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李玉荣

    

    

    摘 要: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是伴随着职业生涯的历程和文化体验的历程而逐渐发展的,是一种自我确认、疑惑、反思和再确认的过程。本研究以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主题聚焦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认识论、影响其身份认同的因素、身份认同的重构途径等,以期全面了解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今后此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深度剖析研究内容,从整体关照研究对象;同时优化运用各类研究方法;加强不同机构间的合作研究等。

    关键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述评

    新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正是在不同社群、文化、价值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原有的“本体性安全”受到了冲击,在身份认同上构成了危机感,作为“教师”的身份意识和自我形塑才能得以延展。那么,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内在涵义是什么?其研究历程和研究视角是如何发展的?影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都将在接下来的文献梳理中进一步探讨。

    本文选取CNKI以及Web of Science两大数据库平台进行了文献检索。在CNKI的中文文献检索中,以“新手教师”、“新入职教师”、“初任教师”等作为篇名,同时以“身份认同”、“身份”为主题,共建立了6个逻辑运算关系,文献范围为2000年以后,选取SSCI、CSSCI、核心期刊等期刊级别,共检索符合主题要求的文献58篇;在Web of Science平台英文文献检索中以“teacher identity”、“new teacher identity”为主题词进行搜索,选取SSCI的期刊类型,共搜索到有效文献45篇,文献分布以1990年以后为主。无论是中文文献还是英文文献,其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新手教师、专家型教师,研究主题涉及了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认识论(社会文化论、结构互动论、系统论等)、影响其身份认同的因素(社会文化、历史、学校、人际结构、他人与自我等)、身份认同的重构途径等。

    一、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本体论研究

    (一) 认同:以同一性为基础的多学科解读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Identity,它源自佛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后由埃里克森(Erikson)引入心理学,“认同”的内涵极其丰富,是多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主题,早期研究中的“本质同一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自我同一性”、“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关系”等研究揭示了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认同”概念的多样性解读。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认同指“在物质、构成、特征和属性上存在的同一的性质或状态,该状态是绝对的或本质上的同一,这种同一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构成人或物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状态或事实。”(James A. H. Murry, Henry Bradley, W.A. Craigie &C.T,1989)。该内涵强调了“个体的差异”与“群体的统一”,也正是在差异和统一的互动中,“认同”才得以发展和重构。此后,“认同”成为诸多学科视角在研究个体同一性问题上共同关注的学术热点:

    (二)身份认同:基于自我建构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同互动的过程

    “身份”是对“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的基本回答,而“身份认同”就是对“我是这个群体里的谁”“我为什么属于这个群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问题的确认和建构的过程。身份既具有结构性又具有建构性,是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不断互动的统一过程(阎光才,2006)。

    关于“身份认同”的产生,国外学者一致认为“身份认同”具有动态性和社会建构性:“身份认同是一种社会的、语言性的建构,是一种意义的连接,而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整体”(Kerby,1991) ;身份认同是动态的,而不是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的静态过程。身份认同的过程并非统一的、固定的,而是始终处于多元变化过程中的流动的建构。Jenkins(1996)提出,身份认同不是固有的,而是需要建构的。维蕾娜·卡斯特(2008:60,63)也指出,人的身份认同是灵活的、补丁层叠的、流动的。

    此外,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是我们理解“身份认同”内涵的两条基本主线(Jenkins,1996)。我们所研究的身份认同是指在实践中通过社会对自我的内外在评价而形成的自我认识。内外在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和社会群体认同都被建构的过程。Mead(1934),Merleau-Ponty(1962)及Kerby(1991)指出,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身份。在身份建构或重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多重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身份。文化理论专家Stuart Hall(1997)指出,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认同。因此,身份认同具有持续性,它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建构性与被塑性同互动的过程。曼纽尔·卡斯特(2004:5-6)也对身份认同做过如下定义:身份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身份认同虽能从支配性的制度中产生,但唯有在社會行动中将之内化,并围绕这个内化过程建构其意义时,它才能成为身份认同。

    (三)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关注教师角色、教师自我、社会文化脉络

    在“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中,自我概念成为其定义中最本质的部分,尤其是伴随着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社会文化脉络与角色期待影响与新手教师关于“自我”的互动与调适决定了其专业发展方式、教学方式以及对待教育变革的基本态度。

