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巧设情境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张金萍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站在一个面向全局的高度,从具体学情出发,依托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数学能力,实现认知层面的螺旋提升,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与量. 文章认为,数学课堂教学需精心设计情境导入,优化新知导入;时时融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同时通过多形式的情境结尾,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学习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的角色随之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启发作用,调和好数学在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效应[1] .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情境教学的方法,以期通过该教学法,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技能得以提高,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与量的目标.

    情境教学法就是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立足該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需求和思维特征,通过具有趣味性且难易适中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思考的平台,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驱动力,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契合,充分关注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精心设计情境导入,优化新知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中缺一不可的一部分,教师牢牢把握好导入这一关,就是课堂教学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因此,教师需力求创设自然贴切、引人入胜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充分激趣,激起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融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为教学构建良好开端,优化新知识的导入.

    例如,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时,笔者创设了以下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明天就是“世界勤俭日”了,那么你们可知道十月份有哪些节日呢?这一情境为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埋下了伏笔,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下了基础,随即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开来. 结合学生的讨论,笔者拾级而上,又问:事实上今年的十月份中,在同一周内有相邻的5天均为世界性节日,你们猜猜是哪5天呢?下面提供一条与之相关的信息,已知这5天的日期之和等于75,请试着思考并求一求是哪5天,之后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确定答案并展示.

    这一话题的引入提供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自然贴切地引入新课,用意并不在于对学生生活经验的考查,看重的是通过这一问题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学生的参与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引发了讨论活动,激发了已掌握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完成了已有认知向新知建构的交融,引出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以上情境的创设,优化了新知的导入,真正做到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融入课堂,并渐入佳境.

    时时融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情境的设置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引入阶段,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还需成为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 众所周知,初中生的思维凝聚力虽较于小学生已有提升,但仍不够持久. 而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随着教学时间的不断推进,学生的注意力也随着分散,教学效果自然下降. 因此,教师需将教材中的一个个知识融化在一个又一个鲜活且具体的问题之中,并以数学独特的性质展现出来,同时融合学生具体实际时时抛出问题情境,促使一个又一个教学高潮的发生,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一直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例如,学习“线段的轴对称性”时,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笔者适时抛出了以下习题:已知∠AOB中有一点P,请在∠AOB的边OA上取一点Q,边OB上取一点R,使得△PQR的周长最小. 毫无疑问,本题的难度较大. 当绝大部分学生处于注意力无法充分集中的状态时,产生思维卡壳的现象便不足为奇. 若教者此时仅仅是机械地讲解或板演,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既然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那何不转化角度?教师随机应变,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现实情境”:本周,我们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了,大家一定非常期待吧!运动会上安排了如下比赛项目:图1为一个角形的比赛区域,现规则要求参赛运动员需以点P为起点,以最快速度跑到OA边上的一点后,直线跑向边OB上的一点,最后折返回到起点P处,本场比赛中所耗时间最少者为冠军. 作为一名运动员,你能完美设计出这场比赛中的最短跑步路线,从而赢得这场比赛的冠军吗?

    数学知识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教师只有将其魅力发挥殆尽,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展开思考,进行有效、深入的思考. 上述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营造了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使“灵感之花”洒满于交流中.

    多形式的情境结尾,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一堂得到认可的好课,不仅需要“凤头”,做到具有挑战性和数学味地切入主题,同时离不开“豹尾”,通过多形式的情境结尾,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当然,不少教师在总结时习惯性地以谈话的方式结尾,如这节课大家掌握了一些什么新知?是否存在疑问?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千篇一律的谈话式结尾,自然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很难形成课堂高潮. 事实上,教师若能精心创设情境,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明晰的认识,将所学内容纳入认知结构之中;或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无限思考[2] .

    例如,在一位教师执教的“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公开课中,教者刚传授完新知准备总结时,下课铃不期而至,很显然此时若强行课堂小结自然是不合时宜的. 而教者不慌不忙地提出以下问题:各位同学,在今天的课中,老师刚好讲完习题,这时下课铃就响了,那么你们认为这是确定事件还是随机事件呢?这样的小结,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尽管教者已经宣布了下课,但学生仍在思考、讨论、争辩.

    这样,教者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地创设与课题相符且与课堂场景相切合的问题情境,既总结并提炼了新知,达到活用、提升和启智的效果,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又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创造了教学高潮,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与他人沟通和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 这样的课堂结尾,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必要性,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实现了学生对“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认知的螺旋提升.

    总之,教学情境法已然成为新教学模式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为了使数学课堂鲜活且具有动感,教师必须创设情境. 当然,情境的创设并非流于形式,更不是放任随意,只有以知识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并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彰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研究活动,才能创设出基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达到教学高潮,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 只有广大数学一线教师不断钻研,深入挖掘,才能让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艳阳高照.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张荫南.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续)[J]. 高等数学研究,2004(5).

    [2]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 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

    [3]杨艳丽. 创设有效情境,打造高效课堂——浅谈高中数学的情境教学[J]. 文理导航(中旬),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