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实先生年谱及学术贡献探讨

    柏春梅

    摘要:李文实先生是西北地方史研究专家,本文追述了李文实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探讨了李文实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

    关键词:李文实;顾颉刚;年谱;学术;贡献

    李文实先生是西北地方史研究专家,是青海省著名的学术前贤,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治学严谨、功力深厚,为人质朴、敢于求真。道德文章,都堪为师表,是青海省学界的泰斗。

    李文实先生是学术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得意门生。他致力于西北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的考察和对青海地方史志的整理编纂,在中国古代西北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学术代表作《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就是一部学术信息密集且凸显治学精神的著作,荣获国家图书一等奖和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于198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李文实先生精通文史知识,通晓多种民族语言和文字,博闻强识且又谦虚随和,具有亦师亦友的大师风范。他崇尚实践,多次亲临西陲古地,跋山涉水,检点、辨析、统一地理命名称谓,老而弥坚,笔耕不辍,治学严谨。他在极度挫折困顿的近30年岁月里,焚膏继晷,校点史书典籍,自强不息。在生活中樂观豁达,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宠辱不惊。

    李文实先生以高尚的师德,过人的睿智,渊博的学识,博大的爱心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为广大师生树立了光辉典范。

    一、人生历程

    (一)幼年经历

    李文实(1915—2004年),名得贤,字文实,以字行,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人。

    李文实先生属兔,生于1915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按公历纪年当为1915年2月25日,为唐沙陀李晋王之后。祖上自明由西宁迁至今化隆县甘都镇。其父曾任县政府通事,精通藏语,曾在班禅去朝觐皇帝时担任过翻译。李文实先生家中兄弟姐妹6人,其兄曾任贵德商会会长,李文实先生排行老五;12岁时母亲去世,一直跟随父亲长大成人。幼年因骑毛驴跌伤,右臂骨折,没有及时医治,留下伤残,无法正常握笔书写。

    李文实先生自小就聪慧好学,曾受教于家乡化隆甘都镇甘都街的村私塾学习,其间老师称文实先生识字能力很强,学业第一。后去乡同仁小学,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同时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化隆为回族、汉族、藏族、撒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小学里回族、藏族、撒拉族等学生居多,李文实先生幼年时期,也稍懂得一点藏族和撒拉族语言。后来在上高中时,学了两年藏文。对西北回、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认识。

    李文实先生虽出身边鄙之地,但天资优越,学习又十分刻苦。1935年李先生20岁,获得了保送出省求学的机会。当时,由青海省社会团体、教育部门保送到外地求学的学生,人数只有300多人。这些人中,能在特定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者为数不少,而能得到名师垂青、扶助者,仅一两人而已,李文实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二)与顾颉刚先生的交谊

    顾颉刚(1893—1980),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李文实投师门下,并最终成为其优秀的学术传承人之一。师生二人一生学术往来,过从甚密。

    顾颉刚先生与李文实的师生交谊深厚,并对李文实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重大影响,他们的交往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1937至1940年为二人相识阶段

    1937年2月,22岁的李文实与顾颉刚先生最初相识是在南京蒙藏学校。

    1937年2月1日,顾颉刚先生受邀出席蒙藏学校开学典礼,作讲演并参观。他为学校中生气勃勃的风貌而感动:“这许多不同民族的人民,在从前是漠不相关的,而今日竟能在‘团结为一个国族的目标之下一起努力迈进,这真是一个大觉悟,前途有无尽的希望”。顾颉刚先生在学校见到学生李文实,得知其来自青海,热情给予鼓励,并嘱其搜集有关青海民俗资料。

    相识以来,顾颉刚先生对这位来自民族地区的青年才俊十分关注,曾向其他弟子谈及勤奋好学的李文实,史念海先生曾回忆说:“在未识文实先生之时,已数闻颉刚先生道及。颉刚先生门下学侣辈出,颉刚先生独称道文实先生,已知其不凡。”时年李文实24岁,顾先生45岁。

    1937年7月,李文实毕业后回西宁从教。

    李文实先生在西宁蒙藏师范附小和回族中学担任教师。他曾供职的回族中学,始建于1933年2月,初建时只有初中一、二年级两个班,1936年设立高中,成为完全中学,后改名为“昆仑中学”。

