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认知资源的开发及实践研究

    谢林伯

    

    

    

    [摘 要]在大数据背景下,低年级的课程学习呈现出“微化”的趋势。在语文教学中,因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认知结构零散、情感体验不完整等因素,造成教学过程维度单一、形式枯燥、审美体验缺失等问题。为此,教师可尝试以微视频为媒介,利用微识字、微阅读、微写话等立体化“微”认知资源开展儿童语文教学可视化开发研究,并展开班本微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微”认知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微”认知资源;微识字;微阅读;微写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22-04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动力”促进了“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浓缩化将日益成为新的方向。当下,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微化”趋势明显。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特质增加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尤其是识字教学中的象形识字和阅读教学中的古诗、成语、风俗民情等内容,因其特定的历史感和文化浓缩性,加剧了一二年级学生对此类知识的陌生感。在识字写字和阅读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写话往往收效甚微。对此,充分利用以微视频为媒介的微识字、微阅读、微写话这一“微”认知资源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它能将课程内容可视化、生动化、具体化,最大限度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儿童语文可视化学习的微认知资源

    微视频是指辅助教学、增强知识体验感的视频短片,时间短则20秒,长则不超过10分钟。微视频的内容广泛、形态多样,具有短、快、精以及时效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微认知资源便是以微视频为载体,以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话教学等具体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对象的一种可视化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微识字、微阅读和微写话等三类。

    微識字,是指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将重点强调的某个字、字的某个部件、易错的笔画等所蕴含的意义及演变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借助动态画面帮助学生迅速形成认知印象,以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识字教学方式。

    微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或课外阅读指导中,以微视频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打开学生心智视界,丰富学生生命体验的阅读形式。

    微写话,是指以写作难点为抓手,聚焦难点片段,根据微视频可视化的特性,通过微写话训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精准攻克写作难点,提高学生写作意愿的写话教学形式。

    以微视频为媒介的微认知资源开发,解决了教学过程中解说维度单一、形式枯燥、审美体验缺失等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自主识字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生命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话自信。

    二、儿童语文可视化微认知资源开发策略

    儿童语文课堂微实践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包括“微”选材和“微”选时两个维度。“微”选材强调对内容的精准把握,是可视化教学的基础;“微”选时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判断微视频介入的时机,以期发挥最佳的效果。

    (一)“微”选材:明确可视化学习主题

    低年级学生的非兴趣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集中时间较短,约15分钟,因此他们更喜欢直观、持续时间较短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注意力的特点,聚焦重、难点,明确学习主题,突出教学效果。

    1.抓住音、形、义——定位微识字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将易错读音、易错笔画、易错部首、易混字义和一些象形字及其演变过程等教学内容录制成1分钟左右的识字微视频,多次播放以帮助学生快速形成印象,加速理解和记忆。

    如,敬爱的“敬(jìng)”是后鼻音,而远近的“近(jìn)”是前鼻音。“满”是左右结构,部首为“氵”;而“菠” “落”都是上下结构,部首为“艹”。将这些字,通过微视频形式引导学学习生,将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介绍背景,还原情境——理解微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所学的专业词汇、空间方位、历史背景等内容,设计大约3分钟左右的微阅读小视频,既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微视频的推进,让学生进入一种多维阅读的具体情境中。这区别于传统教学,既有特点,又充满创意和新奇感。

    如,教学《鲁班和橹板》《石头书》等,可以借助微阅读的小视频,简单介绍一下橹板和化石;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则可以借助微视频对时代背景和红军艰苦的作战条件进行情境再现。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3.放大难点片段——挖掘微写话

    在写话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微视频,对学生不擅于描写和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进行放大、分解,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练写。

    如,在《春天来了》的练笔中,低年级学生即使写比较喜爱和熟悉的事物,仍存在单纯罗列和随意添加等问题。为此,教师剪辑一个1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让学生再次近距离观察小草是如何发芽、破土而出的,花骨朵是怎样由逐渐变大到展开花苞的……在零距离的动态观察中,学生会对春天植物的生长变化产生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抓准选材,确定内容,在静态教学中插入动态体验,既能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微”选时:抓住可视化学习时机

    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合适的内容能实现1+1>2的效果。“微”选时的实现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零散化、碎片化和无序化的问题产生,还能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实效。

    1.随字而定——微识字

    一般而言,在微识字教学中,对部分字的视频讲解主要是随字而定,随机发生,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适时而动——微阅读

    针对微阅读,根据微视频介入时间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类情况。

    (1)对核心专有名词、背景介绍、复杂空间说明类的微阅读,多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视师生的具体互动情况,适时引入。这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了教学内容。因为要先解决和排除整体性感知障碍,所以此类微阅读应放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

    如,教学《鲁班和橹板》一课,学生对古代的能工巧匠鲁班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借助微视频进行简单的背景、人物介绍。而鲁班发明的橹板,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陌生,此处也需要教师以微视频进行直接展示。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教授,此类微视频的介入宜早不宜迟。

