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深刻说理:再往前走一步

    龙敏

    

    言之无物,于议论文来说,就是“无理”。要避免虚空议论文的产生,就必须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好的评论一定不是不假思索,更不是情绪起伏剧烈时现场冲动的产物,它需要远离喧嚣,冷峻地分析,挖掘出深邃的更接近本质的东西。分析、挖掘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力得到培养、提升的过程。这种提升,基于不满足于显而易见的结论,而是再往前深入探究。本文试图围绕“再往前走一步”的差异性表现及思考路径加以阐释。

    一、“再往前走一步”的差异性表现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在看到人物或事件时,不浅尝辄止,在一般性结论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因果逻辑关联。“这一步”前后的差异性,会让文章产生质的变化。如:

    此次疫情发生,有人发布了网红、明星捐款榜单,网红辛巴捐款1.5亿(其中1亿目前已到账),而有的明星捐款数额不大。

    有人说,钱是个人的,有捐与不捐的自由,不要道德绑架;有人说,某明星捐的太少,她的片酬高达9000万,却只捐了30万,取之于大众,也该多拿出一些来回馈社会,所以30万的确太少。

    以上两种意见都具备合理性,但是,这样的想法和观点却不具备启迪性,是“正确的废话”,尚停留在脱口而出的浅层次思维水平。原因主要不在学生阅历有限,而在于其思考的惰性。见多不一定识广。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无数,实际情况是,指尖点开一个又一个的文本或视频,却极少停下五分钟来独立思考。网上不少人的评论也是即兴式的发言,但其观点却侵蚀我们的大脑,并根深蒂固。这种见多,倒妨碍了自我思维的成长。因此不人云亦云,打造自我独特的观点堡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让议论文有深度,以鲜明的个性示人,而又入情入理?就如上述针对有的明星捐款“少”的观点态度,倘若在第一闪念上“再往前走一步”:以上两种相左的观点具备合理性,认同其合理性背后的更深的意义何在?

    图一

    (观点1示例片段)

    网红辛巴捐款1.5亿,值得人人点赞并学习。有人说,此举狠狠打脸了一众明星。有当红明星夫妇捐20万,被骂惨了;有明星片酬高达9000万,却只捐了30万……捐款数字历历了然的排行榜下,有人欢呼,有人喷口水。

    其实,无论是捐1.5个亿的辛巴,还是捐20万的明星,都值得赞扬,因为他们为救助受难的同胞捐献了自己的劳动收入。且不说明星在每一次公益活动中都成为瞩目对象,需要经常“报到”,就说捐款排行榜,捧红的只是极个别,打击的是绝大多数。这种公益生态,极不利于一个国家公益事业的? ? ?发展。

    慈善心本无大小之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献出自己的爱心,汇集起来,就是能遏制灾难的强大力量。围观者不围观,或成为路边的鼓掌者,或献出绵薄之力;明星没有顾虑,真心诚意地投身于公益,而不是被道德绑架。为高调捐1.5个亿的辛巴欢呼,也为明星的20万及大众的一元点赞,把关注点放在爱心上,而不是捐助数字上,我想这才是公益健康蓬勃的生长环境。

    (观点2示例片段)

    愿星光璀璨

    非议明星捐款,让我们容易联想到“逼捐”二字。的确,部分人通过在网络上“喷”,施予企业家、明星以压力,叫嚣“不捐1000万我就不上淘宝了”,这种行为很不道德。每一个人的合法收入都源自自我的艰辛劳动,其所有者享有完全的支配权,他人无权干涉,这是受法律法规保护的。

    但是,除了理性看待明星,企业家有捐与不捐、捐多捐少的自由外,为什么大众对他们的捐款如此敏感?看到一片酬為3000万的明星只捐了30万,内心总不是个滋味?原因出在巨额的收入与付出的悬殊上。明星拍片辛苦,但是,上千万或几百万,是一个普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也不可企及的。明星的一部片子大都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就问世,再艰辛,也抵不上一个勤勤恳恳的人一辈子的付出,即人们认为的“虚高”。

    再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国难当头,共赴时艰。无数白衣天使拿命在与疫情相搏,无数寂寂无闻者,或百里风雪送蔬菜,或低价送快餐,有的博主发动粉丝在海外疯狂扫货,历经千辛万苦把医疗救援物资送往武汉……相形之下,从100元中拿出一元捐助是让人汗颜的,这并非是站在道德高地要求他人,而是源于人之常情、常理。

    法律法规之下,还有人情道德的自觉。一颗柔软的心会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之心。对一切生命怀有敬意和敬畏,去帮助他能够帮助的生命,并畏惧活着的生命受到伤害,这个人才是合乎伦理的。正因如此,我们对那些奋不顾身的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对见利忘义者唾弃不齿。

    明星捐赠多少,无可非议,不该被骂,但站在更高境界来看,平常人用道德约束他,寄寓了大众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望。不能成为“圣人”,但可对圣人心怀崇敬,并向他靠近一点。当然,围观者也有责任奉献自我的一分力量。遭逢国难或他人困难,每一个人都不应是旁观者。

    愿你我也能成为一颗星子,共同携手,打造璀璨的星空!

