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虫变蝴蝶

    孙悦 陈晨

    从“一节课的艺术教育”到“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从“技能的教育”到“美的教育”,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和行为不断向幼儿靠拢。本期刊发的来自中部战区空军保障部蓝天宇锋幼儿园的两篇活动案例《毛毛虫变蝴蝶》和《玩转水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转变。

    从两篇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关注幼儿的情感与自我表达,支持幼儿积累美的感受,激发幼儿产生与社会倡导的美育价值相匹配的积极情感。同时,通过艺术教育关注幼兒的探索与体验,让幼儿以向往之情去发现周围世界的美好与可爱,在感受的过程中体验愉悦,在创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生活中艺术地表达美、创造美、传递美。

    蝴蝶从哪里来

    一天,乐乐兴致勃勃地和大家分享了一本叫作《凤蝶》的故事书,绘声绘色的分享很快激发了其他几位小朋友的好奇心。小朋友们纷纷问:“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端端满脸好奇,问我:“老师,你见过毛毛虫吗?”我回答道:“老师小时候见过毛毛虫。”苹果有点遗憾地说:“我们只能看书里的毛毛虫。”

    阅读完绘本《凤蝶》,孩子们知道蝴蝶是从卵宝宝一点一点变化而来的,并对毛毛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我们决定将毛毛虫卵请到班里。通过多方对比,我们从网上购买了毛毛虫(蝴蝶)卵,并投放到了自然角。

    卵宝宝来了

    卵宝宝的到来,果然让孩子们十分惊喜。他们对卵宝宝变成蝴蝶充满了期待。一天,霹雳拿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观察卵宝宝后,轻声地对一旁的苹果说:“苹果,你看,卵宝宝变黑了!”苹果听了,也拿着放大镜认真观察起来,她似乎也发现了卵宝宝的变化。

    “老师,卵宝宝变黑了。”苹果疑惑地看着我说。我看了看卵宝宝,回应道:“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变黑呢?”霹雳说:“卵宝宝是涂了颜色吗?”苹果小声地说:“它是不是就要出来了呀?”我点了点头。苹果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瞬间充满了自信,说话的声音也大了:“是毛毛虫要出来了!书里就是这个样子的。”

    细心的霹雳和苹果发现了卵宝宝的变化。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他们对卵宝宝的生长变化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仅对卵宝宝进行了细致观察,还仔细地阅读了《凤蝶》这本书。为了让孩子们更顺利地观察卵宝宝的成长,我们将美工区和植物角进行了整合,为孩子们提供了写写画画的册子,供他们随时记录,还增加了一面照片墙,用照片的形式记录卵宝宝的生长和变化过程,方便幼儿回顾和观察。

    初见毛毛虫

    第二天,孩子们发现黑黑的卵不见了,他们拿着放大镜寻找卵宝宝的去向。突然,霹雳激动地喊道:“卵宝宝变成毛毛虫啦!它在动,在这里呢!”这句话引发了孩子们的一阵骚动,佑佑问:“它好小呀,这是真的吗?”斯羽也有些纳闷:“这么小能变成蝴蝶吗?”团团好奇地说:“毛毛虫会咬我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就在这时,皓皓指着毛毛虫,惊奇地说:“我看见有个黑色的东西从它身体里出来了。”斯羽捏着鼻子笑道:“哈哈,毛毛虫在拉? ?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我说:“毛毛虫一定很喜欢你们,小朋友们要好好照顾毛毛虫。”苹果自告奋勇,站到前面说:“我要把它画下来,它好可爱呀。”我笑着说:“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相信毛毛虫一定会很喜欢你的画。”

    很快,周五到了,斯羽望着毛毛虫,满怀心事地说:“小朋友们放假,那毛毛虫怎么办?”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谁来给毛毛虫换叶子?”“我们回家,毛毛虫就孤单了。”“我要带它去我家。”……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周末由小朋友们轮流带毛毛虫回家去照顾。我说:“轮流带回家照顾是个好办法,但是毛毛虫吃的树叶在幼儿园里,怎样才能让毛毛虫在家里也能吃到新鲜的叶子呢?”端端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它放在冰箱里。”苹果说:“对,一回家就马上放冰箱里,这样才更新鲜。”乐乐提出了疑问:“那毛毛虫一天需要吃几片叶子?”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毛毛虫的叶子吃光了再换一片新鲜的就好。

    在照顾毛毛虫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对毛毛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毛毛虫的喜爱和关心。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生活中的材料和自然物,毛球、毛根、纸条、黏土、橡皮泥、藤球等,鼓励孩子们大胆动手操作,充分感知材料的特性,激发他们创作的愿望。

