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性写作:确证意识之缺失与培育

    石修银

    说理性表达,最关键的意识是逻辑、确证与对话。初中是说理性写作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确证意识的培育尤为重要。学生作文中虚假事例、臆造名言、以“比”佐证等等,削弱了学生说理表达的力度,也直接影响着说理写作的学习,更折射出说理生命的虚伪与浮躁,折射出作文教学立德树人教育的失误。

    一、确证意识的释义与缺失表征

    詹姆士·A·霍金和安德森·W·哈特道:“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支持行动或者两者有之的写作意图的文章。”①可见证据是说理的重要基石。确证,为确切地证实、确切证明,确证意识,就是凭借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中能作实际证明、确凿验证的材料证明、验证观点的意识。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育并不着力强调确证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直接引导立德树人,未来的世界,我们当远离学术不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缜密的思维,演绎我们的思考与探索。语文教学也就有培养学生的确证意识的责任,以在未来的世界诠释我们的真诚与严谨,让我们的沟通与表达获得世人的理解与尊重。

    什么是好的论证?约翰逊和布莱尔提出了“相关性、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论证评价三角标准”。②反映在证据推理上,有三点要求:“首先,证据应该是‘可接受的,即证据没有科学性错误,是准确的,证据的收集过程是科学规范的,证据经得起检验,具有可重复性;其次证据体现‘充分性,即从不同角度收集多样的、全面的证据支撑结论;最后,推理是连接论据与结论的桥梁。”③初中是学习说理写作的起始阶段,最常见的错误也就是确证意识的缺失,主要有五种表征:

    1.臆测式:学生没有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具体观察,没有从报刊、杂志或其他媒体获得具体材料,于是就“估计猜想”。

    2、模糊式:学生没有掌握具体的事实,于是就以模糊或高度概括的话语叙述,空洞苍白,让人感觉虚假。

    3.编造式:学生编造名言或事件,一是展示自己的丰富“积淀”。二是为自己的观点或思想寻找佐证。

    4.截取式:无视整体,有意截取某些可以佐证自己观点的言语或事例材料,此为断章取义,也是变相的造假。

    5.比“喻”式:没有现实的事实,就用比喻或类比的描述来佐证,如学生写:“要成长要成功,只靠自己站着就够了吗?我认为是不够的。前路的风吹雨打,不是要我们一股脑儿向前冲,弄得自己满身伤痕?这时候,选择打把伞的人,是善于保存实力的智者。”个人心智成长与雨中行走性质不同,不构成类比关系,此类比有说明之效,无佐证之功。

    二、原因探析

    美国学者傅丹灵道:“美国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教育孩子要搞清楚材料从哪里来的,怎么运用。凡引用必有出处,一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二是说明材料的真实性,这样才有权威性,才有说服力。”④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者亦当审视当今的教学现状与学生心理,观诸学生写作的现实情境,揆探确证意识缺失的背景与原因。

    学生没有确证的敬畏之心,是因为缺少阅读积淀的意识。阅读面窄,也不关注时事,提笔就感觉没有佐证事实,于是就只能编造材料或名言。学生平时也没有确证意识重要性的认识,阅读文章,关注时事,也不做好记录,不记载时间与出处,于是也就没有真实确切的依据。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缺少对确证意识的关注。老师担心学生阅读积淀不够,一是引导学生“有板有眼”地编造材料或名言,告诫学生“老师在匆匆忙忙阅卷的状态下无法辨识”,这样可炫示你丰富的“积淀”,又“补齐”了积淀浅薄的短板。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的《谈创造性思维》中,“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对此教师也未指出这是瑕疵,不提醒学生作者最好当明晰小组名称与时间等。二是指导学生熟读某一名人(如鲁迅、辛弃疾、纳兰性德等)或某一本书(如《红楼梦》《飘》等),于是作文时,就翻来覆去地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某方面的材料,如若用不上,就在自己熟悉的素材上“加工编造”。