    通过以上示例比较发现,“再往前走一步”的确能让议论文写作产生新思想、新气象。较之最初不假思索的“个人权力自由论”和“取之于社会就该多回馈于社会”两种看法,观点1从看问题的焦点和社会生态两方面提出了其意义,观点2站在人生价值这一高度,倡导道德自觉,针对部分人认同“权力自由”但又不完全“赞同”的这种复杂心态进行了更为细腻的论述。

    二、“再往前走一步”的思考路径

    议论文析人评事,力求做到“深刻”。深刻需要相关联,析利弊,追根源,思未来,从中烛照人性,洞见社会。具体来说,可以沿着以下三条路径思考,向深处迈进。

    1.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

    所谓“孤立地”,就是只局限于眼前的人、事、物;所谓“静止地”,就是只考虑眼下。以上两种情况,往往就事论事,造成视野的逼仄。

    如,见老人倒地不扶,就下断论说“人心冷漠”;见到光头的医护人员,就不顾她们的感受,一味宣传她们的牺牲,大唱赞歌……以上态度并非有多大的错,但站在评论的角度来说,一百篇评论同一个格调,似乎并不太妙。更何况,有的医护人员是“被”剃光头,伴随她们的还有眼泪。此次疫情,驰援湖北的绝大部分是女性,哪一个女子不在意自己的满头青丝,她们在听到这样的赞语时,恐怕更多的是辛酸。作为一个评论者,除了精神上的抚慰赞美,更需要警示,让她们今天的牺牲苦泪能唤起人们的反思,让悲剧不再重演,即便有的无法避免,也能未雨绸缪,不要再让病者痛、医者伤。评论不要止步于肤浅,需要有“共情感”。今天评论的价值是为了未来更美好,所以,评论者常常需要遥望未来,反思我们今天需要做出的? ? 改变。

    再如,不久前,奔赴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买到票、坐在餐车上累得仰头闭目的一张照片风靡各大网站,我们看到的最多赞语是“国士无双”。没错,疫情疯狂肆虐的时候,这样的人让我们肃然起敬,可当疫情过后呢?可以预见,钟南山院士“退隐”了。作为热点人物,无论是谁,总有退出聚光灯的时候,但这样的人应该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里,我们期望,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钟南山院士、陈薇将军、白衣天使这样的人视为偶像,而不是对挣钱又多又快的网红明星趋之? ? ? ?若鹜。

    倘若再往前走一步,我们会想到,人人都有英雄情结,非常时刻,这种英雄情结尤为突出。但生活安定是常态,当我们回到从前和美平静的日子,青少年会继续崇拜钟南山院士、舍己忘我的白衣天使吗?再一想,为什么想当明星网红的人那么多?除了有一份“闪耀”的职业,更与他们的高收入、高消费不无关系。若要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立志成为科学家等,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荣,应提高对为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禮待,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地生根,让全社会都达成这样的共识。以上所述,就是在大众观点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引发的思索。

    “再往前走一步”,并非易事。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曹林说过一个极形象的比喻:“养题”,即当你对某个新闻热点有所触动,但又说不清、理不透、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时候,不妨用个小本子记下,慢慢“养”大它。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或受相关事件的触动,一篇好的评论就慢慢成熟了。如,他创作的《“毒鸡汤”“丧文化”泛滥的时代,感谢那些为读书亮灯的人》,最初源于一则暖文:一个小姑娘在等爸妈回家之际,“借”工厂灯光读书,得知实情,工厂把灯打开,让不能回家的小姑娘“借”到更多的光,好好读书。他将这点触动“养”在笔记本上,后来又看到北大保安成群逆袭的励志报道,于是选题成熟,顺利诞生。将这一类极富正能量的新闻事实放在当下社会大背景中评说,较之满足于几句赞美这样简单的结论,更有价值。

    正因如此,曹林将两则新闻置于社会大背景中,理出其事理上的逻辑关联,探寻事实本身之外更深厚的意义内涵,将一个爱读书、善良的故事,发展成了对不贬低奋斗、尊重知识的环境的呼唤。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2.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常用比较思维去斟酌。

    “比较”是最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建立在两个或多个事物一定关联的基础上,分比较分类和对比两类。通过事物间同质或异质比较,从中洞见思想、立场等的差异性,从而引发利害、价值乃至生命层面等更幽远的思考。如《六国论》中,对六国的灭亡,采用了多处比较:祖先获地的艰难和子孙失地的轻巧、战败割地少而赂秦失地多;同是灭亡结局,赂秦者先亡而不赂者后亡等,以上充分论证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差异性比较的好处在于,通过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比较,是非昭然,道理不言自明,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2020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微博公布:“日本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下面竟有八万多人点赞。无独有偶,“日本钻石号累计确诊218例”的新闻,点赞的人达十一万之多。相形之下,日前写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日本救灾物资抵达武汉,足以见其明。铭记历史,让警钟长鸣,避免重蹈覆辙,不等同于陷在历史的仇恨中睚眦必报。