    2.与顾颉刚先生重逢

    1937年10月,顾颉刚先生去西宁考察教育情况,24日抵达西宁,与当地教育界人士会面,并考察教育设施,参观各校,演讲,与李文实先生重逢。李文实向顾先生介绍学界情况,受到顾先生赏识,二人感情日笃。李先生回忆说:他们三人在演讲中“阐述青海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和抗战中的重要性,是青海建省后第一次接待专家学者的讲学,为青年学生们开阔了眼界” 。

    1938年8月17至27日,顾颉刚先生再次来到西宁,与王文俊等商议创办湟川中学之事,顾老等人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创办了当地颇为出名的湟川中学。其间,又与李文实先生会面两次。顾颉刚先生写联赠予他:“万山不隔中秋月,百年复见黄河清”。这幅被李先生珍藏的对联,可惜在后来的变迁中与顾颉刚先生赠予他的立轴横幅一起遗损了。

    3.与顾颉刚先生的学术交流

    1940至1951年,顾李二人交往密切,师生情谊浓厚。

    1940年,顾颉刚先生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同年青海省保送一批师生,到四川、云南报考大学和边疆学校,李文实先生亦到成都准备报考齐鲁大学。6月1日,他们到成都的齐鲁大学参观时,顾颉刚先生听说有一批青海学生来,便与齐大教授张伯怀一起迎接大家。顾颉刚先生在当年6月1日日记中写道:“到研究所待青海学生,与伯怀谈。青海学生40人余至,开一简单之欢迎会,到校中饭堂吃饭……今晚同席:姚启明、王少夫夫妇、李得贤(李文实)、鲁宗宝、韩华、刘志纯等人(以上客)张伯怀,予(以上主)……送之至万里桥而别。”李文实先生回忆说,顾颉刚先先与张先生在欢迎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大家努力学习,建设边疆。

    自此,二人联系日趋紧密,顾颉刚先生日记中屡次载有文实先生拜访顾老,一同用餐,顾老至他的公寓,二人通信等事。

    4.李文实先生的大学生涯

    1941年,李文实先生26岁,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历史社会学系。

    1945年,李文实先生正式授业于当代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顾颉刚先生任教于成都齐鲁大学期间,培养了数名史学俊秀,其中,最为出色且与顾老关系甚为密切者,唯李文实。

    李文实先生在齐鲁大学学习时,成绩优秀,一些学科达到97分、95分。李文实先生不仅学习优秀,顾颉刚先生所授“中国地理沿革史”课,李先生的成绩是九十五分,在班上名列第一,而且他与顾颉刚先生在学术上多有交流,相知甚深。其为人、学业深得顾颉刚先生称赞。

    1941年,顾颉刚先生和一批史地、考古、人类、民族、宗教、社会、语言专家在成都组织中国边疆学会。顾颉刚先生发起组织中国边境协会,认为当时可用边疆人才41人,包括王树明、费孝通、韩儒林、李文实等,多是国内外重要学术人物。

    李文实师从顾颉刚先生从事西北古史地研究,后对青海、甘肅乃至西北历史、文化、地理、民族、风俗的考察和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44年11月中旬至年底,顾颉刚先生在齐鲁大学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春秋史”“学生有李文实、方诗铭等。”1945年5月31日在日记中记录了齐鲁大学学生成绩,其中,“中国地理沿革史”一课共9人,“李得贤95分”,为最高。顾老还在1946年年底日记中记有“整理古文籍”“整理史书”“创作史书”的学人名单,文实先生列入“创作史书”类。同年,《中国边疆》杂志有关“西北史地”文章由李文实先生集稿。

    5.李文实先生参加工作

    抗战胜利,李文实先生受顾先生邀请,去北碚修志馆工作,与当时在该馆工作的史念海先生结为好友。史先生高度评价李文实先生,“数闻颉刚先生道及”,“独多称道”,“已知其不凡”,相识后,“获聆其娓娓言辞,仿佛泉涌,而又头头是道,不仅为之心折。”此后,顾先生又邀李文实去江苏徐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为顾先生整理文稿。

