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中小学校里的人工智能教育

    张勤坚

    关于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眼下还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目标和方向,可一大批先行者早已挤在一条道上轰轰烈烈地前行了。虽然自己也是一片茫然,但还是想借用这个平台抛出一些问题和个人意见,希望能引起一些思考。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主要是向孩子们传递一些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培养他们动手、思维及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与之相对应的,是类似于“感悟”“体验”“设计”“创造”等关键词。

    单从字面上看,这些词所蕴含的教育意义,都涵盖在教育的目标框架内。因此,我们一方面庆幸于“人工智能教育高度契合中小学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是否“新瓶里又装了旧酒”这样的担忧。当然,除此以外,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教育怎么处理技术准入的“高门槛”与中小学生认知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如何協调人工智能专职教师“高标准”与现实中普遍性“低配置”的矛盾;在资源配置时,是聚焦高精项目求特色,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做普及;等等。

    个人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除了内容和形式,更应看重的是“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也因此,有了我心目中好项目必须符合的几个条件:一是低成本,普惠性项目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尖”;二是零起步,每个孩子都能从零开始自己的学习;三是有层次,主题和项目可以分级分类,学习要求和学习时间也可以分层实施;四是注重趣味性,没有孩子会自觉自主地为一个枯燥乏味的项目而沉迷到无法自拔;五是尽量地少依赖场地,场地和器材受限,教学进程和教学效率也必然会受影响。

    由此,我开始了依托“儿童数字化三维创意编程”开展的面向全体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并逐步确立了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基于生活情境的儿童视角。教师必须站在儿童(青少年)立场看问题:什么才是7~10岁孩子最想做的,什么才是12、13岁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什么又是18岁之后的大孩子仍然有持续研究动力的。这一点非常关键,涉及学习内容(产品)的可持续问题。

    二是强调分层渐入并持续迭代。覆盖多个年龄层的学习产品,首要问题是如何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都能在入口处不迷茫,且在进入后能迅速融入其中。我们所希望的是,每个年龄层的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所需、生活所需、交往所需。孩子是逐渐长大的,因此不能让长大后的“玩家”(编程者)看不起以前的自己。从前的“幼稚”是现下成熟的基础,后续的发展都是前面基础上的迭代。另起炉灶不是不行,但其“复杂度”和“陈年”的魅力也就没有了。

    三是协同构建一个有序的数字虚拟世界。我曾以“我的世界”游戏里的编程为例,以“在‘我的世界里构建‘我的世界”为题阐释过这个观点,在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里,同样有着与孩子成长有关的一切,这个由孩子们共同参与建设的虚拟世界,必定是一个有内容、有规则、有温度、有道德的世界。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游戏者(学习者)既可以一个人独自完成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也可以通过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协同完成综合性任务。总之,在整个的虚拟生态环境里,孩子们也能自由舒展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