    国外多位学者从自我、角色、个体与社会、文化脉络等方面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进行了多种解读: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是对职业现实的基础认识,其身份认同是现实的角色建构与人格、情境再现的过程(Goodson & Cole,1994);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手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和参与形成“身份认同”(Antonek, McCormick & Donato,1997);它是开放的、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因其与原有的身份认知有所冲突,所以身份认同是“教学意象”的再定义(Sugrue,1997);同时,个体自我形象与教师角色扮演之间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寻求个体自我与专业自我之间的平衡(Volkmann& Anderson,1998);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不是固定的或单一的,它是动态的实体,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新的环境意识过程(Coldron & Smith,1999);它是由关系到自我形成的生活事件中一系列竞争和有矛盾的价值行为、态度所预设和接收的[1](Samuel & Stephens,2000)。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而展开的,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新手教师在面临变动不居的环境、教学的文化情境以及突如其来的人际网络时,需要在“集体的统一”和“个体的差异”间维持适当的张力,进而既满足社会或他人对于新手教师身份的定位与期待,又能体现新手教师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定位与批判反思。

    二、“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多学科认识论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梳理得知,关于“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并在其学科视角下构建了体现学科基本特点的分析框架。围绕着“身份认同”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正走向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稳定与变化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的趋势。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

    教育学中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工作者”,其身份认同与教师改变、教师成长相联系。在探究优秀教师素质结构方面,佛瑞德(Fred)提出了“洋葱模型”(见图1),指出洋葱结构中内层对个体改变的决定性关系和内外层相互影响的联系机制。“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师使命得以外显的重要环节,也是由新手教师转向优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教育信念的必经过程。

    此外,教育学研究中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往往被置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的历程加以考察,并与新手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相契合,表现了教师专业素养、专业资本的发展过程(Hargreaves & Fullan,2010)。因此,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教学的本质并非特定教学方法的应用,而是其专业认同在教学中的整合程度(Palmer,1998)。在这里,专业认同成为“身份认同”的核心和基础。

    如果将专业认同与身份认同相结合,便建构了新的教师身份认同理解——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这里将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理解为专业身份(professional identity)的确立与发展,说明了新手教师自我对社会定义的教师内涵的体验和认知,确认自己是一名教师,不断去调适、融入和适应所在环境,承诺遵守教师的行为准则及职业道德,并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彰显教育教学专业性的重要身份表征。由此可知,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能够被赋予教育教学的价值意义,是克服初入职场时教学困境的动力和思想基础,而专业身份也是在实践性知识、教育智慧的不断发展中得以重构。

    (二) 心理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

    心理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源于对“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理解和认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童年与社会》一书中对“认同”进行了定义,认为认同是对自己“身份”的回答和确认,并在心理发展阶段上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之后,玛西亚(Marcia J.)等基于埃里克森的论述,把自我同一性操作化为探索与承诺这两个独立的结构维度,并提出了新手教师入职后身份认同的四种状态:(1)成就型认同,是指经历一段可能的选择或认同危机后相对固定的专业承诺;(2)延迟型认同,是指在对某些目标的认识基础上,探索可能的职业选择,积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但没有形成职业生涯的最终承诺的过程;(3)排他型认同,是指在对某些目标的认同基础上,从未经历过认同危机(探索)的过程,基于童年时期的认同,对一定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承诺;(4)弥散型认同,是指一种没有经过探索和固定承诺的状态(Marcia J.,1966)。要促进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需要引导新手教师由弥散型同一性逐渐转向成就型同一性,在稳定的专业承诺中实现身份的认知与转化,并在动态的职业生涯中关注教师智慧、承诺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此后,其他研究者们在埃里克森和玛西亚的研究基础上持续拓展、改进和完善同一性理论,把探索和承诺作为具体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拓展和细化探索与承诺维度,提出并改进了同一性发展的过程模型。Grotevant、Waterman、Berzonsky等学者都对其做了深入的探究。总的来说,过程取向的同一性发展理论认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要反复考察验证承诺,逐步增强对承诺的认可度。同时,新手教师个人的成长及探索意愿、情境的不断变化等都在无时无刻地调节着新手教师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徐薇,寇彧,2010)。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学者在同一性状态模型和过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整合过程——状态视角的同一性发展模型。比如,Luyckx等提出的同一性发展的过程取向模型;Berzonsky的同一性风格模型;Kunnen的专业承诺发展框架。在新手教师职业发展领域,新手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与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息息相关,新手教师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最终进行职业决策,直至职业承诺。

