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的构建

    许庆勇 曹红哲 杨晨

    

    摘? ? 要:“政校企学”深度合作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高校育人与企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但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毕业生多流向其他行业,导致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匮乏。文章在调研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实习方案、实习单位及效果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政府、高校、企业与学生”四位一体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政校企学”深度合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由政府搭台、校企共同培养,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及利益均衡。

    关键词:“政校企学”;旅游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1-0068-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代表,经过30余年的发展,培养模式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也经历了2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家也给予政策的大力支持,明确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018年第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部在2017、2018、2019年工作要点也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各省也相继出台了对应的文件或实施意见。要真正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建立政府、高校、企业(或行业)和学生的多责任主体机制,真正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在办学和学生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在“政校企学”合作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模式选择、动机、动力模型和政策分析[1]。姜照华把校企合作的十种模式,分别为一体化模式、高科技园模式、共用模式、中心模式、工程模式、无形学院模式、项目组模式、包揽模式、政府计划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各学者根据培养模式中的环节或主体数量,分别提出了三位一体(秦建华[2]、杨琼芳[3])、四位一体(殷文[4]、苏翔[5])、五位一体(杜世禄[6]、钟敏[7])或六位一体(韩鹏[8]、张伟[9])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来看,对学生和政府角色的关注较少。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自身,更要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国家政策引导。“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涉及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四个利益主体,只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员。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江西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16所高校来看,育人模式有多种,“校企”合作、“政校企”合作是其主要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自身发展及传统“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形式上,大多实习基地名存实亡。与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洛桑模式”相比,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师资重理论、轻实践,双师型师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受传统“研究型”、“学术型”高校目标的影响和教师职称因素的影响,导致师资重科研论文、科研课题的研究,轻实践和应用知识的培育,没有行业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短缺也会影响高质量学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2.动力不足、层次低,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现有的“校企”或“政校企”合作培养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即认为高校是人才培养高地、企业是人才实践场所,两者互相独立。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限制,企业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双方合作以纯实习为主,学生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合作的层次较低。甚至有部分学校的实习基础是为了检查、考核、专业评估而设置,名存实亡。

    3.政府职能缺失,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政府的监督与管理职能。在我国,政府作为一个管理主体,对高校和企业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双方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要受到政府的管制、政策的支持等。

    4.重理论灌输,轻自主学习,学生被动接受。课堂重理论,学生忙记录,缺乏实践操作,难以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的构建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涉及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虑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政府的作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政校企深度合作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学生是培养的客体、高校是培养的主体、企业是实践的主体、政府是财政支持和合作的推动者。“政校企学”四位一体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已成为部分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模式,例如2017在江西省政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南昌大学与江西省旅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整合社会力量,合作共建新型特色旅游学院。在新模式下,“政校企学”四位一体、深度合作,各自拥有相应的权利,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其关系如图1。

    图1? “政校企学”四位一体深度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政校企学”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学生在人才培养和“政校企学”深度合作中是最重要参与者,也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在“政校企学”合作中,就是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参与高校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质量成为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最重要因素,关系到“政校企学”四方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

    2.政府:“政校企学”合作中,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实训基地、内容的建设支持力度,在财政上对重点、特色基地和特色院校、专业给予重点扶持;二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组建“政校企学”深度合作综合实训基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政府还起到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和成果的评估者四種角色。

    3.高校: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学生学业生涯的90%以上的时间在学校内;第二,高校人才的培养要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限制;第三,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为主,以与政府、企业和学生的沟通为辅进行。同时高校也应该通过“政校企学”合作,借助政府政策和企业平台,让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师资。

    4.企业: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衡量培养目标的最终标准。企业首先要认识到“政校企学”深度合作对企业的长远意义,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把员工的岗前培养下放到高校进行,借助高校的师资优势,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原动力。通过学生的培养与实习,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招聘途径,为企业输送新动力;另一方面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深入合作,借助高校的师资优势,为企业进行定期培训,解决企业现实的技术问题。

    三、旅游管理专业“政校企学”深度合作的定位分析

    高校、企业、政府和学生的互惠互利是“政校企学”深度合作的终极目标,四方对于深度合作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各有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学生来实现各方的利益追求。深度合作,需要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处理好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只有在四方共赢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政校企学”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深度合作的新目标:以生为本,校企为辅。学生永远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四方终极目标的实现也要通过高质量的学生来实现,学生的培养需要四方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实现其价值取向;企业通过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同时为以后获取优秀的员工提供条件。

    2.深度合作的新机制:“政校企学”四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协作新机制。现有的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的认识、理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认为就是培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机制;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政府和高校的问题,企业负责招人、用人,因此导致了“政校企学”合作难以深入。要想深度合作,各方要建立长期的互信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从基础教育到实践应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深度合作的新途径: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是政校企深度合作的最佳途径,从产学研的现状来看,难以结合的主要原因是产学研各方缺少深度合作的动力和机制,缺乏合作的通道、纽带,缺乏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转移创新服务体系,也缺乏政府的组织和协调。

    要建设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新途径,需要政府牵头,由高校、企业投入,共同组建高校企业联合服务平台,各方互助互利,发挥各自的优势,培育出高质量的学生,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深度合作的评价新体系:引入第三方,四维四能力新型评价体系。现有的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普遍存在政府失灵、学校失灵的情况,为了有效、公平的对政校企深度合作进行评价,有必要引入第三方,即由独立于政校企的第三部门承担和实施。第三方评价独立于当事人,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均不存在利益或隶属关系,整个评价过程独立操作。因此第三方评价作为一种中间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多样性等特点。在旅游管理专业“政校企学”深度合作的评价中,第三方评价应该从理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四大方面和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更好地体现深度合作的学生培养效果。

    南昌大学旅游学院的实践证明,“政校企学”合作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校企学”融合,以理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由政府搭台,高校、企业共同培养,实现各利益主体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均衡,建立政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实践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亮,肖美丹.校企合作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5.

    [2]秦建华,曹雨平.高职教育“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 ? 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杨琼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资源平台建设初探[J].职教? ? 论坛,2017,(11).

    [4]殷文,唐建云,王英民,等.基于政校企深度合作的应用型? ?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

    [5]苏翔,王念新,葛世伦,等.深度融合构建多主体教学生态? ? 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7,(9).

    [6]杜世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的办学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7]钟敏.“五位一体”创新培养跨境复合型商务英语? ? 人才——以某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 ? 2017,(8).

    [8]韩鹏.高职“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 ? 与职业,2006,(23).

    [9]张伟,姚悦.高职院校“六位一体”“三方共赢”科技服务? ? 新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7,(21).

    收稿日期:2019-03-03

    作者简介:许庆勇(1982—),男,山东成武人,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旅游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专业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XJG-1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