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原生机盎然

    李欣玲

    天空湛蓝如镜,大地绿草如茵。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们幸福生活指数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海西州牢牢把握“四个转变”和坚持“七个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三产拉动型”“联合三产型”“企业带动型”“转产转业型”和“社企联姻型”等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从最初小而散的传统模式,到现在全州牧区已有15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组建跨村社、跨乡镇生态畜牧业联合社7个,41个试点合作社入社牧户1678户、入股草场1336万亩、入股牲畜32.5万头(只)。建成标准化有机生态牧场6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促进了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

    20世纪80年代,农牧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来,虽然有效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牧区畜牧业增长空间不大,生产活力不足,传统分散经营的“短板”日益顯现:牧民留在草原发展手段不多,走出去又因缺乏劳动技能且语言不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严峻的现实,对草原的有序发展,频频发出预警。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既要保护生态、承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又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破解这一重大历史命题?人与资源如何重新配置?生态畜牧业采用怎样的发展模式?

    为打破这些发展瓶颈,海西州跨村社、跨乡镇大力发展联合社,创新畜牧业经营主体的老格局。这个思路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过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着力解决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单一、人畜矛盾难以协调等一系列突出等问题,努力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转变。通过巩固扩大建设成效,末位淘汰和激励后进的原则,开展评估排序和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对未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试点社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非试点合作社进行替换和增补。同时,推行按股份制改造进展情况确定项目建设资金量,资金分配不搞平均,切实提高建设积极性。

    在发展成效较好的“天峻玉舟”和“都兰查汗西里”联合社设立联合社滚动发展基金,先后注资900余万元,建设饲草料加工厂、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及综合大楼,引进优良等级母畜等,努力提升一二三产建设,提升联合社经济实体基础和发展后劲,并适时建立联合社综合专业化服务队和益农综合服务社。对联合社22万亩草地进行划区轮牧围栏建设。陆续为联合社选配18名大学生,解决人才紧缺难题。通过股份合作,让草原与牲畜以及人力,管理与技术以及资金,得到合理整合和利用,让农牧民入股合作社更有底气了。合作社持续规范运行发展有了基础。草地经营方式得到了转化,随之带来的是生态保护方式的转变,草畜实现了平衡,牧民增加收入变为现实, 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有了方向。

    方向对了路子就宽了,要想在这条路上行稳致远,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提升品质,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目前,以“茶卡羊”“天峻牦牛藏羊”为代表的“三品一标”认证成果有21个。这些成果的认证标志着海西畜牧业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品牌效应扩大了,销售渠道得到拓展。“天峻山牌牛羊肉”“柴达木福牛”一系列具有绿色农牧品牌产品应时而生,这是股份制合作社发展中无形资产总和的浓缩,也是海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充分适应把握和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方向,走好质量路才是一份漂亮的、含金量颇高的“双创”成绩单,这也是海西农牧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十年磨一剑。海西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经过十年来的艰难困苦,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海西特点的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铺展开来:以草场牛羊入股、牲畜按类组群、草场划区轮牧、人员按技分工、统一集约经营、收益按股分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一首人富、草美、牛羊壮的草原牧歌,在千里草原上回旋荡漾,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