒己见,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成长。课堂上要预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从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深入思考。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以个体为单位,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在激发学生思维之光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产生了思维碰撞,让得出的问题结论更具有代表性,帮助学生深层次地品读课文,引发更多的思考。

    1.教师的任务要求

    (1)提出或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

    (2)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筛选和提炼。

    (3)对学生的思考活动进行适时的启发和引导。

    2.学生的任务要求

    (1)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2)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

    (3)必要时可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只有深入思考,启迪思维,才能对教材知识获得深刻的认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并探索有意义的新问题,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原生态的自由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多元思考和批判性意见,培养学生讲方法、讲证据、讲逻辑的意识和能力。

    (三)引導学生准确地表达

    表达能力是学习力的最高体现、综合反映,课堂教学要基于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促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有效加工,让知识在应用中深化。

    1.教师的任务要求

    (1)对教材深度解读,合理安排课堂活动,保证表达话题和任务具有针对性和价值性。

    (2)对学生的表达及时进行鼓励、指导和评价,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3)面向全体学生,整体组织和调控交流活动。

    2.学生的任务要求

    (1)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语言清晰,内容准确到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2)认真倾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并积极回应,必要时进行互动讨论。

    此外,表达还包括文字书面表达,教学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准确规范的书面表达。实践证明,很多思维、思想是在写作表达的过程中变得清晰和富有逻辑的。

    三、结语

    在教学中落实“读思达”,以学生学习为本位,可以防止在课堂上空泛拓展占用学生的阅读时间,防止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有思考的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深入思考、准确表达,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把知识转化、内化为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吉明.审美视域下语文“读思达”教学新路径[J].新课程评论,2020(9).

    [2]张荣丽.对“读思达”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J].武夷学院学报,2020(6).

    [3]吴秋华.指向言语形象思维的“读·思·达”[J].基础教育研究,2020(11).

    作者简介:李金英,女,1984年生,福建南安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