    毛毛虫饼干

    一次区域活动中,宸宸用橡皮泥制作了一块饼干,他开心地拿给我看:“老师,这是一块毛毛虫饼干。”我看了看这块奇妙的“饼干”,说:“听起来真有意思,你可以给我讲一讲吗?”宸宸很受鼓舞,一板一眼地介绍道:“我们班的毛毛虫是一节一节的,饼干的扣子也是一节一节的,所以是毛毛虫饼干。”我感叹于孩子的观察力与创造力,鼓励他道:“这块毛毛虫饼干太有趣了,宸宸真有创意。”宸宸笑着说:“我要把这块饼干送给毛毛虫。”此时,我觉得站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师,一个纯真的爱心使者。他别具匠心,将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想法展现在创作上。

    我把宸宸的“毛毛虫饼干”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区域活动结束后,宸宸饶有兴致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这也激发了更多小朋友各具特色的想法。苹果说:“我想用彩泥做毛毛虫。”可乐说:“我要用玩具拼一个毛毛虫。”乐乐说:“我可以用手工纸做一个。”我肯定了大家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动手操作,进一步点燃他们的创意,实现艺术表达的愿望。

    毛毛虫变蝴蝶

    经过孩子们的精心照料,毛毛虫成功挂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蛹的颜色越来越深。一天,苹果来到了自然角,惊讶地说:“老师,你看,是蝴蝶。”其他小朋友听到后,都来到自然角,欢呼道:“蝴蝶出来了!好美呀。”

    乐乐问:“它是怎么出来的呢?”团团说:“它换上蝴蝶衣服飞出来了。”斯羽说:“用嘴咬破出来的。”皓皓说:“用头顶破,钻出来的。”乐乐说:“它在蛹里换好蝴蝶裙子出来的。”围绕蝴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睿杰说:“我也好想有美丽的翅膀呀。”乐乐说:“我想变成毛毛虫,因为它很可爱。”诚诚说:“我要变成一个蛹,我想在里面睡觉。”端端激动地说:“还有卵宝宝呢!”米粒说:“我想变成卵宝宝。”

    我总结道:“有想变成毛毛虫的小朋友,有想变成蛹的小朋友,还有想变成蝴蝶的小朋友,这么多有趣的想法。小朋友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呢?”小朋友们兴奋极了,都欢呼了起来。我们决定开展“毛毛虫体验日”活动,孩子们对此充满期待。

    又经过两周的等待,所有的蝴蝶终于都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在自然角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蛹和蝴蝶;在美工区用画笔、纸和橡皮泥创作毛毛虫和蝴蝶;在表演区学着蝴蝶的样子翩翩起舞。

    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自然的观察,对身边所有人和事的观察。为了进一步帮助孩子们认识蝴蝶,我们将孩子们与毛毛虫的故事分享给了家长,家长们了解到即将开展的“毛毛虫系列体验日”活动后,也热切响应,积极准备模仿毛虫虫和蝴蝶的相关材料与道具。一些家长还带孩子去蝴蝶园,观察大自然中的毛毛虫与蝴蝶,获得更多的灵感。

    “毛毛虫”体验日

    ◆ “卵宝宝”日

    期待已久的体验日来到了,小朋友们首先体验了“卵宝宝”日。通过前期的观察,孩子们发现卵宝宝是黄色的。在“卵宝宝”日当天,他们在家把自己装扮成了卵宝宝来幼儿园。有的戴了一顶黄色的帽子,有的穿了黄色的衣服,还有的穿着黑色的衣服,说:“我是要从壳里钻出来的卵宝宝。”午睡的时候,米粒钻到被子里,蜷缩成一个球来模仿卵宝宝。后来,孩子们还围绕“卵壳里的毛毛虫在做什么”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大部分小朋友认为毛毛虫在卵壳里睡觉,还有小朋友认为毛毛虫在卵壳里打扮自己。我惊叹于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同时,也认识到孩子们不断产生想法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不断表达、表现的过程。

    ◆ “毛毛虫”日

    第二天是“毛毛虫”日。孩子们从家里穿来了毛毛虫鞋、毛毛虫衣服。在区域活动时,他们还为自己制作了许多毛毛虫宝宝。孩子们对毛毛虫的想法不断,举办了“毛毛虫秀”“我的毛毛虫宝宝”活动。在活动中,俊博说:“我的毛毛虫胖胖的。”斯羽说:“我的毛毛虫毛茸茸的。”团团说:“我的毛毛虫弯弯曲曲的。”……他们不仅把自己装扮成毛毛虫,还将观察到的毛毛虫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用各种材料创作了富有个性的毛毛虫艺术作品,看似简单的材料,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生动有趣的艺术品。

    当孩子们创作的毛毛虫越来越多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办了“毛毛虫”展。每一件毛毛虫作品都不相同,孩子们富有个性化的创作和表达,为每只毛毛虫赋予了“生命”。