    6.1945至1951年左右,文实先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顾颉刚先生在1945年6月22日日记中记有“看李得贤《义和团》稿”。1946年9月11日记中记有“读李得贤《清代传记文选》”。可见,李文实先生曾有明清史方面的论著,其中,《清代传记文选》可能是为写清末人物左宝贵传记而做的资料汇编。可惜的是,这些佳作己散佚。

    1945年底,文实先生正式参加工作。第二年至1947年8月,顾颉刚先生又邀李文实赴江苏徐州任徐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代校长。

    1946年春,顾先生离重庆飞北平整理藏书,此后即安家于上海,兼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与复旦大学教授。顾先生在重庆期间,夫人殷履安女士病殁,后经人介绍,与张静秋女士结为伉俪。张静秋女士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她受聘担任徐州女子师范的校长,因养育子女家累甚重,难以顾及,亟需得力之人代理校务工作。顾先生夫妇首先想到的合适之人即李文实,特望李先生助其一臂之力。于是李文实先生欣然就职于徐州。1946年2月,顾颉刚先生离川。同年10月30日,李文实先生至上海,写信给在苏州老家的顾老,“不日来苏转徐”,并于11月1日至苏州。是年10月30日《日记》载:“得李得贤书,知已到沪,不日来苏转徐,静秋闻之喜,甚望因彼之来,使静秋得轻其责任也。”[1]

    11月1日《日记》载:“李得贤自青海来,谈,留宿。”[2]师生二人再度相会于上海,做竟夜之谈。次日,又同游怡园、妙玄观等处,晚饭后,又长谈。3日,李文实先生赴徐州就任教务主任职。[3]

    李文实先生在徐州女师主持教务工作一年后,决意辞职,欲回西北,后赴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4]《日记》载,1947年10月6日“李文实赴京转兰”。行前,顾先生写信给兰大校长辛树帜、历史系代主任史念海,托其转致。[5]随后李文实即开始了在兰大历史系教书的生涯。[6]

    1947年8月—1949年9月李文实先生任兰州大学出版部主任、历史系讲师、副教授、代系主任,对兰大历史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兰大历史系成立于1946年,第一任系主任是顾颉刚先生。

    1948年6月17日,顾颉刚先生飞抵兰州,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主持系务与讲学半年时间,并开“上古史研究”课,讲授古籍源流及古史中主要问题十余端。能从繁忙的社会活动中脱身,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工作, 9月17日日记:感到“自九一八以来,17年中,无如今日之心胸开朗者”。师生二人共事于兰州大学。此半年时间,是文实先生跟随顾先生进一步系统梳理中国古史的重要时期。顾颉刚先生想通过此次讲课把自己30年之研究组成一个系统,并将学生的听课笔记交李文实先生整理,待自己改定后便可编为《古史钥》一书付印。后因顾颉刚先生返沪,计划中断,《古史钥》一书竟无法完成。现在《顾颉刚全集·古史论文集》卷七《上古史研究》,便是顾颉刚先生在兰大所讲,其中第一篇“序论”,即出自李文实先生的记录稿。顾颉刚先生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时,李文实聆听了该课,所记《中国古代史研究序论》后由王煦华先生整理,发表于《文史》杂志2000年第四辑上。

    1948年7月,李文实先生之子出生。在兰大期间,顾先生住教员第四宿舍,与李文实为近邻,他的生活全由李家照料,一日三餐即由李文实夫人整备,“早晨一盘新鲜牛奶,一个鸡蛋。午晚两餐都是要面食,菜味甚好。”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在此期间文实先生长子出生,满月时,顾先生为其起名维皋,号鹤九。顾颉刚先生在家信中多次谈到李先生的关照,说“他为人太好,肯帮人”。

    1948年12月,顾颉刚先生回沪后,史念海先生受聘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赴西安任职,经顾先生提议,李文实先生任兰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代系主任。顾先生离开兰州之前一日深夜,尚伏案“写嘱文实诸事。”[7]两人通信不断,联系紧密。一年半之后,1950年5月两人再度相会于上海。