    再如,同是驰援湖北:2020年2月19日,甘肃的14名医护人员“被”剃光头;上海队为工作方便,也提前给大家剪发,但理发师动手前,都会问:“你希望剪成什么样的呢?”前者霸道强权,让人五味杂陈,而后者体察人性,关怀人心,让人忍不住心生赞叹。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有了更高的需求,道德肯定之外,还有人性的关怀和体察,因而人们越来越多地换位思考,通过“共情”来认识他人的苦楚和不凡,这是一种直抵人心的评论者姿态。

    再如,此次疫情中,有的新闻令人寒心。河南南阳一小区集体阻挠下班护士回家,理由是怕携带病毒受感染;陕西扶风的三位火神山建设者带着通行证回乡,被扣在高速路上滞留十多个小时,后经网友捅出惊动当地政府,问题才得以解决。两则新闻有很多相似:他们都是此次疫情的劳苦功高者,都是回自己家这样的普通诉求被拒;部分人在网上盛赞的热情很高,在真实生活中冷漠。有人说,经历此次疫情,将改变社会的有十件事,其中一件是公众对医护人员的态度。未来如何,有待生活去验证。

    2003年非典时期,因公倒下的医护人员不少,而近几年来,对医护人员暴力相向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家在谴责这些人冷漠自私的同时,更要反思,如何在社会上树立起医护人员这一职业的公信力,让他们得到基本的安全和尊重,不能因个案而情绪化。今日见到医生累得倒在地上的照片,一片“最美”的呼声,明日见到一则庸医的披露,又一片谩骂。无论是赞美还是谩骂,针对的除了个人外,还有整个从业者。这不禁让人想起2018年拦高铁的那则报道,标题很蛊惑人心——《女教师阻拦高铁关门:漠视规则,是多少人的通病》,正是因为这样偏激的文章,误导了很多人。无论是“关联”还是“比较”,都让思维舒展,它和针对独立个体的事物的思考相比,更容易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探究的深入,这对我们写好议论文不无? ? ? ?裨益。

    3.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用“如果不……”的逆向追问。

    所谓“逆向追问”,就是针对现在已有的事实做出相反的假设,常用“如果不……”来揣测其可能出现的各种现实情况,包括事件的发展走向、结局,在此基础上反思其作用、影响等,从而推导出如果要避免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果要让优良的风气光大,则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六国论》中,“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就是采用“如果不……”的逆问论述。

    2020年2月,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将各地教师逼疯成十八线网播的现象,你如何看?

    试想一下,假期延长,如果学校教师不组织学习,会呈现怎样的局面?有的学生会严格律己,朝目标奋发努力;有的学生可能放下课本,去发展自己兴趣,如画画、手工等;还有的可能睡懒觉,刷手机,包括数一数一斤葡萄干多少颗……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令人担忧的?为什么产生这种分化?整个社会何以对“停课不停学”有如此大的反响?

    以上由“如果不”的逆问引发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的内涵与外延、“课堂”这一空间的大与小、新课改下“培养能终身自我学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人才理念……“如果不……”的逆向追问,层层剥笋,看到现象之下的根源。

    又如,疫情期间,有这样一类暖闻:曾参加抗美援朝的93岁老兵捐款15000元,其中5000元是借来的;每月工资仅600元的环卫工人捐款10000元……看到这样的新闻,相信很多人都有共同的感受:感动,心痛,辛酸。

    如果老人不捐款呢?如果工作人员收下老人节衣缩食省下的箱底钱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老人不捐,不会影响我们抗疫。新中国经过70年的发展,早已没有过去的孱弱,它有足够的信心打赢这一场攻坚战。但于老人个人而言,捐款将使其本就艰难的生活陷入更窘迫的境地。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把悲情当佳话。我们对这样的报道并不陌生:《十岁孩子独自撑起一个家:苦难,只不过是一种考验》。将主人公置于道德神坛,拿一个孩子的无奈、痛苦熬成一锅鸡汤,端给大众,以卖惨博取眼球。这种欣赏苦难、以他人的苦难作为卖点的做法,恰恰是一种病态行为。我们心痛孩子,更要追问社会和当地有关部门的责任,何以让幼小稚嫩的肩膀承担不该承担的重任?我们亟须越来越多“扬州一大学生需长期注射胰岛素,学校为其购置冰箱存放药品”的温情。

    令人欣慰的是,对于老人的善举,有社区在感激之余,拒绝了老人的捐款。它合乎常情常理,是社会对善良人的关怀和体谅,更是对善的温暖回馈。弘扬正能量,不是依赖牺牲催生崇高,悲情滋养感动,它依旧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的正轨,护佑以善还善的良好社会生态。

    “如果不……”是一种异向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逆行者”,虽是假设,却完全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因而具备合理性。

    除了上述不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运用比较思维斟酌和采用“如果不……”逆向追问三種方法,能让我们抵达说理的佳境,还有许多方法也能帮助我们学会分析,深入认识事物。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众多实例的剖析中,逐步构建思维方式,并努力在写作中举一反三,养成勤思的习惯,远胜于记忆有限的几种方法。方法的学习仅仅是入门,让思考成为常态,发展提升思维能力,才是“思考力”提升的根本。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 5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