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程晓
【摘要】“冰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关于北极治理的重大战略构想,是中国推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崭新依托平台, 不仅会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促进北极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维护各国在北极的共同利益,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与经济布局。中国进行“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要以政治合作为前提和归宿,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生态保护为原则,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共赢。
【关键词】冰上丝绸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北极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1.001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北极的自然延伸,符合新时代下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将开启中国“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的新纪元,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支点。“冰上丝绸之路”情况简介
“冰上丝绸之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亚洲和欧洲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道(张侠等,2009),主要包括经过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和经过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胡鞍钢等,2017)。中国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基础。自1925年加入《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以来,中国关于北极的探索不断增加,合作不断深化(管克江等,2018)。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随着全球变暖,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加速,冰期缩短,为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空前的机遇。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正式将“维护中国极地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纳入国家战略新疆域。2017年6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包括“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在内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标志着“冰上丝绸之路”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布局(王志民等,2018);2017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4个月后,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梅德韦杰夫时,再次表示要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要贯彻这一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是对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实践,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布局,有利于构建连接亚欧大陆与北冰洋的蓝色经济通道,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为北极的开发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新时代下中国自由开放的全球旗帜与在当今世界焦点问题上的全球视野与历史担当;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与合作平台,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促进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道路和方向。加强政治往来,推动合作共赢
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中国政府明确指出将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认识、保护利用北极,提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努力为北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白皮书充分阐明了中国愿意以积极姿态参与北极事务,谋求各国共同发展的立场和决心,并强调了中国在北极治理中的关键主题是“合作”。
友好的政治往来是国家合作的首要前提,增强政治合作,既是中国和北极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支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方向和归宿。中国作为北极域外国家,也是北极的利益攸关体,先天的地缘劣势以及中国在当前国际舞台的焦点地位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设置了层层障碍,但“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为中国进入北极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以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为契机,既能加强中国和各国之间的联系,促使各国在合作中共同受益,使得北极区域对于全人类的功能和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能反向推动各国间的关系发展,帮助中国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平台,稳固和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冰上丝绸之路”包括的两条航道中,东北航道与陆地距离较近,安全性好,通航的可能性也较大(庞小平等,2017),而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东北航道的建設,在基于“冰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中也最具代表性,在北极合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中,俄罗斯总统普京率先提出把北极航道和“一带一路”联系起来,打造欧亚地区新的交通格局,并在之后的多个场合提出将促成中国使用“冰上丝绸之路”的资源,充分表明了俄罗斯与中国进行北极合作的开放态度。中俄有着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础,在经济、能源等各个方面高度互补,抓住“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机遇,统一在北极问题上的指导思想,优化国内外的舆论环境,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俄的友好关系,是必须坚持的中俄外交方向。
中国要扩大“冰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真正发挥其“一带一路”的延伸作用,不能仅仅依靠东北航道,还要谋划西北航道的未来开发,这就需要中国扩大与其他北极国家的合作空间。在北极各国中,美、加对北极航道高度敏感,对中国加入北极治理也持相对保守的态度。针对中美、中加合作,中国需要积极谋划,在矛盾中寻找利益结合点,求同存异,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而对于芬兰、冰岛等北极小国,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往来,目前来看,这些北欧国家也愿意积极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成为中国加入参与北极治理可以依托的坚实力量。冰岛前总统表示期待中方将中冰科研合作领域扩展到冰川学、新能源等方面,为人类认识北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作出更多贡献;芬兰欢迎中国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愿意成为“冰上丝绸之路”向北欧和欧洲大陆延伸的门户国家(管克江等,2018)。中国应该继续加强与北极小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凝聚各国力量,来平衡和预防域内一国独大的现象,维护各个国家的合法权益。