    可见,心理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与自我发展阶段、职业承诺有紧密联系,教师的身份被纳入心理发展的范畴中重新加以考虑,从而促进教师人格、信念和专业特质的养成。

    (三)文化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

    文化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伴随近二十年来对于女性教师研究、教师后现代角色研究、后殖民主义下的教师文化身份研究等研究主题而兴起,以“文化身份”和“文化环境”为基础考察“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互动过程。

    对于“文化身份”而言,一种是本质主义的,即一旦确立了文化身份,便难以有所改变,因此身份建构是本质性的、固定性的;另一种是非本质主义的,即文化身份是时时刻刻被形塑的、永无止境的东西,是处于持续建构的未完成状态(苏勇,2009)。随着文化社会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及文化研究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身份认同处于“本质中的建构”和“建构中的本质”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对于新手教师而言,社会和学校塑造下的“文化标签”是教师文化身份认同的基本来源,从“传道授业”、“思想启蒙”、“灵魂工程师”等文化角色规约中界定了教师角色所符合的文化与价值规范,并期待新手教师在学习优秀的教育传统中延续其“文化傳承”、“文化创新”的角色。另一方面,正如霍密巴巴(H. K. Bhabha)在《文化定位》一书中所提出的,那些作为文化之间比较基石的东西,如同质化的、自愿的、临近历史的文化传统的传播,正面临着被个体重新定义的过程(H. K. Bhabha,1994)。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新手教师对于教材本身、对教学活动的文化性理解和价值观的重新选择,作为“文化型知识分子”的他们,得以对自身文化与身份间的联系重新定义和解析,从而促进新的文化身份的形成。

    除此之外,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关注“文化环境”对其身份建构的影响。布朗芬伯伦纳将文化环境和个体身份认同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与所接触的直接场所和更大社会文化脉络不断渐进、相互调适的过程。作为主动建构的个体身份和发展,受到来自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大系统等不同系统结构层次的影响,其中,文化作为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以组织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了身份认知和角色定位的形成过程(黄瑾,2013)。在这里,结合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个体——结构互动模式,认为结构化下的文化社群对于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发展具有历程性和实践性的影响(何丽海,2014)正是在参与性实践的过程中,文化中的身份重新被纳入教师的价值和信念系统中,教师的“文化身份”才得以形成。

    而对于文化本质理论,首先,在理论解释性方面,文化本质理论能够以构建新手教师的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文化为核心,论述其在身份认同中无所不在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背景与文化分析,使我们从新手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去发展和看待其身份认同过程。这个过程中,新手教师被视为“社会人”、“文化人”,对身份认同的“被造性”和“自造性”符合身份认同分析的两种理论路径;其次,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文化本质理论强调参与中转化和实践,为我们能够走进新手教师的思想和心理,近距离接触其身份认同的转变过程,去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分析文化社群和历程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加以解释和阐述,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四)社会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认同理论由泰弗尔(Henri Tajfel)及其弟子特纳(John C.Turner)等人创立,以群体为认同基础,它侧重的是个人与其所属群体的关系,更关注一个人是谁(Who one is,being)。[2]社会学视角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强调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是与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致力于探索新手教师在社会情境中身份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关注作为“新手教师”的个体如何在社会期待、角色配置中实现自我认同和发展,同时也将社会的动态性和结构性纳入到其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加以考察,因此,社会性主导下的个体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统一是社会学视角下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这一命题的基本论调。基于此,此学科视角下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分析路径:一是相对稳定的制度结构,旨在考察社会对其成员身份的期望、分配和安排;二是较为变动的个体能动方面,旨在考察新手教师如何选择、建构和认同自我(张静,2006)。因此,我们可将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置于社会结构与个体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制度变迁与自我重构成为分析的两条基本路径。

    在这种结构性与个体性相互作用的框架中,作为社会现实所确认的“教师身份”,实则包含了社会规范、外部环境、制度要求和角色规约,“身份认同”成为社会发展历程中个体得以适应社会而进行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微观社群中个体得以生存和发挥能动性的重要条件。正如社会学者周晓虹(2008)指出的那样,个人—角色—群体(社会)之间原本就存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这样一种关系,角色不仅受制于社会或群体的客观期望,也依赖个人的主观表现。