    教师缺失确证意识,体现在命题中,也是刻意编造材料,“有模有样”地引导学生思考。比如2013年某省中考题。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6岁的小琪琪和妈妈一起去爬山,到了山顶的时候突然下雨了,可是她们什么雨具也没带。旁边的一位叔叔将仅有的一件雨衣给了他儿子,这位男孩看到她们后又将雨衣给了小琪琪。琪琪问妈妈:“为什么叔叔将雨衣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妈妈回答道:“因为叔叔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他们都在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而且你看,这种帮助、这种爱都是可以传递的呀。”琪琪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衣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这是一个虚假的故事。妈妈回答小琪琪:“你看,这种帮助、这种爱都是可以传递的呀。”六岁的小琪琪能听懂“传递”一词吗?这回答显然是为了凸显“爱的传递”,而不顾生活情境而臆造的。“琪琪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衣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也是刻意编造的,意在“体现”象征意义。如此虚假的材料,危害极大,学生会因此认为“观点亦可源自臆造的材料”。

    褫其表象,我们当思考深层原因,此原因一是老师责任感的缺失。老师如此作为,根源在于没有为学生的阅读、为学生的素养提升负责,更没有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一个学会投机学会造假的学生,如何能在未来的多元世界中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在未来的学习研究上,如何有对确证的敬畏?对科学,如何有严谨的坚守?

    另一原因是受传统文化缺失确证意识的影响。传统文化,对说理的确证性不甚重视,古代作品中,很少引用出处的标注。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是谁?在哪里讲的?文章都未做说明。而《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依据何在?这不是以个人感受代替事实吗?现代名人也是如此,再如初中课文《创造宣言》,作者为证明“不要輕言点滴的创造而不为”用东山樵夫的素材,这是神话而非生活的确证,也就没有说理力度。而中国文化中,注重文艺性议论,忽视议论的确证性,导致学生效仿,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确证意识的涵育。

    三、确证意识的培育维度

    1.文化维度

    民国学者经亨颐道:“教育为纯正之事,教育者为纯正之人。”⑤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中华文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像这样的思想与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普遍精神,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通则。国民没有诚信的品质,无法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也无法融入多元文化的世界,与世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要构建诚信文化的大厦,构建演绎确证研究与确证表达的文化氛围。美国学者傅丹灵道:“我教过许多大陆来的学生,他们写文章,说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单刀直入,喜欢绕弯子,喜欢故意拔高,缺少具体的例子与实证。凭自己的感觉,一开口就是口气好大。美国人最讨厌这一点。”⑥今天当对学生、对媒体、对社会造假或复制之风断然说“不”,并建立有力的惩戒制度。唯其如此,我们的诚信之说之人,方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效仿,我们的诚信文化方能建立。

    2.教学维度

    说理表达,首先当具有说理素养。欧盟对“素养”的界定是:“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体。”⑦作为说理素养,人性诚实品质是说理情景下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说理写作的教学中,不仅要求不编造、不采用未经确认的论据,还要求不断章取义、无视语境的论据。比如有学生写:“国人的投机,早已见之,鲁迅早就看穿国人‘既尊孔子,又拜活佛,到了今天,看到世界的纷繁,文化的差异,很多人更捕捉到了投机的机会。”鲁迅《且介亭杂文》是说过这话,但原句是:“有这脾气的也不但是‘愚民,虽是说教的士大夫,相信自己和别人的,现在也未必有多少。例如既尊孔子,又拜活佛者,也就是恰如将他的钱试买各种股票,分存许多银行一样,其实是那一面都不相信的。”作者明知这里的“既尊孔子,又拜活佛”是指人们缺乏信任,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刻意“引”之。还有学生在辩论中反对中医,就用鲁迅在《呐喊·自序》中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药方,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来佐证。辩手忽视观点形成于1918年至1926年之间(即“五四”运动时期)的语境,忽视其革命时代与认知的局限。因此,我们当引导学生拒绝无视语境、选择性失明地选择佐证,彰显科学严谨的说理态度。

    当然,确证意识的培育,阅读教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阅读教学占据教学的大量时间。我们当引导学生从语篇语境、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中,寻找思想观点的具体依据,以养成言之有据、以文解文的阅读习惯,拒绝“抽出而讲之”的碎片阅读与错误阅读。这不仅是为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培育高阶思维,继而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培养逻辑自恰与确证意识的自觉。

