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七十载

    蔡祖丞

    [摘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章回顾了70载外交历程,分析了经验和启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等,贯穿了四十年外交历史,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继承弘扬建国70年来的外交优良传统,与各国一道,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关键词]中国;外交;改革开放;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的突破与成就

    改革开放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如习近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从外交层面看,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的最大成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冷战旋即拉开帷幕,两极格局下的两种秩序迫使各国选边站队,造成“非此即彼”的状态。受当时的国际格局制约,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封锁限制了中国外交的活动空间。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割断了屈辱传统,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位。以“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为例,即不继承旧政府与外国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不急于获取西方国家的外交承认,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在相互平等的全新基础上重建新中国的对外关系,这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美国等国家的敌视,中国灵活发展的对外关系的空间受限,由此一定程度上导致错失了参与国际合作、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社会的有利机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在国家层面不再有敌人,现在所谓的“敌人”只是一些敌对势力,比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同时,放弃了原先和部分国家对立、对抗的道路,以国家利益为重,开始发展全方位伙伴关系,这是党在求真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随后一段时期,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以中日关系改善、中美建交为标志,中国逐步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开始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果,最终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40年来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果,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做出了高度总结:“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指导纲领,他将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作为新时期的主题,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对中国先前的外交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调整。如果说新中国外交是基于革命、民族的视角,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则是基于发展、全球的视野。理解这一时期的外交理念,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加强国防军队建设以充分应对国际环境带来的变化;其二是重新研判国际形势,确定了外交工作的四个方面,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国际舞台”。同时,确定了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两极格局瓦解的关键节点上,党对国际形势重新研判,及时地调整外交方略,努力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寻求均衡,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格局。其中,既有对旧有外交观念的摈弃,更有对原有理念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重新阐释新中國成立初期确立的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所提出的,成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在这一理念基础上,邓小平一方面提出,“中国的外交应坚持独立自主,推行全方位外交”;但同时也提出将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作为新时期的主题,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其次,贯彻和落实“韬光养晦”战略。江泽民指出,“中国越发展、越开放,与世界的联系越紧密,就越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胡锦涛提出,新世纪的中国外交需要处理五个平衡,即“多极和单极的关系,加快我国发展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维护我国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关系,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总体而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人贯彻了“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既坚持了以经济合作面代替意识形态、政治冲突点,也做到了以我为主,有理、有力、有节地反对外国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

    世纪之交,中国已逐步建立起均衡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合作、共赢,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始终主张以有序的方式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

    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既有理论成果添砖加瓦。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既包括老的四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内容,包括维护中国与日俱增的海外利益、提升中国软实力、参与国际治理等。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首个以我为主的国际布局,也是上述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带一路”继承了“发展”与“和平”两大主题,兼顾了中国外交的新内容,提出了不同于美国霸权和新自由主义的、以尊重别国内政为前提的、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的新发展模式。

    回顾过去,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与现有国际规则和秩序相兼容的道路。随着中国外交视野的开拓和外交观念的进步,外交理念不断更新,外交政策随外部形势的变动灵活调整,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成为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四、21世纪的新挑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国外交工作带来新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世界关注。当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与日俱增,中国已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变量。但与此同时,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外部质疑,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全球产业链的逆差、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加大了中国与他国的竞争性。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内部结构矛盾逐渐凸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在此背景下,内政与外交的密切关联启示中国应当以我为主,首先处理好内部发展问题,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此为外交战略的实现“保驾护航”。

    五、小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要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处理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把握好国际关系的主动权。

    当前,世界仍将处于两极格局解体后的过渡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之下,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中国的现代化尚未完成,国家统一并未实现,从新兴大国到成熟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参与大国博弈的经验有待积累,这就更需要清楚研判外部世界对中国内、外行为的反应;要谋定而动,注重目标、实力和手段之间的平衡,管控风险,寻求妥协,以便更好地化解中国崛起对现存世界秩序产生的冲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12-18.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83.

    [3]曲星.中国外交50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4]开创新世纪新阶段外交工作新局面(2003年8月25日)[M].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版.

    [5]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02-29.http://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361.htm.

    [6]康绍邦,宫力等.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9月.

    [7]栾建章.深入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五个维度[OL].人民网,2018-08-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815/c40531-30230108.html.

    [8]宋泓.对外开放四十年:从适应者到影响者和引领者[J].国际贸易,2018(10):5.

    [9]金灿荣,金君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外交[J].太平洋学报,2018(10):5.

    [1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