    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下对于新手教师身份、身份认同的研究均以身份的结构性与建构性为出发点,注重分析自我心理、自我意识、身份表征、身份形成、社会结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身份的结构性中考察身份認同的共时性与本质性,在身份的建构性中纳入社会变迁、文化环境、社群发展等中间变量,将个体与周围的环境与组织进行了有效联系,从而构成了身份认同过程的历时性和变动性,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了理论立足点和解释主义方法论上的支撑。

    三、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知识谱系:研究的三种取向

    最初,有关身份认同的研究以哲学范式为基础,其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矛盾,与西方社会哲学理论相演进,并依据主体哲学理论的发展划分出了三种不同的身份认同模式:启蒙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3](陶家俊,2004)。因此,身份认同涉及对“自我”这一概念的确认,而且它会随着“主体性自我”的产生而不断发展,进而影响着个体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与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取向相一致,包含了个体/自我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社会/集体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文化/环境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等三种不同取向下的研究。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解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一)个体—自我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

    个体—自我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源自于“自我身份认同理论”,强调自我的身体和心理体验,以自我为核心,关注自我发展和角色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许多学者都将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视为由普通自我转向专业自我的过程(Goodson & Cole,1994;Volkman & Anderson,1998;Coldron & Smith,1999;)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人的“自我状态”、专业信念、职业观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在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上,这时期呈现出由原先的规范性逼近转向存在论逼近(佐藤学,2003),对于“为什么我是教师”“教师是怎样的一种角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受启蒙主体论的影响,实践性知识及个体反思成为影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Antonk, McCormick &Donato等学者认为,教学冲突与自我理解对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构成了危机感,需要新手教师在教学困境中反思“我究竟是谁”“我如何成为好的老师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等有关自我行为和角色定位的问题,并在不断的反思和思考中提高教学能力和实践性缄默知识。当实践性知识和自我反思成为习惯,这一因素相比起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形成身份认同更为有效(Antonk, McCormick &Donato,1997)。

    同时,由于身份认同已成为教师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手教师对自身专业身份的具体理解、对学校目标的个人确认构成了新手教师的专业承诺,在专业承诺的指引下,新手教师的专业承诺决定着其身份认同的基本内容与特征(Day,C.,1995)除此之外,Samia. C等学者将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等同于职业身份认同和角色身份认同,他们认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以个体在职业定位中的角色为基础,即个体对于“教师是什么”“教师应如何”的本质性思考,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考察更关注个性化的维度,强调身份认同的差异性(Weeks J. ,Tajfel, Samia. C,1996)。所以,个体—自我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是以新手教师的个体性特征和个性化成长过程为基础,对新手教师的思维和个体认知进行详细的解释,尽管也关注到社会组织、集体环境对新手教师社会化的影响,却未能深入地阐述其社会文化下的身份认同本质。

    (二)社会—集体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社会—集体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教育研究者对有关新手教师角色、教师身份、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所坚持的基本主張。社会—集体取向下的身份认同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主张人们努力地获得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从而提升自尊。这种积极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内群体和相关外群体的比较。[4](张淑华,2012)。社会类化、社会比较以及积极区分构成了个体的身份认同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群体内的一致性以及群体间的差异性。群体和组织的管理对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存在着基础性作用。

    除了强调组织和集体的控制性,斯托特(Stout,D.M)借鉴了布瑞克森(Brikson,S.)关于教师身份认同取向的划分,布瑞克森(Brikson,S.)将其划分为个人认同、人际认同和集体认同,在此基础上斯托特(Stout,D.M)运用质性研究构建了社会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理论模型。在这个理论模型中,斯托特将教师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从社会、情感、认知、行为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同时强调了人际认同和集体认同对于个体认同的重要影响,进而奠定了探究教师认同多面性和动态性的基础(Stout,D.M,2001)。

    此外,该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受结构主义取向、后结构主义取向的影响,关注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此消彼长的相互关系,从而使社会组织、结构类型成为新手教师自我身份重构的基础因素。基于此,以个体能动性的积极——消极和社会结构的强——弱两个维度,将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置于由其构成的象限中(尹弘飙、操太圣,2008),形成了积极稳定、积极不稳定、不积极不稳定、不积极稳定的四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类型。

    作为新手教师专业生存的主要场域,有学者也将学校作为一个分析单元,基于系统理论的视角,关注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建构与专业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成为新手教师发生身份转变、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将教师发展的范围得以扩大到组织外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批判性的情境脉络(李茂森,2005)。温格(Wenger,E.)认为,通过实践参与成为共同体成员可以实现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这也证明了实践共同体是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场所(Wenger,E.,1999)。