同时,“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是影响到整个北半球甚至世界格局的宏大工程,对于体量庞大的北极域外国家而言,相同的地缘局限性为其提供了一条处理北极事务、利用“冰上丝绸之路”的统一战线,新加坡、日本、韩国等纷纷表现出开发利用北极的诉求和意愿。中国在北极事务的处理上应该放宽视野,和域外国家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发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加强全球层面的合作,共同促进域外国家在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与发言权。不仅需要联系好北极国家,还要促成与北极外国家的合作机会;不仅要同与自己拥有战略共识的国家展开外交,还要做好和自己存在战略分歧甚至冲突的国家的外交工作,推动北极治理政府间合作文件的签署,推进重大北极项目的实施,推动更公平公正的国际组织与国际公约的形成,以使得“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全人类的福祉。依托三大支点,促进经济发展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将为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航道的开发、北极资源的利用以及基于冰上丝绸之路而开辟更广阔领域的合作,将是“冰上丝绸之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支点。
首先,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将大大改变全球航运格局(朱显平等,2018)。中国是对外贸易大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都是由水路运输承担。目前主要基于两条远洋贸易航线,一条是横跨太平洋到达美洲西海岸再经过巴拿马运河到达美洲东海岸的跨太平洋航线,一条是经过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到达欧洲的地中海航线,这两条航线的海运能力已经接近饱和并且海盗出没频繁(朱宝林,2016)。在“冰上丝绸之路”中,西北航道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最短航线,东北航道是连接东亚和北欧、东欧以及西港地区的最短航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的无冰窗口期将大大延长,为航道的开辟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将成为北美、西欧和东亚间的重要枢纽。我国可以走西北航线到达美洲的东部港口,走东北航线到达北欧、西欧和波罗的海港口,不仅避开了世界上最繁忙和充满不确定因素的马六甲海峡,还将大大缩短我国的航运里程、节约成本(朱宝林,2016)。目前来看,东北航道的开发程度最好,水域宽广,可用港口较多,而西北航道航行较为复杂,受冰情影响较大,基础设施较少,再加上和俄罗斯已经达成的关于东北航道开发的共识,我们需要将东北航道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2013年,中远公司永盛轮完成首次北极之行,成为第一艘经由东北航道抵达欧洲的中国商船。截至目前,中远海运在东北航道共派出10艘船舶,执行过14个航次的任务,为“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极地运营经验,并在积极研讨北极航道服务常态化的可能性。为加强对北极航道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冰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航运效益,必须加大航道开发的资金投入,加强沿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沿途补给点,提高船员福利,以政府带动企业,探索和扩大中国商船在北极的项目化、常态化航行,激发北极航道的活力;在国内方面,应该调整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有针对性地加大航道对接港口建设,出台相关政策,以合作、务实的态度参与北极航道相关工作,鼓励加强与欧洲和北美的贸易往来,促进形成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航道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扩大“一带一路”政策的辐射范围,巩固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助力我国站上新的经济高地,并能够打造新的世界经济走廊,进而影响世界地缘经济的基本轮廓。
其次,北极地区可以为我国提供丰富的能源补给。北极地区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宝库”。2008年5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北极地区油气潜力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圈内已探明并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储量估计分别高达900亿桶、1669万亿立方米和440亿桶,其中石油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约13%、天然气占30%、液化天然气占20%(朱明亚,2013);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超过全世界已探明煤炭资源的总量;此外,金、铜、铅、铁等资源在北极也分布广泛。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应该以北极为目的地,开辟能源新通道,保障能源进口多元化,规避因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单一以及中东区域不稳定而带来的能源进口风险;应该充分参与北极能源开发,将北极区域纳入未来中国能源整体战略体系,在科学考察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加入实现中国能源安全的目标;应该鼓励企业参与,通过能源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与所在国公司共同开发经营。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在北极圈落地,建成后每年将有400万吨液化气运往中国市场,这为各国企业间共同经营北极资源提供了良好范本。
第三,“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建设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北极合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这意味着“冰上丝绸之路”绝不仅仅是航道的利用,还应该依托于航道,促进往更广阔领域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关系。日前,挪威、芬兰两国宣布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与东北航道对接的陆上铁路与海底隧道,建成北极走廊,而隧道计划花费的资金中,预计将有70%来自中国。北极走廊一旦建成,不仅会给挪、芬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将为其他中国投资提供便利,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北极的贸易,这是“冰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开发由航道向其他领域扩展的典范性工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所创造的广阔空间,制定完备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从航道和资源的开发向外辐射与扩张,发掘沿线区域内潜力,对包括航道、铁路、科研、物流、旅游业、制造业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细致的分析,促进资金、商品、物资、人员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往来,从而形成稳定而全面的经济发展体系。加大科学投入,加强技术支撑