    1950年5月8日,李文实先生来上海。顾颉刚先生5月10日记:“李文实自西宁来。”[8] 据文实先生回忆,此次赴上海,是因为1950年,顾先生在上海写一本有关西北古代历史的专著,来信约我去上海帮他整理材料。1950至1951年,李文实先生任顾颉刚先生学术助手。后因各种原因,二人失去联系,长达28年之久。

    1977年,李文实先生回家探亲之际,受到青海民族大学盛情邀请,留在学校代课。

    (三)1979年至1980年,师生间恢复书信往来。

    1979年4月14日,李文实已66岁。他在不断写信给顾颉刚先生,希望余生能够继续跟随顾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年已87岁的顾先生复以长信。顾先生听到了文实先生的消息及境况,即复信给他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学术任务。

    1979年4月14日的顾老日记中记有“写李文实长信,嘱其编《南明史稿》。”对李文实先生承担此工作寄以很高期望,称:“《南明史稿》得君整理。”并告以:“我与刘起釪同志合作,对《尚书》一经作一彻底整理,只望我年登九十,足以实现此一志愿矣。”然而,翌年年底顧先生逝世,由他介绍文实先生整理《南明史稿》一事也作罢。

    李文实先生与顾颉刚先生之交往情形,在顾先生日记中多有反映,粗略统计,日记中明确提到李文实先生的,达253处之多。其中最多的是与李文实先生之相互来往。他们之间是真正的学术交往,而绝少一般的闲聊谈天。因此,他们的交往也可以说是君子之交,是真情与诚心之相与呈达。也可以从日记中看出,顾先生与文实师之关系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师生关系,情同父子。

    1981年11月,李文实先生受聘于原青海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工作,直至1990年8月。这一年李文实先生66岁。他先后承担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中国文学史、少语系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及辅导讲座,并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辅导讲话》《中国史籍举要》《诗经》《楚辞》等讲稿。特别是对西北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的考察和对青海地方史志的整理编纂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文实先生为本科生开设有“《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等课程。按照当时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古代文学史分为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分别由四位老师接力上课,而李先生这门课显然是一门专题性很强的课程,打破了历年四阶段分别讲授的习惯,增加了带有专题性质的课程。唯其专题,才能够深入讲解,也才能显示讲授者深厚的学问。这门课虽然只开了一学期,但是留给当时上课的学生极深的印象:“首先让我们钦服的是李先生惊人的记忆力,他在授课时几乎不看作品选(当时有古代文学史和作品选两种教材),诗经和楚辞所有内容都装在脑子里,讲到哪儿,吟诵到哪儿,令同学们心服口服。其次,他在吟诵这些古老的诗歌时,语气中带有很浓厚的青海方言味儿,并且节奏较慢,十分好听。其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先生完全脱离教材中的阐释。李先生讲课常常是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1982年,在李文实、赵盛世、吴均、张定邦等先生的努力下,青海地方史志研究会于当年三月正式成立,在首届年会上李文实先生当选为会长,赵盛世、吴均等先生当选为副会长。研究会创办了《青海地方史志研究》会刊,内容涉及地方史、地方志、民族史、宗教史和西北历史地理等。对每一篇稿件,李文实先生和赵盛世先生亲自把关审稿,保证了刊物的质量。该会刊交换到全国各高校和相关学会,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对保证和提高青海地方志编纂水平和质量,培养地方志编写人员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6月,青海地方史志研究会年会,李文实先生请来了他的同门学友史念海先生前来讲学。此年李文实先生69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照虚岁的算法,70高龄的李文实先生发表的《吐谷浑族与吐谷浑国》《西陲古地甄微》《黄河九曲新考》等学术论文和《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获青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的文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潜心校注了《西宁府新志》和《西宁府续志》,除了标点、校勘外,还为《新志》增写了弁言,为《续志》作序,使青海这两部志书锦上添花,大大提高了其学术品位和实用价值。