    集体—社会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既关注社会组织脉络对个体身份理解的限制性与决定性作用,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逐渐由关注群体、组织的统一性认同转向结构与个体的互动性认同,从而为我们诠释了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动态性、过程性与关系性特征。

    (三)文化—环境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21世纪初至今)

    该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以文化身份理论为基础,关注个体身份认同的族群和社群文化,并从情境、社会文化、社会认知等视角去分析社会—文化—环境—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依据文化身份理论,身份离不开源自文化的边界、空间、地点、真实性、族群和社区等概念,集体身份的建构、表达、管理和稳定会因文化边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孙来勤,2012)。文化身份的归属定义了群体和社群的范围,身份认同有边界内的文化本质、文化类型和文化环境决定。因此,在该取向下,社会脉络、文化手段、文化历程便是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

    2003年,著名的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家罗高福(Barbara Rogoff)出版了《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一书,文化本质理论对个体身份认同、自我发展所处的文化环境考察与人们在文化环境中活动参与过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该理论揭示了文化社群中文化与个体发展的历程性关系,以及个体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对文化的改造和影响,从而建构起新的自我理解的互动型脉络体系。

    沃茨奇(Wertsch,J.V.)认为, 社会脉络和文化手段(如课程、绩效性实践等)是新手教师教育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基础,新手教师的教育信念、如何思考和实施教学行为,总是受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结构影响。这些结构性影响受到与学校改革有关的政策规定、课程指南和国家标准等因素的影响(Lasky,Wertsch,J.V.,2005)。基于此,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参与性的互动实践过程,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中,新手教师塑造着学校和社会的结构环境、文化特色和文化形态,同时又被相应的文化本质与结构相影响,构成了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独特的文化历程,从而促进了身份重构与角色转变。因此,新手教师的身份理解、身份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与环境的结果,并且成为塑造后续文化行为的条件。

    此外,Cecilia Reynolds也指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期望、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其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工作环境、社会文化与期望、组织文化认同都是很重要的因素(Cecilia Reynolds,2007)。

    文化—环境(cultural-environmental)取向下的新手教师身份研究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理论所采用的研究取向和视角,为本研究所采用的文化本质理论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四、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方法论研究:身份认同的重构

    (一)影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

    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探究是进一步制定有效提升路径的基础。近年来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近50篇实证研究聚焦于此。不同学者对影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做了不同的总结与阐述。

    Douwe-beijaard(2004)指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职业承诺和动机,其中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是影响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5]Hong(2010)认为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受价值(valu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承诺(commitment)、情绪(emotion)、知识(knowledge)、信念(beliefs)及微政治(micropolitics)等因素的影响。[6]李茂森在其2014年编著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他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将其影响因素做了总结。在现今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世俗文化勃兴、阶层分化、人口迁移、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人事体制改革语境下,宏观层面上国家政策的变化、中观层面上学校组织文化的叠加影响,对微观层面上新手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情绪和个体实践性知识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甚至产生了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如何重构身份认同,成为摆在新手教师面前的重要难题。

    容中逵(2019)认为,历史地看,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现实构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国家主体、普通社会民众、教育思想家、教师自身。国家主体和普通社会民众为他者向度,教育思想家和教师自身为自我向度,将教育思想家的教师身份认同归入自我向度,这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即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径直与教师身份认同合一。每一单个因素中同时存在多个子因素。[7]在此基础上,他绘制了分析教師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流变的基本理论模型和构建机理图,用于综合研究和解释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

    刘刚、刘娜(2020)将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按功能性质划分为了增强性因素和削弱性因素,他们认为每一个影响因素都潜藏着独特的教育性内涵并发挥着具体的影响作用[8]。只有了解和掌握影响新手教师自我认同的主要因素的本质特征,新手教师才可以有效地从主体层面达成其对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的增强性构建,从而从外部环境层面有效改善教育制度环境和学校管理方式,进而提升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感。

