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梁志英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制定与推广,我国越来越注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并将其列为事业单位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核心。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利于其将全面预算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但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本文探析了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意义及不足,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足及优化方案

    一、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一)实现单位资产合理化应用

    内部控制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为实现战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与管理措施规范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制衡能力,通过全面预算、内部审计、风险预警等约束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并加强对资金流向及利用率的控制,以降低事业单位的财务及业务活动风险。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实现资金及各项资产的科学化应用。

    (二)充分发挥会计监督有效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可以明确划分单位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职责与管理权限,通过责任到人及问责机制,加强事业单位部门间的合作能力,提升财务信息与业务数据的实时共享,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同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部分不相容岗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实现岗位分离、监督及控制作用,并通过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审核,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实现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不足

    (一)内控管理理念落后

    事业单位作为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其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为了确保社会平稳运行,事业单位多强调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忽视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虽然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中依据国家财会制度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事业活动中一旦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会计人员立即向国家提交拨款申请,这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整体落后,事业单位领导层也未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内部控制知识,当运营管理中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致使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降低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二)财务内控体系缺位

    当前我国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理念落后,其虽依照相关规定制定了内控制度,但忽视了事业单位业务活动需求及发展现状,致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部分事业活动无法得到指导,且现行的制度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内控制度未明确划定各部门职责,全面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及内审管理等环节的制度建设不满足事业单位管理的需求,虽设置资产管理部门,但由于员工思想理念落后,对新制度的学习力度不足等,导致其仍旧依照传统模式进行财务预算等活动[1]。同时,多数事业单位未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其会计信息的核算及审计等工作均由财务部门完成,且在全面预算编制及执行环节中,单位各部门员工未实现全方位、全程性参与,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执行成果也未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时事后分析工作的缺失,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业务风控机制欠缺

    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水平,强化内部控制管理质量。但当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淡薄,未综合业务及财务数据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分析、预测、评估、预警与防控,同时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也存在缺陷,部分业务活动的针对性较低,降低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同时多数事业单位尚未建立业务风险预警系统及评估机制,使得业务活动潜在风险较大,甚至在风险发生后事业单位仍未准确评估风险程度,应对措施无法有效解决风险,致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损失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业务质量及内部控制水平。

    (四)内控监管力度薄弱

    内控管理执行不到位是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管力度薄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由于现行的内控制度无法对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使得各部门人员的资源分配等活动的主观随意性较强,内控管理流于形式。且有些事业单位虽设置了内部审计等监管部门,但其强调会计信息、业务数据的监管,忽视部门内部控制执行成效的监管,且内控监管中易受其它部门影响,相关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等也缺乏完善性与有效性,导致内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例如,S质监站作为事业单位,为有效落实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单位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由其监督单位的各项活动,但实际管理中内审人员的绩效考核等受后勤及财务部门把控,其内部审计结构易受其它部门影响。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优化方案

    (一)树立内控管理理念,明确划分职责权限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要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单位领导层及员工就要树立内控管理理念,正确认识内控管理概念、岗位需求等,并据此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通过完备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等加强事业单位内控水平。在这一环节中,单位领导层要积极组织单位员工学习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及相關知识,促使员工了解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必然性及自身的岗位职责,之后事业单位依据业务活动需求明确记账人员、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职责权限,通过岗位分离、部门制衡等方式明确责任,以避免舞弊现象发生,提高事业单位内控水平,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优化财务内控体系,规范资金审批流程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现象,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工作实际,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如制定《公务接待费开支审批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公务车辆维修审批制度》,《关于贯彻《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的实施意见》等,通过全面编制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管理及各部门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在这一环节中,事业单位还需要有效落实岗位分离制度,将记账、审批与执行岗位分离,明确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和审批人的权限和责任,规范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资金预算、资金监管及绩效考评流程,以实现资金的科学分配及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事业单位还需规范项目建设、薪酬核算、会计档案、合同和印章管理流程,并完善全面预算编制、执行及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水平[2]。

    (三)健全业务风控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业务风险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需设置业务风险部门,并聘请专业人才由其对单位各项活动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防控等。同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业务风险控制机制,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预警系统与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时梳理、识别单位的风险意识,并依据风险程度及单位现状科学编制防控措施,以降低事业单位的业务风险,确保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内控监管力度,有效控制经费开支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现象,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要强化内控监管机制的建设,实现对业务活动的事中控制与监督。在实际运营中,事业单位要构建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规定。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通过审计报告向事业单位领导层反映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专项审计与日常审计,在这一环节中,内审人员要明确各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并通过内部审计的全程监督控制经费开支,针对部门制度执行及财务管理问题,内审部门要委派专人全程监督问题及时整改情况,以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此,事业单位要树立内部控制理念,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健全业务风控机制,强化内控监管力度,构建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提升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汪云.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 2017(1):60-61.

    [2]卢平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 2018(5):44-45.

    [3]杨楠.浅谈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8, No.192(18):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