    阅读教学中,还当引导学生关注素材的收集。我们不妨配合单元教学设计小专题的阅读学习,如学习七年级第二单元,我们可以设计“名人友情亲情的故事与名言整理”,要求:(1)上网查找有明晰出处的五个名人友情(或亲情)的故事或名言;(2)在故事或名句前面加一两句评价语;(3)用100字左右概括课文中关于友情亲情的故事;(4)摘录课文关于友情亲情的名句,并各加上30字左右的点评。如此,学生可从阅读与相关资料的查找中,在读书思考与研讨活动中,厚实积淀、深化理解,实现弗洛姆所倡导的“注重多重对话、融通、省思、超越、致用”的占有式阅读。如此,在写作与口语交际中,学生就会拒绝臆造材料,以具体充分的确证材料支撑观点,诠释自己的思想。

    3.命题与评价维度

    作文命题方式方面,一是变封闭写作为学习共同体研究写作,让学生在交互审视中,矫正证据的失误,提升理据的品质等。为此,可以搭建评判支架,如:(1)材料来源于哪里?可信吗?(2)材料让人感觉真实吗?是否存在漏洞?(3)是否有与此观点不同的材料?原因何在?二是变传统写作为研究型写作。研究型写作是基于调查考证基础上的演绎研究思考的写作,又称为认知型写作。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论述中学生体力劳动观念的重要。传统作文就是坐在教室里思考:(1)为什么中学生劳动观念?(2)缺乏这种观念有什么危害?(3)在当今时代与世界视域,体力劳动又居于什么位置?(4)今天我们该如何唤回劳动观念?……而研究型写作,则是通过问卷调查与专访,借助数字图表等,分析今天中学生劳动观念缺失的原因与危害;从网络、报刊书籍中,感悟时代与世界视域对劳动观念树立的期待;从实地访问与网络交流中,探寻唤回劳动观念的行为策略。如此,基于确证分析写出的文章,也就彰显说理张力。观诸实践,不妨适当安排课外时间,确定某些话题,让学生走入社会、上网查找资料等,掌握并梳理分析指向話题的真实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学会彰显写作的严谨与力度。

    作文评价方面,当指出证据伪作的错误,将是否确证当作说理是否充分有力的重要依据。当今我们的作文要求是: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而美国作文则要求:“你的观点可以与上面其中一个观点完全一致,可以部分一致,也可以完全不同,无论是哪种情形,请佐以逻辑论证与详细的有说服力的例子。”⑧鉴于此,我们的作文要求可加上一条:杜绝虚假或苍白例证和编造名言。以此促成元认知的自觉,形成严谨说理的写作,形成文明理性的说理文化,实现对自己对材料等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如反思自己:(1)我的材料是哪里来的?渠道正常吗?(2)我是怎么理解材料的?我的选择是全面思考后作出的吗?(3)材料是否让人感觉有疑问呢?我当如何说服他人呢?等等。

    王爱娣在美国访学后说道:“(美国)写作课程的设置不是个别人、少数人,或者一群人的事情,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设置适切的目标。”国内学者似乎尚未深切意识到写作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最近媒体不时曝光的国内科研论文中数据造假、“用 PS 代替做实验”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国内学者的形象与学术氛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今天,我们也当反思我们基础教育的说理教学。

    令人欣喜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其“基本理念”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也是指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确证意识,培育心怀敬畏之心、演绎理性说理的生命,展现文明诚实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行为,也是让生命走向多元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①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8.

    ②Cohen D H. Evaluating Arguments and Making Mata arguments.[J]Informal Logic,2001(2)

    ③罗秀玲、李铭冰、肖信.论据推理的素养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20(4)

    ④⑥⑧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158、91、202.

    ⑤李杏保、方有林、徐林祥主编.国文国语教育论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97、37.

    ⑦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8.

    ⑨裴海安、王爱娣.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我国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8(12)

    [作者通联: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