《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確指出,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是:“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兼顾北极保护与发展,关心全人类福祉的大国责任感。加大科学投入,加强技术支撑,是中国“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认识北极才能更好地利用北极,中国要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利用“冰上丝绸之路”,必须把科学研究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北极科研合作,于1996年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已成功进行八次北极科考,设立了黄河科考站,建立起北极初步观测体系,中国专家也积极参加北极理事会多个工作组的科研项目。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北极区域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反馈,北极海冰融化、北极生物多样性改变等因素,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自然和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科学技术详尽掌握北极地区的资源分布、开采情况,才能促进世界各国对北极更科学合理的利用。此外,对于我国而言,即便随着“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以及航道的建设,中国在北极进行活动的被接受程度有所提升,但基于国际上对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治敏感性,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进入北极,仍然是我们开发和利用北极最有效与便捷的手段,是我们保证在北极治理中的先导地位的必然选择,而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以科研为主的北极知识储备的获取和转化能力(程保志,2012)。基于以上原因,在接下来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将科研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密切关注北极海冰、冰川、生物等科学要素的变化;要支持北极科研活动,积极推动北极科学考察,提高北极科研水平;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推进国内外北极科研机构合作及学术交流。
除却科学研究,加大技术投入也是发展“冰上丝绸之路”的前提条件。目前“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仍然不够成熟,存在诸多掣肘因素,主要体现在北极航道航行条件险峻,天气多变、冰情反复、沿途补给点较少且施工难度大、对破冰船要求较高、航行资料不足等都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设置了重重关卡和挑战。因此,大力发展技术手段,建设能够业务化运行的破冰船、提高航线安全,是当前航线开发中需要首要关注的问题。中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凝聚各方智慧和技术,建设有强劲动力、坚固船体、能够在极端低温下作业的專门的极地破冰船;要加强沿航线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岸基观测站,对沿线环境变化保持高度的关注,获得涵盖冰情、气象、海况的全方位信息;要建设专门的卫星导航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北极航道进行长时间监测,从而建立实时而准确的航道预报服务、提供翔实可靠的水文测量和航运环境的信息(朱显平等,2018);要协调海陆空,实现覆盖“冰上丝绸之路”的多维信息系统。
只有大力发展科学和技术,才能为北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保障,才能把关于“冰上丝绸之路”一切设想变为现实。关注生态保护,构建绿色发展
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对“冰上丝绸之路”进行建设和开发,必须高度警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首先,北极地区气温较低,开发经验不足,资源开采条件恶劣,在油气等资源开采过程中蒸发出的碳氢化合物会对当地人和植被造成不利影响(丁煌等,2017),而油气运输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性溢油,遭受漏油污染的冰块,最远可漂流至1300公里以外的地方,严重程度远超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程保志,2012),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是海上开采获得利益的23~26倍(王志民等,2018)。1989年3月,油船“瓦尔德兹”号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湾附近发生的触礁事故,导致5000万余升的原油泄漏,扩散到500千米以外的大片海域,致使该水域遭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当地居民受灾严重,大量海洋动物受到重要影响(《中国海事》,2010),该事故就为我们敲响过警钟;第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运输,还有可能导致大量固体废弃物的出现,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受益于北极地区冰川消融导致的通航时间延长,但反过来,航运的密集以及人类在该地区活动的增加,又很可能加速北极冰层的融化,势必对极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冰上丝绸之路”有效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外来企业、务工人员以及游客的进入,也将会对北极的原生环境产生影响。中国在进行北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北极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尊重北极国家的相关环保法规与国际条约,密切关注生态变化,加强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推动建立沿岸污染与应急协作机制、提高海洋污染防治能力;必须平衡开发与保护,制定完备的资源开采方案,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把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必须加强对原住民的关注,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只有将“冰上丝绸之路”打造成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让它长久地发挥经济作用。
“冰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代下提出的伟大畅想,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北极国家利益以及全人类福祉的历史性工程。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进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既要紧紧抓住“冰上丝绸之路”对本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有大国责任感,致力于推动各国政治往来,促进各国经济繁荣,从而真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聚焦北极航道之二:生态环境 没有破坏的发展》,2010,《中国海事》,第11期。
程保志,2012,《北极治理论纲:中国学者的视角》,《太平洋学报》,第10期。
丁煌、马皓,2017,《“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极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研究》,《理论与改革》,第5期。
管克江、裴广江、万宇等,2018,《冰上丝绸之路吸引世界目光》,《人民日报》,1月28日,第3版。
胡鞍钢、张新、张巍,2017,《开发“一带一路一道(北极航道)”建设的战略内涵与构想》,《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庞小平、刘清全、季青等,2017,《北极航道适航性研究现状与展望》,《地理空间信息》,第11期。
王志民、陈远航,2018,《中俄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东北亚论坛》,第2期。
朱宝林,2016,《中国的北极政策论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朱明亚,2013,《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格局的影响》,《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论文集》。
张侠、屠景芳、郭培清等,2009,《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软科学》,S2期。
朱显平、张毅夫等,2018,《贯彻十九大精神 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吉林大学—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冰上丝绸之路”研讨会笔谈》,《东北亚论坛》,第2期。
责 编/杨昀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