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纪实影像的发展与传播

    王恬

    作为重要的影视文艺作品类型,纪录片等纪实影像长期以来承担着记录人类历史文明的职责,它既拥有纪实的特性,又包含着艺术创作的特性。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纪实影像的制作与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纪录片如何在秉持文化坚守的同时,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在创新发展中实现自我突破?本文将从新媒体语境下纪实影像表达变迁入手,探讨当下纪录片正在经历的基于大众审美的创作、营销理念的升级,为纪实影像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一些想法。

    一、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面临的变革和机遇

    纪录片是非虚构(nonfiction)的子范畴,是讲故事的一种形式,对真实的历史世界做出观察和判断,而不是营造一个杜撰出来的虚构世界[1]。作为非表演的媒介艺术形式,纪录片已经走过百年,其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始终遵循着真实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风格,逐渐从接近真实扩展到更加变化多端的外延。

    长期以来,纪录片大多采用精英化制作方式,以传统电视台作为主要传播渠道,自上而下向大众传播。大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鲜有参与纪录片内容生产的机会,而纪录片的影像质感也大多停留在记录与写实,难以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媒体形态的不断发展和高清摄影摄像技术的普及,讓人人都能随时随地拍摄视频上传网络平台。用影像记录生活、反映现实,成为当下社会的生活常态。纪录片的生存状态也因此而发生改变,除了传统电视台制作团队外,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制作团队开始将目光聚焦纪录片制作领域,逐渐参与到纪录影像的生产、制作与传播上来。业界固守多年的规则正在被打破,种种边界逐渐模糊,表达的自由和可能性被不断拓宽,纪录片的专业性和多元化已经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年龄、不同喜好观众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景象。

    新媒体的触角伸向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诉求表达更新变快,信息的热点轮换也不断加速,频繁地被传递。在海量的信息中,纪录片在知识层次、科普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的价值优势逐渐凸显,数亿渴求与文化进行有效“对话”的网民正在成为纪录片潜在的巨大消费者群体。而新媒体语境下人们日益个性化与私密化的观影习惯,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批新派纪录片应运而生,这类纪录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更多依赖于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制作、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和传播,非线性和移动化特点极大程度地打破了电视的局限性。随着《人生一串》(陈英杰,2018)、《人间世》(第一季,周全,2016;第二季,秦博、范士广、谢抒豪,2019)、《早餐中国》(王圣志,2019)等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的大量涌现,受众观看纪实影像的习惯从被动收看转换为主动选择,观看上的自觉性和自由意识被进一步激发。纪实影像逐渐重视与观众直接或间接的交互性,受众在纪录影像的传播活动中开始掌握主动权,纪录片随着全民参与而变得更接地气,纪实影像逐渐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二、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的大众化趋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对纪录片领域也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高浓度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含量,被植入日常化的新颖表达之中,当下纪录片正在进行着一场基于大众化审美的创作、营销理念升级。

    讲好故事是纪录片的创作核心,主题是纪录片的灵魂,而叙事则是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主旋律纪录片多以系列化、长篇化为主,叙事宏观、角度雷同、创作单一,难以找到走入观众内心的恰当落脚点。而在当下的纪录片市场中,以人文类题材为主的纪录片开始从宏大历史符号向日常化视角“转场”。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物个体生活,从普通人眼里看社会,将情怀分解为镜头下的点滴,在日常体验中感知文化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命题,在平凡生活中感触宏大成就。

    纵览近年来B站、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平台出品或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强烈的用户思维、极富网感的选题、精品化的制作使得一个个极具创新性的垂直题材牢牢地贴合了大众审美主张,把握住了网络阵地的艺术脉搏。

    纪录片《你好,AI》(陈怡,2019)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时代背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紧密相连,通过十五位主人公的故事,讲述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和惊喜,不仅呈现了科技进步的创造史,更展现了一场充满爱和温暖的旅程。而主打烟火气美食的纪录片《人生一串》,则创造性地将镜头伸向街头巷尾,让烧烤、宵夜等美食成为主角,用奇观化的美食呈现与地方饮食特色博人眼球的同时,也探讨了烧烤、夜宵等饮食习惯背后的中国式人情百态。《人间世》则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讲述了重症抢救、120急救等与医疗有关的一个个真实故事,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展现了真实的人间样态。

    互联网思维不断渗透和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人们逐渐形成终端化、碎片化和浅层化的信息接收习惯。与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向、被动的受众理念不同,新媒体呈现出海量信息化、实时链接互动、个人自由表达、信息精准推送等特征。为顺应新媒体的大众传播需求,当下的纪实影像创作更倾向个人化叙事,对新颖、特色的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达,创作周期和片长更短,内容更具时效性,题材更广,传播渠道更灵活,更适合当下人们的欣赏需求和碎片化的欣赏习惯。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人的延伸。高清数字摄像机、无人机以及智能手机等设备器材进入日常生活,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视觉感性的执着追求。故事化、情景再现以及大量特效的加入,成为目前纪实影像发展的一大趋势。直观动态、富于冲击力的画面构图,快节奏的剪辑风格、极富视觉效果的绚烂特技,在视听感知上给人们带来跌宕起伏的冲击力。三维动画、数码特效、场景模拟等手法,纷纷在纪录片中登场,令纪录片成为更符合当下大众审美体验的文化产品。