    (2)对非核心专有名词、事物生长变化、抽象概念类的微阅读,可按教学进度随文推进,大多在教学的中间时段展开。不同的学情,微视频的介入时间是不同的。所有的微视频都是教师的课前预设,目的是随学情而定、随进度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对回顾总结、重点强调、美文赏析、课后拓展类的微阅读,一般在教学任务大体完成时介入。有时,为了教学效果的需要和重点知识的升华,在主体内容教学结束后,会呈现一个后记式的微视频,多为兴趣和求知欲的二次激发。

    如,《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富理于情的小故事。故事本身浅显易懂,重点是要借助具体词句体会其中深刻的道理。在结束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进行全景回顾和再现升华,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认知。

    3.十五分钟定律——微写话

    微写话,一般需要遵循“15分钟定律”,就是在课堂教学进行到大约15分钟时才考虑插入微视频。因为,写话练习的难点和关键点主要是由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决定,是现场生成的——即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共性。一开始需要让学生先进行构思和动笔尝试,然后就会发现问题,而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只有把握好这个“15分钟定律”,才能找到具体的写作难点和关键点,并以此为抓手,适时引入微视频。

    三、儿童语文微认知資源的班本微实践

    (一)汇聚多元:班本开发“微”整合

    “微”整合是以儿歌串联微识字、3D全景微阅读和动态活跃微写话等为基础,搭建深度学习架构,联系新、旧知识,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最终提高学习实效。

    1.儿歌串联微识字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册教材大约有8篇识字写字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固定的生字表,此外还有每课新增的偏旁部首和笔画顺序。可见,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学习兴趣却令人担忧。针对识字写字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微识字无疑是焕发识字写字教学活力的新动力。

    在实际教学中,难点主要集中在形近字和同音字上。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儿歌串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奥秘。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7》中的“礻”和“衤”,是学生特别容易混淆的一组形近偏旁。为此,将这组形近的偏旁制作成一个1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有利于学生对它们本源和演变过程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 ? ? ?金文 ? ? ? 小篆 ? ? ?隶书 ? ? ? 楷书][甲骨文 ? ?金文 ? ? ?小篆 ? ? ?隶书 ? ? 楷书]

    图片分别介绍了“礻”和“衤”的本源及演变过程。

    在视频播放中,还巧妙进行简单的儿歌编写:“示(礻)和衣(衤)长得像,仔细看看不一样。示(礻)字简单少一撇,衣襟紧扣不能松。”这样,让学生深刻记住了与祭祀有关的“礻”和与衣物有关的“衤”,进而理解其相关词语。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微视频和儿歌串联,将抽象枯燥的汉字变为活泼有趣的动画。儿歌串联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3D全景微阅读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课文的学习既是有趣的,又是陌生的。在具体学习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很难找到文中的优词美句或者关键信息。如何给学生完整地呈现出阅读世界的美丽多彩,这值得所有教师深思。为此,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师按照不同主题归类,并通过视频呈现出全景画面。(详见表一)。

    表一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主题归类表[主要单元 子课题 情感导向 美好的春天 《古诗两首》《蚕姑娘》《月亮湾》 感受春天的美好 动物世界 《蜗牛的奖杯》《狐假虎威》 在动物世界里明白生活中的道理 重温亲情 《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一)(二)》《木兰从军》 静心回忆和感受父母与子女间的温情 历史故事 《学棋》《“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 在回顾历史中,学习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各地风情 《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欢乐的泼水节》 让学生在行走中零距离接触风俗民情 诗歌与童话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猴子种果树》《会走路的树》《问银河》 在温润优美的语言里走进诗歌与童话 ]

    如,以“美好的春天”为主题的三篇文章,我们怎样通过微视频展开教学呢?在教学《蚕姑娘》一文中,由于蚕这种动物,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因此在初步引导时,以1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介入。这样,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对接课文,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关注蚕姑娘的生长变化。对蚕姑娘的四次生长变化,教师通过微视频,让学生在动态观察里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表示颜色的名词(从蚕卵里钻出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又黄又瘦→再吃了几天桑叶后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最终吐丝结茧盖新房),理解蚕生长变化的具体过程。而《月亮湾》一文的方位特征非常明显。教学时,教师借助微视频,全景展示这个美丽村子的一景一物,让学生在游览中感受语言的美。视频先从宏观角度对月亮湾进行整体介绍,再聚焦从茶园里传来欢快笑声的采茶姑娘,让学生在感受月亮湾美景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3.动态活跃“微”写话

    有了微识字和微阅读的学习,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就有了相应的基础。在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思维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总会遇到障碍,而这个障碍就是写话的难点。为此,我们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重新梳理,展开多维度的微写作尝试,主要分为“故事系列,展开想象——续写的训练”“儿歌系列,感受韵律——仿写的训练”“日记系列,走进生活——动笔观察的训练”。在具体的练习安排中,以教学周次为单位,每周一练笔,前八周练笔计划如表二所示:

    表二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前八周练笔计划表

    [周次 主题 1 寒假旅行记(日记系列,走进生活) 2 春天来了(儿歌系列,感受韵律) 3 《狐假虎威》后续(故事系列,展开想象) 4 亲子亲情(故事系列,展开想象) 5 妈妈我想对你说(儿歌系列,感受韵律) 6 小记者摘草莓(日记系列,走进生活) 7 清明踏青(日记系列,走进生活) 8 我喜欢的动物(故事系列,展开想象) ]

    其中,“小记者摘草莓”“《狐假虎威》后续”两部分,分别提取 “草莓基地中小草莓的形态” “狐狸和老虎的思想变化”这两个难点,制作微视频。这样,借助微视频,让枯燥静止的写话变得生动活泼。在观看完视频后,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写话作品展示如下:

    小记者摘草莓(节选)

    大棚里分成四块,每一块都用土拱了起来,上面都被黑塑料包裹着,从里面钻出一根根细细的茎,茎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叶子旁边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少许红红的草莓,如同美丽的红宝石。

    我赶紧弯下腰,掀开叶子,寻找这些大大小小的红宝石,生怕被别人先摘了去。忽然,我眼前一亮,呀!有一个又大又红的草莓张开了笑脸对着我,好像在说:“我是最大的草莓,你快来摘我吧!”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来,轻轻地放进我的小捅里,心里美极了。掀开另一边的叶子,小草莓有的串在一起,像可爱的小铃铛;有的羞答答地藏在叶子中间,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娃娃。

    (二)指向内源:班本课程“微”体验

    “微”认知资源的利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情绪的变化,进而产生惊奇感、认知感和细腻感,形成一种多层次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一旦触发,就能延续、强化、储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被调用、对比和整合,使学生的整个审美体验不断发酵,效果不断强化。

    1.打开未有知识体验的惊奇感

    不论是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写话教学,都或多或少地留存一些学生少有接触、较少体验的具体知识,使学生难以体会到由此触发惊奇深刻的情感体验。微视频的存在,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白。在爆发式的惊奇感之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识字教学中,对象形字“禾”的讲解,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将“禾”字的本源进行展示。甲骨文像垂穗的庄稼,“木()”形代表植物,植物末梢上是下垂的穗子。有的甲骨文将下垂的穗子形象简化成一曲笔。金文、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的字形。造字本义:结穗的谷类作物的总称。隶书则有所变形,更接近现在所写的“禾”字。

    微视频的动态展示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一个通一类,这样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禾木旁”这个偏旁部首。

    2.深化已有知识体验的认知感

    对一些有过生活体验的小情景,在阅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并不陌生,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浅尝辄止。其认知和情感体验都停留在表面,没有将这种认同感内化,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怀素写字》一文,提到“那时纸很贵”,怀素就用木板当纸来练字。但仅仅如此,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较好地理解怀素练字的努力和恒心,也体会不到家境贫寒的怀素是如何上进、发奋的。这时,如果穿插一个微视频,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交代清楚当时纸的珍贵和贫寒的怀素好学上进的精神品质,进而深化学生对认真写字的认知。

    这样,用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代替说教,以一种情感体验的深化、碰撞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书写、持之以恒的新认知,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体验中。从最初的“我知道”转向“我认同”,这需要以微视频为媒介,搭起层次性审美深化体验的桥梁。

    3.升华常态知识体验的细腻感

    已有知识体验要转向常态知识体验,还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细腻化,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多层次审美体验的循环。而这种细腻化的情感体验不仅建立在惊奇感和认知感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儿童特有的求知视角上。如何将儿童对生活的观察与对知识的感悟进行升华,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涌动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感人至深的温情。这种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们身边。但是,越是常态化越容易被习以为常。如何升华这种情感以期达到细腻化的目标,值得我们深思。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参照《沉香救母》《木兰从军》,进行写话练习。我们发现,学生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还停留在简单直白的平铺直叙上,没有起伏,也没有特色。为此,我们播放《宝莲灯》和《花木兰》的微视频。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里,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

    无论何种情感体验,只有不断丰富、不断细腻,才能升华为有强烈共鸣的审美体验。此时需要教师以篇通类,利用微视频进行归类、对比,点明共性,辨析差异,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升华,更加丰满。

    四、析微察异:儿童语文可视化学习“微”反思

    以微视频为媒介的“微”认知资源开发,从微识字、微阅读、微写话等多维度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建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以此为载体,教师可以营造出更有特色和创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凸显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更加得法。

    在课程实践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与问题,特别在微视频的基本操作、软件学习、技能掌握等方面,需要教师耐心学习、精心准备。除此之外,“微”认知资源的开发能否获得最大实效,也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适时调整。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认知资源的开发方法的不断探索,微视频教学的效果将愈加突出。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君涛,王觅,展金梅,康东.微视频教学内容设计策略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 (05).

    [2] 吴莎莎.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 卜凡.微视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华西小学四年级为例[D].宁夏大学,2015.

    [4] 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 李伟言.理性剖析小学生“被作文”现象[J].语文建设,2016 (07).

    [6] 宋曉岩.暖心热词:获得感[J].语文建设,2016(07).

    [7] 郑冬梅.落实核心素养的六点尝试[J].语文建设,2017(1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