    青海师大历史系多次请李文实先生给研究生、本科生开古文献学、目录学讲座,1985年,在青海师大为历史系攻读青海地方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青海地方史》。他以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国学根基,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讲得有声有色、如数家珍。而且长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文学。文实先生文献功底深厚,治学严谨,历史见解深刻。在讲史过程中,既看史源,又重积累;既铺陈文献,又结合田野。不仅可信度高,而且启发性强,深受学生欢迎。讲史时文实先生要求结合《资治通鉴》《通典》《文献通考》和有关的地方史志,来把握青海社会的历史发展大势。当时文实先生的研究生姚继荣讲:“这个思路,于我有很好的教益。后来,我做《青海史史料学》(西苑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应该说是这种思路的一次坚定接力”。

    这其间,李文实先生除了给中文系本科生授课以外,还招收了硕士研究生,授课任务逐年增加。他先后承担青海民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中国文学史、少语系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及辅导讲座,并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辅导讲话》《中国史籍举要》《诗经》《楚辞》等讲稿。

    1980年以来,先后在《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再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记》《吐谷浑族与吐谷浑国》《有关吐谷浑历史上几个问题的探讨》《西陲古地甄微》《黄河九曲新考》等著作、论文。

    《西宁府新志与杨应琚》一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85年获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统战部颁发的青海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荣誉奖,198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9月,张廷银于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前身)时与安海民,以及己为青海民族学院教师之阿忠荣、时在青海交通学校任教之吕庆端,相携投考李文實先生门下,开始了魏晋南北朝文学专业的三年硕士学习。李文实先先在讲授中国文学史和训诂学等课程时,时常提到顾颉刚先生。

    20世纪80—90年代,青海地方史研究随着各种方志的出版,在学术界非常活跃。那时,李文实先生还帮助省地方志办公室、西宁市方志办、乐都县、循化县、化隆县、民和县、平安县、门源县、祁连县、湟源县、湟中县等州县方志办校订方志,为完成青海地方志的撰写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实先生还曾先后任第六届、第七届青海省政协委员。

    1990年9月李文实先生退休。

    1994年2月25日,正值李文实先生八十大寿,学生马成俊、谷晓恒、马均、程凯、张廷银、安海明、阿忠荣、卢海英还有蒲文成等几位同学定制了一个硕大的蛋糕,前往李文实先生家里,为他祝寿。事前,同学们请著名书法家李海观先生专门写了一幅字,是“温柔敦厚,古今文章”,总共八个字,但是内涵非常丰富,其中前四字是对先生的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的概括,后面四个字则是对其锦绣文章和鸿篇巨制的总结。

    1995年,李文实先生学生张得祖完成省级社科项目《历代开拓西部人物选传》,先生热情应承,抱病写序,序中多勉励之言。后又撰写《青海通史》,也得到李文实不少可贵的指导和帮助。

    2001年,李文实先生出版《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一书。该书深化了利用语言学知识在边疆史地领域内进行辨伪的理论与方法,堪称是顾老中晚年史学工作的一种延续。

    1998年5月19日,李文实先生去信顾潮说:“从古地名义一端写了十几篇文章,实与刚师所著有所联系”,其中《吐谷浑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考察》,即是受刚师《羌戎》一文论述西秦所设沙州即在浇河郡境内的启发,具体考定沙州故址即在今青海贵南县,但“可惜先生已不及审定了”。李先生对“河源问题”的研究,在顾颉刚先生1998年6月29日日记中也有记载:“看文实所写《隋唐元明之河源问题》。”这篇长文对李先生有很大影响,他晚年在《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自序》中谈到当时所受启发:“我生长在多民族地区,幼年时代也稍懂得一点藏族和撒拉族的语言。后来上高中时,学了两年藏文,等到上大学时,才发现《史记》《汉书》所载西徼古地名,多从音译,但还不知道这里还存在着个古今音之异读”。读了此文后,得到新的启发。便提出《禹贡》雍、凉地名,多名从主人,而后世注家,多未晓其义,概以汉义为解,殊未得实。先生听了大喜,嘱为撰文,并勉励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要开好头,以后便会得做深入的研究。