    技术的升级,使得新媒体对用户特征的抓取更为准确,也为纪录片的受众导向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数据成为社会发展指标的必然要素之一,“产品”的成败依赖数据指导已成趋势,纪录片以真实为本毋庸置疑,但其内容、制作、发行、传播效果等透过大数据指引必然离成功更近[2]。依托于大数据的指引,纪录片在拍摄、制作、播出的基础流程之外,也在营销策划、发行、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不断丰富、拓展产品玩法与用户体验。在纪录片《人生一串》结尾,年轻人用“多谢款待”的刷屏弹幕表达喜爱;《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首播遇冷,却在B站等新媒体平台意外走红,短短几天内播放量突破百万次,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不仅实现点击量和口碑的双赢,也从侧面提供了一条新型的“纪录片+新媒体”的传播之路。

    三、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变迁

    依托于新媒体与数字摄制技术普及的媒介环境,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整合创新,也渗透到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观看以及产业链中,重构着纪录片的思维理念、叙事表达、意义建构和营销模式,催生出纪录片的新形态,为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3]。除了内容表达的更迭变迁,纪录片的生产理念也在不断晋级。在新媒体语境下,融合电视、网站、社交媒体等多方平台实现多元化传播和推广也正在成为纪录片营销传播的新趋势,纪录片从纯观赏性的视频产品,晋级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人文景观。

    过去,纪录片的传播推广渠道较为狭窄,主要依托于电视这一主流媒体平台,受时间安排、资金管理、制度要求等客观条件限制较多,覆盖率小、互动性差。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之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方式、多元播放、多种效果,传播渠道的变化,让手机移动端已远超PC端成为数字视频的主力消费平台。纪录片开始在手机端播出,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覆盖面,拓展新的投放渠道和宣发平台。如B站、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各类视频平台纷纷搭建起自己的纪录片频道,并不约而同与BBC、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等海外制播机构合作,引进大量优质纪录片内容,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由此在全网铺开。同时,各平台也加快了自制步伐,与国内纪录片机构的合作,不断创新内容,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结合受众的大数据系统,联合输出更符合受众需求的优质纪录片,题材涵盖历史、社会、人文、地理等多元类型,大大提高视频平台纪录片内容价值影响力。而快手、抖音等手机终端应用的出现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端口,用户不再仅仅是观看和提供评价的主体,他们也有机会成为拍摄和被评价的主体,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对纪录片的兴趣,也为纪录片的多样化和高认知度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可以同步发表弹幕、评论、转发分享等,甚至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的内容以及内容的走向趋势,参与纪录片的设置过程,进而主导纪录片的走向。这种交互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单向输入的模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赋予了观众更多自我表达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纪录片《守护解放西》(肖姝,2019)在年轻人云集的B站上获得了大量的弹幕评论,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纷纷用弹幕和评论发表自己对一线基层民警有血有肉平凡英雄形象的个人意见和情感态度,借此为这部纪录片造势,使其传播得更广,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不断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其营销性、传播力也成为纪实影像传播宣发不可忽视的工具,也为纪录片扩大受众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量纪录片创作方也在主动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两微一端”靠拢,借助新媒体渠道的传播形态,加强媒体整合营销,推广纪录片的宣传,使用户通过观看、评论和分享,变身主动传播者,借助社交平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进而扩展纪录片的影响范围和关注度。纪录片文化影响力和市场驱动力正在不断拓宽,观众人数不断增多、年轻化趋势明显。

    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无所不及、无远弗届,引发了纪录片创作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也在深层次影响着纪录片生态的重构。随着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未来纪录片将出现更多的新形式。如何将互联网基因注入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充分利用和把握互联网思维、基因和框架来实现自身的创作发展?当下,纪录片的产业链正逐步完善,纪录片的发展还需要不断运用新媒体技术来丰富用户的观看体验,制作推广更符合新一代受众观影习惯的“互联网+纪录片”,同时发力终端,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大纪录片網络传播力度与营销模式,完成多维度、多渠道精准传播,实现纪录片产业的分众化和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吉尔·内尔姆斯主编.电影研究导论[M].李小刚,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220.

    [2]王翾.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网络传播与发展[ J ].新媒体研究,2020(05):103-105.

    [3]黄勇军,果姝君,沈思佳.《VICE肖像》系列:“互联网﹢”纪录片新范式[ J ].新媒体研究,2020(0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