    ◆ “蛹”日

    第三天是“蛹”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穿上了绿衣服、绿鞋子来到幼儿园。在谈话活动中,孩子们说:“毛毛虫把自己包在茧里不出来,它在里面睡觉。”午睡时,孩子们把被子裹在身上装扮成蛹。美工区的小朋友把毛线缠绕在纸上,说:“看,我做了一个蛹,我们是好朋友。”在吃加餐时,苹果说:“老师,你看,这个梨也像一个蛹!”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

    猜蛹、做蛹、发现生活中像蛹的东西,孩子们畅游在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蛹”,进行着“蛹”的游戏,讲述着“蛹”的故事。

    ◆ “蝴蝶party”

    第四天,是孩子們最期待的“蝴蝶”日。端端提议开一个“蝴蝶party”。听了他的想法,大家都非常兴奋,我说:“这个主意真不错,可是怎么来开蝴蝶party呢?”端端说:“穿上蝴蝶衣服。”米粒说:“我们变成蝴蝶来参加蝴蝶party。”我说:“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赶快开始行动吧!”孩子们纷纷去寻找能把自己装扮成蝴蝶的材料:苹果选择了纸盘,团团选择了纱巾,年糕选择了发卡……

    不一会儿,耳边传来团团的声音:“老师,这个怎么粘不上呀?”我问:“你觉得哪些工具能粘住?”她想了几秒钟,找来了胶条和双面胶,用胶条把绒球固定在了纱巾上。她皱着眉头看了看,又撕下了胶条,开始尝试用双面胶粘贴。粘好后,她看起来依然不是很满意。我疑惑地问:“团团,绒球不是已经固定在纱巾上了吗?”团团说:“这样不漂亮。”我好奇地问:“那怎样能变漂亮?”她没说话,走开了。

    几分钟后,她又叫我过去看她的作品,说:“老师,你看,黏土做的小花粘在上面了。”我说:“哇,团团有了新发现,原来黏土可以直接粘在纱巾上。你觉得这样漂亮吗?”团团高兴地点点头。背好她创作的蝴蝶翅膀后,她向我介绍:“我现在是爱莎女王蝴蝶,纱巾是我美丽的披风。”

    不一会儿,孩子们都陆续制作好了自己的“节日盛装”,蝴蝶party正式开始。“小蝴蝶”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享受着创作带来的乐趣。欢乐的舞会结束后,我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装扮,团团也给大家介绍了自己解决“胶带粘不住”的问题的过程。

    以往孩子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往往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今,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支持策略: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我看到他们为了实现自己愿望去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重新认识了班里的孩子,他们是富有创造力的主动学习者。在“毛毛虫变蝴蝶体验日”中,他们创造性地扮演蝴蝶生长的不同阶段,扮演形式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这不仅是他们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更是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捉迷藏的蝴蝶

    体验日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对蝴蝶的兴趣未减,将其呈现在了美工创作中。在一次区域动中,米粒、宸宸和苹果对我说:“老师,你猜猜我们画的是什么?”我回答:“我看到了花朵、树木和一只蝴蝶。”米粒说:“您只看到了一只蝴蝶?”我指着那只明显的蝴蝶,说:“对呀,我只看到了一只蝴蝶。”米粒和苹果说:“我们的蝴蝶在捉迷藏呢。有好多只,它们在红色王国里玩。”宸宸开始数起了蝴蝶,我仔细一看,恍然大悟。

    经过孩子们的讲述,我才得知这原来是小蝴蝶在玩“红色王国捉迷藏”的游戏。创作时,他们把小蝴蝶藏在了大树、小花和小叶子的后面,然后请同伴或老师猜一猜图中有几只蝴蝶。这幅作品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孩子们“想不想”,而不是关注他们的作品“像不像”,当教师关注孩子的想法时,他们的创作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在介绍作品《三个格子》时,端端告诉我:“因为这画里有三种颜色,所以它叫三个格子,蝴蝶就藏格子后面。你找到了吗?”听完端端的话,我由衷地感受到小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在艺术创作时是边创作边构思情节,当故事情节丰富时,孩子们的创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孩子们通过想象将生活中的感知经验创造成了独一无二的作品,相信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属于他们的故事,每一次创造都是新的可能。

    在整段“旅程”中,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睛去观察,用稚嫩的笔触去记录,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灵巧的双手去创作。孩子的创造力源于他们的好奇心,但是追根溯源,他们的好奇心来源于哪里?我想,应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来源于我们给孩子提供的自由的空间,来源于我们对孩子的接纳和支持。相信只有在生活中逐渐获得经验,那颗深藏于内心的美的种子才能逐渐萌芽、生发,孩子们才能获得有根基、有生命力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