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薛凤韬

    [摘 要] 在我国的社会和教育飞速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步入了全新的纪元。这虽然为教育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但同时也对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标准。在此情况之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明确社会服务的目标和要求,从新公共管理视角,了解高职院校的教育优势和服务特性,有效地对其社会服务形式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进,也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专业发展、行业发展的特性,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视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4-0092-03

    现阶段,高职院校须充分掌握社会服务的特殊职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基于社会公共管理下的文化服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技术培训能力、人才服务能力,对社会服务过程当中的問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进行规划,通过创新其方法、模式、内容、形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还需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对其服务能力提出的要求,制定针对企业事业单位、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地方经济机构的社会服务方针,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师优势和现有资源,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侧重性、个性化的社会服务。

    一、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能力有限

    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虽然不缺乏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其能根据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完成日常的社会服务。但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服务对教师的综合实力和素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的社会服务中心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本身的能力素养、信息素养,其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水平普遍偏低。当社会服务当中出现一些突发状况的问题时,难以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解决。并且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有限,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服务要求,但受教育资金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批量优秀的专业教师的招聘。同时,新入职的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但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学经验缺乏,难以及时根据公共管理需求进行工作转换和创新。这将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与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校企合作较为浅显

    现阶段,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认识到校企合作重要性,也根据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做出了一系列的教学规划和创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有的企业和高职院校没有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且合作过程当中缺乏沟通和交流。在信息出现不对等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指导,更别提对社会服务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升级了。有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前并未对企业进行全方面调查和了解,选择合作的企业资质不足或者存在某些问题,且在学生实践实训中并未根据相关要求签订有效的合同。这会严重的损害学生的利益,使校企合作趋于形式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展了校外实训范围,但本校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和科研项目,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现有的核心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无法解决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当中的技术性难题。而企业现有经验和重要研究项目,虽然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却无法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这样难以达到合作共赢,进而会使校企合作的关系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1]。

    (三)缺乏有效实践平台

    此外,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即便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政治、快速发展当下,部分高职院校也没有根据实际的趋势对社会服务进行有效的调整。除了一些知名或历史悠久的高职院校之外,普通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在高职院校建设和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的过程当中,除了不断进行摸索和研究之外,更多的是以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形势和服务方式为参照。这导致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或雷同性,没有深入挖掘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对综合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方向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而是盲目的跟风,导致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面耗费了较多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但整体取得的效果不佳。这也会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2]。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教师社会服务素养

    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联网+”途径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的推广和宣传,引入前沿的信息和理论,并在其中嵌入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方法途径等内容,引导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渠道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以加深教师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感知和理解,并促使其形成全新的社会服务观念和创新服务思想。高职院校可聘请在社会服务领域或公共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教师、专家、学者、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为社会服务的开展提供理论、技术、法律等的指导和援助。在原有的线下培训基础上引入线上培训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影响力号召力,高效、快捷、及时进行教师招聘信息的传播,更好地获取社会上优秀的教师人才,或者结合高职的特性开展企业联合招聘,从根本入手提升招聘考核的标准,对其的能力、素养、思维、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特征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设置岗前培训,使其能更好地了解工作内容和相关信息,并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高职院校也可以从新公共管理角度出发,对原有的教师培训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在其中增加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关的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或者通过有效开展企业培训、社会讲座、典型案例、树立标杆人物等的方式,对教师产生正向的影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服务成果,并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当中累积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3]。遵循引人与引技相结合,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与第三方优秀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地借助其培训环境和设施,引导参与培训的相关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也可加强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化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培训系统的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需求和社会服务目标预测培训任务。在教师通过阶段性的培训,并完成可相应的系统考核之后,则可进一步的解锁下一阶段的培训内容。教师可利用手机端或电脑端进行学习,使自身社会服务能力能都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和发展。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建立全新的奖惩机制,将其具体结果和教师的晋升、薪资、福利等挂钩,全面激发教师的社会服务主动性和热情。

    (二)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创新

    高职院校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了解公共组织和政府的内部结构,对其的公共管理方式和供给形式进行全面了解。立足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掌握其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有效降低社会服务过程当中的费用和人力资源的消耗,实现更高效的社会服务目标为目的,引进基于社会服务和新公共管理的全新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可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协商,掌握其急需的人才类型,及其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签订合同或确定订单的方式,为其培养急需的技术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在完成高职院校的学习之后,能更快地投身到企业岗位工作中,实现成功就业和长远就业。在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由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和企业优秀人员组成全新的校企合作指导队伍。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动态的关注,积极进行工作经验的传授,并根据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导。在这期间,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认知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结合实际岗位的特性和企业岗位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敬业爱业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岗位精神教育等。而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的过程当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项目的设置,通过和企业协商达成一致,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资金,也可以让企业选择优秀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实际的学术研究过程当中,将理论和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构建全新社会服务平台

    现阶段,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技术供给、人才供给、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和行业、企业、政府形成合作关系,有效构建全新的人才培训平台。利用互联网络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社会服务调查和调研,了解其实际情况,有目的性地提供城镇待业人员上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员工培训、转岗培训等服务。或根据特殊群体、各类教师、失业人员、外务工人员、农民、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的要求,以专业教学为主,考虑鉴定、培养、科研、生产等的各方面需求,遵循五位一体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虚拟型、产学结合型、生产型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利用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培训环境,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虚拟网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继续教育中心,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培训服务。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的掌握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的特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获取各项专业信息、前沿资讯、科研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构建基于社会服务的全新数据平台,及时对其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更新,依托于数据提供免费公开课、资源免费下载、素质图书馆开放访问等的功能,或者充分借助QQ、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进行相关内容的推送。利用新媒体渠道和互联网络平台,有效的为社区、企业、机构、单位提供一些文化服务、科技普及、理论咨询等服务,充分借助全新的渠道方式提升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和扩散面。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全面的构建基于社会公共管理的沟通反馈平台,在其中设置讨论板块、在线咨询、微话题等功能。引导与之有关的各群体积极沟通和探讨,掌握社会服务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反馈通道和监督通道,引导相关人员积极发表自己对社会服务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借助群众的力量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必须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充分剖析和解读,对实际的社会服务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实际情况推出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創新性、多元性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案。另外,高职院校还需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方针、制度,全面加强优秀的社会服务队伍的建设,与本地区优秀的企业和机构形成稳定、和谐、持久的合作关系,全面构建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服务平台,有效拓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这样不仅能完善政府职能、发挥其“掌舵”引领作用,同时也能为基于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及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锐.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20(21):160-161.

    [2]崔晶飞.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科学与财富,2020,(23):141.

    [3]胡丽娜,孟莉,金明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