    从上面引述的“尤其高兴的”“听了大喜”等语,反映出当时顾颉刚先生是何等欣喜,他为得到李先生的帮助而高兴,也为李先生选定了研究方向而高兴。

    李文实先生将这以前所写论文编为《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一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寄赠顾潮一册留念,他自谦此书“与刚师当年的期望是差得很远的”(1998年9月27日信)。史念海先生为此书撰写序言说:“颉刚先生教人,每因其特性,为订从事有关课题。文实先生籍隶河湟之间,命其钻研西陲”。史念海先生称赞此书:“如颉刚先生长寿至今,文实先生大著是会受到特殊称道的”。

    2004年春节,李文实先生重病在青海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其间,学生张廷银前往探望,李文实先生说话的口齿已经十分模糊,几次贴近谛听,大致听出来是“钱玄同文集”几字,张廷银立即写出来给先生看,他点头表示肯定。《钱玄同文集》是李文实先生临终提到的一部书,但它不是为自己而订,而是专程为另一学生张晟订购,并嘱其细读先贤们研究古汉语的著述,而且再次指明进行汉藏语的同源研究,首先要搞清汉语古今变化,希望张宸将其研究进行到底。

    2004年3月8日,李文实先生在老家化隆县甘都镇归隐道山,享年90岁。

    根据先生生前的遗愿,在谢佐先生的倡导下,正在筹建“古羌文化研究会”。他的学术造诣在青海民族大学堪称翘楚,他的人格境界更是青海民族大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治学精神给予我们、给予时代的启示意义,甚至超过了著作本身的价值。他激励青海广大文史工作者为振兴文教、繁荣社会科学,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青海努力奋斗。

    二、李文实先生学术成就及其贡献

    李文实先生撰写了一大批有关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地理地望方面的考证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收编于《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一书。

    纵览这些论文,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地名和故事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在中国边疆历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力。他充分运用古代文献和民族语言学的知识,论证严密,篇篇能够自圆其说。他的研究路数和研究方法,秉承了自郑樵、姚际恒、崔述、康有为、胡适、钱玄同、王国维、罗振玉等历史学家以来的疑古传统,特别是深受乃师顾颉刚先生古史辨派的学术风格的影响,秉承和弘扬了顾门实证研究的优良学风。研究对象是区域史地,研究方法是史料实证,可他看问题既不拘于一隅,又不囿于成说,而是把青海史地放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上予以考察发明。弥补了西北史地研究的许多空白,发前人之所未发,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学术研究路径。

    李文实先生是青海地方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尤其对青海、甘肃乃至西北历史、文化、地理、民族、风俗的考察和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文实先生热爱乡邦,在其文中,隐藏在地理考证的大量文献之下,有一个最为明显的主题,是在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鼓与呼。这也是秉承了乃师顾颉刚先生的学术精神的。

    三、主要著作及学术经历:

    (一)1941—1951年著作及学术经历

    李文实对顾先生的学术研究成就有很深的认识,他在1944夏给顾先生的信中谈道:“先生研究古史,怀疑古籍,考订旧籍,独开风气……就生所知者言,先生考据之作,论《易》如《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诗》如《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论《老子》如《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年代,论经今古文如《五德终始说下之政治与历史》诸文,均体大思精,卓绝千古……后生学子转而从彼,是先生发蒙振聩之功未竟也。考据定谳,而一般之述说仍旧,是先生系统整理之事未竟也。尊作未尝单独印行,购求不易,无由暸解,是先生倡说宣扬之事未竟也。盖先生所振者为鸿纲,而世俗所议者为末节,摧此讥诮,息此末议,与其深责于人,毋宁返求诸已。至祈先生稍拒社会应酬,俾得专力完此盛业,不胜切盼”。

    李文实先生在对顾先生的考据学术贡献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顾老文章的深入阅读,深刻领悟,使他能够以在读本时便可论当时的学界泰斗之學术,并且能够提出“发蒙振聩之功未竟”“倡说宣扬之事未竟”的评论和“稍拒社会应酬,俾得专力完此盛业”的建议。足以凸显出文实先生之厚实的学术功底,认识全面。