    (二)新手教师身份认同重构的多元化路径

    在分析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国内外的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重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路径,这些路径体现了本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动态与转化的统一。例如,Lasky等学者从社会结构的文化变迁、文化认同与价值观重构分析了文化价值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并倡导建构“能动型的文化教师身份”(Lasky, S. 2005)。张迎新从教育理念、教学情感、教学集体和教学评价等外部要素,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建设合作文化、开展适切性的同行评价等方面建构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并结合量化数据与叙事研究,对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张迎新,2013)。李茂森基于制度与个人互动、自我与他者互动、自我构建与道德追求等基本观点,提出了作为新手教师个体的制度化认同路径、关系化认同路径和道德化认同路径,强调了学校习俗、制度安排、专业学习共同体、个体反思等途径下新手教师身份重构的过程(李茂森,2014)。

    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重构不仅包括社会和文化制度等外部要求,还涉及到主体身份和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选择与认同,二者之间为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个人与社会、工具与本体价值的辩证统一(陆乃贵、王福艳,2009)。

    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重构,既是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新手教师的直接要求。从本体价值的角度看,新手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本身为其专业性的提升和精神空间的拓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这是他们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契机。

    五、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方法

    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离不开科学、全面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理论取向和视角下有关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文献梳理得知,其研究方法包含了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混合研究方法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等不同的方法论取向。其中,最为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调查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相关量表的编制开发等;另一非常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为访谈法,主要用于辅助各类定量的数据采集及身份认同现状研究等;另有部分研究采用了民族志、深描法、实验法等。然而,在实际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并未能够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通过特定的研究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以思辨性为主的理论分析无法与现实教师实际紧密结合,而以实证性为主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亦无法深入挖掘个体身份认同转变的因素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历程性关系。

    六、研究启示与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见,国外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已有了较长的历史,而国内目前的研究起步稍晚,对教师身份认同、对新手教师群体的关注不过是近10年来才逐渐成型。虽然在深度、广度、数量、质量等方面国内研究均已取得了部分成就,但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上,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和介绍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同样的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标题下研究主题各异,研究目的各异,通过对其进行梳理,本研究提出以下启示,期望可以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厘清核心概念,明晰理論视角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概念的界定未能厘清,概念界定下的理论视角亦不够明晰。到目前为止,关于“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内涵还没有形成共识,新手教师的自我、自我意象、自我评估、自我反思、职业自我等概念都被认为与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有关。核心概念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同一标题下产生不同研究主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研究可全面考虑研究的样本特点、理论框架、历史形态、动力机理及其他变量等,对尚存争议的核心概念继续展开讨论,以厘清核心概念的界定,从而明晰理论视角。

    (二)在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的研究多涵盖了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教师主体,对于初入职业生涯的新手教师研究虽有一定的篇幅,然而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未来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这一课题将被逐渐关注起来,其研究结果将使更多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受益。

    (三)充实和完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在研究方法方面,常用的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等。从目前己有研究来看,由于量化的研究方法在调查设计上存在着取样代表性不足、统计偏差、小范围实施等问题,而质性的研究方法亦停留在对新手教师个体观察和访谈中,并未深入考虑其周围的文化社群及动态实践中的文化参与因素。未来研究可结合相关理论采取差异化、多层次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研究素材,同时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从而提高研究的普适性、科学性及客观性。关于研究的严谨性方面,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实证研究的信度及效度检验,使研究更加严谨,更具说服力。

    (四)进一步发展实证研究,为理论探究提供实证支持

    近年来关于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的发文量与占比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以理论思辨及探究为主的非实证研究仍居主导地位。未来,在学界充分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后,将更加关注和重视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证调研,同时会有更多其他学科领域学者加入到新手教师身份认同实证研究的队伍中,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将为理论探究提供更丰富的实证支持,未来该研究领域将具有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五)研究主题更加多元,研究情境更加丰富

    目前关于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新手教师的角色、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和身份认知等方面。而对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认同机制、身份重构、促进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性因素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主题和研究情境单一,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更加关注新手教师对自我身份的主体建构。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运用,如社交媒体、慕课、微课、学术交流平台等的综合应用,将进一步丰富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情境,为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Douwe Beijaard,Paulien C.Meijer,Nico Verloop.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2):107-128.

    [2]郝彩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危机及应对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7.

    [3]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02):37-44.

    [4]张淑华.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5]Douwe Beijaard,Paulien C.Meijer,Nico Verloop.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2):107-128.

    [6]HONG Y J.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 to Dropping Out of the Profess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26(8):1530-1543.

    [7]容中逵.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理论阐释[J].教育研究,2019(12):135-144.

    [8]刘刚,刘娜.教师自我认同的双向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0(0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