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夯实课堂教学之本

    王春雷

    摘? ? 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环节,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中心阵地。“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不能忽视课堂教学这一根本环节。文章从当前一些高校本科课堂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与错误做法出发,提出了夯实本科课堂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4-0056-03

    2018年结束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本为本”,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未来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但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环节的教育教学改革,何种改革举措的实施、改革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根本环节。因此,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也应当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筑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根基。

    一、当前本科课堂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

    近年来,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层出不穷,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也有些“繁花渐欲迷人眼”。一些高校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或者过多地堆砌一些新理念、新方式,导致教学主线不清,内容欠实。

    (一)教学形式与本质不清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课堂、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涌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和资源。但是,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都只是思考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都是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标服务。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只有建立在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基础上,才值得效仿和推广。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革命”并不是要革掉传统课堂教学的“使命”,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改善教学过程和形式,但是其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不能变。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课堂教学没有厘清教学形式和本质的关系,重形式、轻实质,本末倒置。

    (二)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地位不清

    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认识[1]。就其本质而言,这一理念指向的是教育教学结果而不是教育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本”中的“本”指的是任何教育活动、教学组织形式,都要服务于学生知识获得、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结果,而并不是要让学生取代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因此,“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取代“以教师为本”的传统理念,根本上是教学目标取向的变化,而不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主导地位的变化,本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缺位[2]。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表面上使得教师的“教”变得隐性化,但只是“教”的形式发生变化,并不是不要“教”或者“教”不重要。而且,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并不具备成熟的价值观、判断力,如果课堂教学由学生主导,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师被动地附和学生“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学生“随心游走”的自我选择过程,教育就会失去它的本来意义。但是,当前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理念,结果把“以学生为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

    (三)学科专业教学内容界限不清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等教育教学理念时出现了偏差。以为“厚基础,宽口径”就是什么都要学一点,过度看重数量的增加,忽视了质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基础过于扁平而没有厚度。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同类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进而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同质化的问题,使得许多学生产生“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专业”的疑问。这也使得本身有助于增加学生个性化选择,促进个性发展的理念,最后因学生知识同构,变得没有个性化。俗话说,“不怕千样会,就怕一样绝”,这种“宽而不厚”的“全才”式教育教学,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基础知识深度,不符合世界科技创新由“前沿基础研究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的未来趋势[3],也不符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急需的并不是横向的浅层次创新,而是纵向的深层次创新[4]。大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而课堂教学内容应当紧跟这些新变化,与时俱进。

    (四)课内课外环节不清

    近年来,高等教育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课程课堂教学环節比重有所降低,课外实践环节比重有所提高。然而,一些高校“重比例、轻实效”,好像实践比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提升了,过度压缩课堂教学理论课时,忽视了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先导。而且,一些课外实践环节也没有很好的载体或内容,纯粹为了凑“比例”。同时,一些就业导向的高校或者为了提高一次就业率,提前把学生毕业后的一些实践环节拿到毕业前来做,本科学生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甚至一整年都没有课堂学习任务。与此相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检验学生大学学习成效的关键实践环节却被弱化。而国外一些优秀本科高校的实践证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恰恰是本科学生创新的重要驱动和载体[5]。最后,从大学的三项基本功能——教学、科研、服务来看,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忙着搞科研搞项目“赚大钱”,学生忙着搞社会实践兼职“赚小钱”,科研、服务的功能被透支,而教学的功能被弱化了,又何谈一流本科教育呢?

    二、当前本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错误做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前面提到的一些错误认识驱动下,当前一些高校本科课堂教学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做法。

    (一)教学改革形式化

    在“重形式、轻实质”的错误认识下,一些高校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过度求新求异,套概念、求亮点,盲目跟随“新潮流”,脱离了专业、课程属性及学生接受力,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本质。同时,一些课程教学过于追求形式上的信息技术包装,却忽视了内容深度,形式很新颖,“口味”很独特,但实效很有限。所以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改革新概念、新口号不少,但是真正在实践运行中产生显著效果的则较少,能够复制推广的更少。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都不能“忘本”,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本为本”。

    (二)教学方式娱乐化

    近年来,提高课堂到课率、学生参与度,改变“寂静的课堂”是许多高校教师面临的问题。为此,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以学生的需求偏好为出发点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的偏好为中心”。同时,许多学校采用了学生评教制度,并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评判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6],“以学生为中心”又进一步变成了“以学生评教为中心”。在这两个错误的“中心”认识的作用下,一些教师采取了过度娱乐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得快乐,教师获好评,教学的本质却被忘得一干二净。2012年,某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购音响设备,改编歌词、相声,以小喇叭说唱形式进行授课的案例就是其中的缩影[7]。因此不论哪种课堂教学方式,都要落实到教学结果上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以前我们并不讨厌“寂静的课堂”,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教师讲课,用心与教师交流,现在提倡热闹课堂,用心的交流变成了太多低效的互动交流,孰优孰劣呢?