    顾先生阅此信后即记云:“此论甚是……文集之编固不容缓也。”在复文实信中提道:“史学书局欲为刚编印一文集,已许之。王树民兄来碚,本交之编辑,无如彼精神颓惫,竟不能为,只得由刚自己动手矣。此书印出,当可使人见刚之整个面目。至于刚理想之成就则远不止于此,而十年以来人事纷纭,不但无暇作文,亦复无暇读书,终日所忙者唯见客与写信,开会与赴宴,上课与改卷,此实为刚致命之伤,表面上是得到社会地位,而实际上则是失却社会地位,此不可不改弦易辙者。然今日手头无钱,不能罗致人才,作一事业的组织,以分刚之责任。将来倘有所凭借,第一即当从事于此,庶刚可以腾出时间,继续从前之研究生涯,不为百世以下所痛惜。兄知我,幸他日助我成之。”作为本科四年级学生的李文实在顾先生的眼中已成为可以助其完成考据文集的合适人选。李文实的学术功底与见识在大学时期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45至1951年左右,根据顾颉刚先生日记记载可知文实先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并且曾有:

    1945年6月22日,《义和团》稿。

    1946年9月11日《清代传记文选》,这可能是为写清末人物左宝贵传记而做的资料汇编。

    1951年1月20日《石达开伪诗考》这些都属于明清史方面的论著。

    可惜的是,这些佳作己散佚。

    1950年以来,李文实先生主攻西北史地,其研究兴趣的转向也与顾老的影响有关。顾老在上海海光图书馆写作《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一书。该书引言中提到李文实对他的帮助,“尤其高兴的,李得贤君来到上海,帮助我搜集和整理材料,他是青海化隆人,了解那边的历史、地理、语言和风俗特别多,给我以不少的启发,使我不致冥行迷路。”顾老研究西北史地的影响,李文实先生从此后把主要精力放置到这一领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任顾老助手及个人研究过程中,李文实练就了独到的研究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这都为他1979年以来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1979年以后的著作及学术历程

    1979年,师生二人恢复联系后,往来书信的主要内容仍是学术探讨。

    在学术研究方面,李文实先生从事的西北史地研究及其成果,堪称顾老中晚年史学工作的延续,他将古史辨派疑古、辨伪、考信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西陲古地及民族历史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学术成就。李文实先生整理、点校方志材料之法也实从顾老点校《史记》及主持点校二十四史的基本方法。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为人处世,李文实身上处处体现着“顾门遗风”。二人的师生交谊与学术传承是近现代学术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1年始,李文实先生受青海人民出版社委托,点校《西宁府新志》《西宁府续志》。他建议出版社将上述方志以标点出版,“如新刊《二十四史》那样。”他还在《西宁府新志·弁言》中说,“这次我对《新志》《续志》的点校,标点略以中华书局校印《二十四史》为标准,校勘则根据我个人的时间、条件和能力随文加以校订。”李文实先生整理方志之法因袭了顾老点校《史记》及主持点校二十四史的基本点校方法。

    1980年以来,他先后在《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再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记》《吐谷浑族与吐谷浑国》《有关吐谷浑历史上几个问题的探讨》《西陲古地甄微》《黄河九曲新考》等著作、论文。其中,《西宁府新志与杨应琚》一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88到1994年,7年间,李文实先生共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撰写了7篇论文,是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作者之一。这7篇论文分别是:

    1.《〈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实》(1988年第1辑)

    《〈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实》主要讨论《尚书·禹贡》所记昆仑、析支、渠搜三个地名的来历和其所在三危地理问题,作者主要运用音韵学和汉藏古今语音对转的方法论证了《禹贡》所说的昆仑、析支、渠搜三地都是当时衣皮之民,而以毛织物为贡品的,织皮并非地名或部落名。

    2.《噶斯池与噶斯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2辑)

    主要是通过语言学和地名学方法,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梳理这一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变化。

    3.《吐蕃一名的由来》(1990年第2辑)

    主要运用音韵学方法阐释吐蕃名称的来源,认为吐火罗、大月氏、恹哒、突厥和滑都是形成吐蕃族的主要成分,也就是他们的先民,现在的藏族是宋、元间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吐蕃族的流,而吐蕃又是羌族的流。

    4.《门源访古记》(1990年第3辑)