    (三)教学内容重点化

    当前,在一些高校本科课堂教学中,一些课程甚至是核心课程存在着课时不足,讲课内容重点化的情况。一是由于学科专业界限不清,课程数量过多。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本科生最低要求修满约160学分,每门课平均按照2.5学分计算,大学本科四年(8个学期)总共修64门课程,平均每个学期修8门。而每个学期只有16—18周的时间,平均每两周就要学完一门课,课时显然不充足。二是由于过度迎合形式上的教学改革或者学生的需求偏好,一些课程把过多的时间用于课堂互动,或者用于没有实质内容的课外实践环节,使得本来就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加捉襟见肘。这些因素都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重点化,有的教师甚至只讲自己擅长的、学生爱听的内容,一门课程知识被“片段化”,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四)考核方式简单化

    在课程科目繁多、课时相对不足、教学内容重点化的情况下,当前一些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简单化的现象。同时,一些高校在课程考试中还存在着不及格率必须低于一定比例的要求,超出规定比例,授课教师就要写报告、给说明。而且,出于学生心理承受力不强容易出事等因素的考虑,一些高校也不愿意抓太多的学生留级、延期毕业。这些因素都使得课程考核方式趋于简单化。一些课程考核存在考试转考查、闭卷转开卷、客观转主观、线下转线上、题型题量减少、难度要求降低等乱象,课堂教学质量失去重要的考核保障。这反过来又助长了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的不良风气,陷入恶性循环。一些教师感叹,“出题越来越简单,学生越来越考不过”,这种现象应加以遏止。

    三、夯实本科课堂教学的建议

    总的来说,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些错误的理念和认识导致了课堂教学上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和结果。要提高教育参与各方的认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夯实一流本科建设基础。

    (一)学校该干什么

    落实“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任务,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市场需求、教育教学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供给侧改革”[8]。一是专业设置、课程组合、课堂教学模式都应该立足于学校师资、生源质量、资源支撑等自身实际情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能过于求新颖、赶热点。二是重视市场需求,重视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素质的需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工科等前沿趋势,结合进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三是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把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做强做优,实现规模办学向质量办学转变。四是创新考核管理,充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科学使用学生评教体系,树教师以课堂“权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创新教学、科研、服务三维考核评价管理体系,使教师重教、学生重学。五是实现课堂教学“量上的减负和质上的增负”,减少一些“水课”,增加一些“金课”,提高大学课堂挑战性,从而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到更多“干货”。

    (二)教师该教什么

    简单而言,就是要“回归本分”,实现“教书”“育人”在本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统一,不要成为哗众取宠的功利主义者。一是教本事:通过每一本书、每一堂课,把关键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把渴求真知的思维和意识熏染给学生,把创新创业的实干精神宣导给学生。多教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事,为社会培养更多善于解决问题的“写书人”,而不是只会解读问题的“说书人”,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吸引力。二是教情感:卡耐基说,“成功15%是知识、技能,85%是做人”;戈尔曼也认为,“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9]。现在许多学生小学、中学阶段忙报班、忙补习,家长忙工作,日常生活中情感交流匮乏。大学阶段正是人的情感认识养成的重要阶段,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弥补这一缺失,将学生培养成腹有诗书,情感深厚的人,而不是知识机器。三是教德行: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大学阶段是人的德行认知和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课堂教学应实现知识和道德的“水乳交融”,引导学生重德立德。四是教信念:在信息传播渠道便捷,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泛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弱化的今天,大学课堂教育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大学教师应当守好信念传播的前沿阵地,擦亮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堂教育的“鲜亮底色”。

    (三)学生该忙什么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大学是成人成才的重要时期,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学习,回归大学“常识”。一是忙求知:45分钟课堂是浓缩的知识“充电器”,要充分用好课堂学习时间,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求真知、求良知,避免“睡课堂”“混文凭”。二是忙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重视个人良好品性的塑造,克服一遇挫折就“轻生”的心理脆弱,克服学生社团组织内官气横生的不良风气[10],克服社会实践活动变身“搞关系、跑业务、拉赞助”的市侩。养成坚韧不拔,诚信正直,有为担当,敢为人先的正气、韧劲和闯劲,多一些书生气、书卷气。三是忙思辨:好的作品要有好的观众,要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和判断力,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行为以及校园不良风气说“不”。当前,“嚴师受冷遇,水师受热捧”的不良现象,实际上是学生自身缺乏判断力的结果,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劣币驱逐良币”。四是忙理想:“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11],现在的大学课堂教学条件与过去相比无疑是非常优越的,但是为什么在越来越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却不好好学习了呢?除了客观的激励措施不足之外,主观上理想信念的缺乏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大学生应当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理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自觉践行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先学后教:中国本土的教育学[J].课程 教材 教法,2015,(2).

    [2]郑玉飞.论教学模式改革的限度[J].教育科学,2018,(3).

    [3]白春礼.未来世界科技创新新趋势[N].人民日报,2017-02-16.

    [4]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EB/OL].(2018-04-06)[2019-07-15].http://www.sohu.com/a/227456332_465915.

    [5]程方平.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EB/OL].(2010-08-23)[2019-07-15].http://edu.sina.com.cn/l/2010-08-23/1756192469.shtml.

    [6]王品品.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思想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3).

    [7]朱建华,杨友麟.五成到课率“逼”副教授说唱授课[N].长江日报,2012-10-30.

    [8]马连湘: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担当[N].中国青年报,2016-01-25.

    [9][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它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M].杨春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60-62.

    [10]辛识平.学生干部的“官气”要不得[EB/OL].(2018-10-03)[2019-07-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03/ c_1123517881.htm.

    [11]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