    这是李文实先生1988年7月应《门源县志》编委会之约在座谈会期间对门源境内一些历史遗址的考察记录,厘清了学术界的一些模糊看法。

    5.《〈尚书·禹贡〉雍州地理今绎》(1992年第3辑)

    《〈尚书·禹贡〉雍州地理今绎》是继《〈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及三危地理考实》之后,专就雍州西徼地理部分,继续加以论证。在此基础上,李先生对民族、语言与地理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不仅将《禹贡》有关雍州地理部分梳理得更为清晰、可信,而且指明了部分学术研究路径。

    6.《夏禹传说与大夏地理》(1993年第4辑)

    《夏禹传说与大夏地理》论证了古史的神话传说与文字记载的关系,通过夏民族渊源的分析,对《禹贡》九州、大夏与台骀等大夏地理进行了阐释,并从“夏”字的音义讨论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问题。

    7.《西陲地名的语言学考察》(1994年第3辑)

    是通过对一些西陲地名的考察實例,说明语言学方法在古地名考察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地名学不仅与历史地理学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中,第1至5和第7篇署名“李文实”,第6篇则署名“李得贤”。7篇文章中除第7篇《西陲地名的语言学考察》外,其余6篇都收入2001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论文集《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中。

    以上7篇论文讨论的都是关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历史的,这也是顾颉刚先生早年的安排。

    上述文章的相继发表,不仅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得以按期出版,更重要的是填补了历史地理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指明了语言学方法和实地考察对于西部内陆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意义,示范了语言学方法和实地考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两大专门的学术刊物,在此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寥寥可数。

    此外还有:《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再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记》《白兰国址再考》《吐谷浑族与吐谷浑国》《有关吐谷浑历史-几个问题探讨》《隋炀帝西巡道路中几个地名的考实》《西陲古地甄微》《黄河九曲新考》。

    2001年,李文实先生出版《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一书。该书深化了利用语言学知识在边疆史地领域内进行辨伪的理论与方法,堪称是顾老中晚年史学工作的一种延续。李文实先生在其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一书中深情地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到上海,顾颉颇刚先生正写有关古地的论文,我读了以后,得到新的启发。便提出《禹贡》雍、粱地名,多名从主人,而后世注家,多未晓其义,概以汉义为解,殊未得实。先生听了大喜,嘱为撰文,并勉励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要开好头,以后便会得到做深入的研究。”

    李文实先生始终怀着一颗淡泊名利、热衷学术之心,他的史学研究历程中始终流淌着的是顾氏疑古辨伪的学术血脉,顾老的古史辨思想借文实先生的研究撒播至河湟地区。如今,这一学术传统不仅在此地生根发芽,而且有日益茁壮之势。文实先生还是位古道热肠的学界前辈,曾无私帮助过很多晚辈后生,谢佐、赵宗福等当代青海文史名家也曾受益于文实先生。可见,文实先生的学术研究与道德品格处处展现着“顾门遗风”。

    顾老和李文实先生的人生际遇是无涯史海中的苍凉点滴,而一部完整的顾门学术史,应当包括顾老与李文实先生的师生交谊与学术传承。

    李文实先生在有生之年为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给学术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他的学术探索精神和崇高的学术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本论文为青海民族大学2016年度校级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批准号:2016XJRS012

    注释:

    [1]《顾颉刚日记》卷五,第738页。

    [2]《顾颉刚日记》卷五,第739页。

    [3]《顾颉刚日记》卷五,第740页。

    [4]《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第118页。

    [5] 《顾颉刚日记》卷六,第138、133页。

    [6]《顾颉刚全集》《顾颉刚书信集》卷五,《致张静秋》,第127页。据载,文实先生于1947年9月18日赴南京购票,当为购返回兰州机票。

    [7] 《顾颉刚日记》卷六,第386页。

    [8] 《顾颉刚日记》卷六,第598页。

    参考文献:

    [1]《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 [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6

    [2]《顾颉刚日记》 [M]中华书局,2011.1

    [3]《顾颉刚全集》 [M]中华书局,2011.1

    [4]杨林坤《顾颉刚先生在兰州大学讲学活动考实(上)》[J] 《兰州大学学报》,2012,(6)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