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古村落绿道慢行系统的三级发展策略

苏晓燕 吴隽宇



摘要: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绿道沿线古村落的可达性研究,提供古村落结合绿道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性。研究通过珠三角绿道与古村落的空间分布,提取古村落至绿道的距离可达与时间可达数据。在对此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绿道对沿线古村落的空间整合以及沿线古村落的慢行系统可达性问题,提出“点-面-线”的发展策略和以“三级优先发展模式”促进各市域古村落均衡发展,进而加速“绿道-古村落”网络系统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珠三角绿道;古村落;慢行系统;可达性;三级发展策略
1.绿道与古村落
绿道作为线性的绿色开敞空间,能极大促进和影响自然、人文资源的整合与保护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古村落是重要的地方文化载体和旅游资源。绿道能为当地村落带来游客,为村民增收,并引起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与保护,为绿道的发展创造地域特色。2010年开始,珠三角地区相继建成了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由6条主线、4条连接线、22条支线、18处城际交界面和4 410 km2绿化缓冲区组成的区域绿道网体系(图1)。绿道网络作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打破城乡界限,将各类绿地连成一体,形成“城市融入乡村,乡村渗透城市”的生态网络型绿色开放空间,既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又拉动了沿途经济的发展。
古村落是历史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综合体,是历史社会发展变化的承载体。珠江三角洲因“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极具特色的村落形态与历史文化,但现存古村落未得到完全统计。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中将古村落定义为:在广东范围内,清代以前形成的,现存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村落。珠江三角洲的古村落作为该地区璀璨的历史文化地理的变迁见证,其内涵应该被合理地发掘、传承和保护。
肖文静在《基于城墙遗址保护利用的荆州环城公园建设研究》中首次提到绿道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指出:绿道作为过渡空间与边界的处理,可增强历史名胜的文化同根性以及联系性。2013年卢一华在《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中提出“文化体验型绿道复合体系”概念。2014年张弛在文化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多元规划理念。2015年5月吴隽宇等在《增城绿道沿线传统村落的景观整合研究》中基于绿道与历史文化的关系,首次提出绿道对保持传统村落自然景色的完整性,科普和保护、促进城乡交流有积极影响。
绿道对古村落也有以上类似作用:1)绿道对于古村落的点状分布状态具有线性整合作用;2)绿道使沿线的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且以慢行交通为主;3)展示古村落文化的同时,增强古村落与其他开敞绿地空间的联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旅游空间。本文以珠三角区域绿道6条主线为主要参照坐标,通过研究珠江三角洲绿道沿线古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分析绿道对沿线古村落的空间整合以及沿线古村落的慢行系统可达性问题,从而实现古村落保护和绿道资源的优化配置。
2.沿线古村落的慢行交通可达性分析
2.1可达性研究
可达性的研究包括距离可达性与时间可达性,距离可达性主要是指空间位置的最短直线距离,时间可达性是指基于交通网络与自然地形条件计算出的最短时间成本,二者结合可较为准确地分析绿道与沿线古村落的整体可达性。一般来说,绿道沿线主要指游行者可通过步行或自行车骑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的区域。叶丹在《广州绿道与沿线历史文化景观关系研究》一文中提到:大多数人的日常步行最大可接受距离为1 km;普通市民骑车速度为8N30 km/h,时间为15-60 min。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绿道沿线范围为基于交通网络结构的距离绿道30 km内的区域范围。
2.2数据收集与处理
研究选用2014年珠三角地区的谷歌地图与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图,二者以比例为1:1在AutoCAD叠加合成为研究底图,描绘珠三角的绿道线路规划网络。根据2007年-2012年《广东省古村汇总表》筛选珠三角的古村落,依据谷歌地图在底图中标注古村落的具体位置。首先,通过AutoCAD中的测距命令测算各古村落至最近绿道线的空间距离得到空间距离表;其次,根据百度地图的线路查询得到各古村落基于交通网络与地形条件至最近绿道线的距离,以及骑行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得到时间距离表。整理统计以上数据,在时间距离表中筛选绿道沿线范围内的古村落,综合得到绿道沿线古村落可达性信息统计表,根据此图表分析研究沿线古村落的整合度与可达性。
2.3结果与分析
2.3.1珠三角绿道沿线古村落整合度分析
根据以上的数据处理得出:珠三角现有76个古村落,其中61个在绿道沿线,占总数的80%(图2、附表1)。总体来说,珠三角绿道对古村落在地理位置关系方面的整合度比较高。东莞市、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的绿道已将各自市域的古村落全部整合。惠州市与肇庆市的多数古村落位于地形较复杂的山区,受限于经济与地形等因素,绿道建设范围较少,绿道网络系统构建不够全面,古村落的整合度相对较低。
2.3.2距离可达性分析
将空间距离表以5 km为分割单位,分为0-5 km、5-10 km、10-15 km、15-20 km、20-25 km、25-30 km六个距离段进行距离可达性分析。从累计频率可知,84%的沿线古村落距离绿道15 km以内,绿道沿线古村落的距离可达性较高(表1、附表2)。进一步分析分布频率,距绿道5 km以内的古村落占48%,数量最多。随着距离的增加,古村落数量逐渐减少,且5-15 km距离段的递减率较大。距离绿道15-20 km段,古村落数量稍有增加,20-30km距离段的古村落递减率较小,该数据表明珠三角绿道沿线古村落多处于近距离段,空间距离可达性高。
距离可达性方面,沿线各市域的古村落分布存在差异。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近距离段古村落的分布比例大,空间距离可达性高;因其多分布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除广州市外,市域面积较小,古村落数量较少,且相对集中,山区较少,易建设绿道(表2、附表3)。其中,江门市的古村落均与绿道线相交,可达性最高。肇庆市的沿线古村落分布较分散,距离可达性最低。分析可知,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与江门市的古村落具有在珠三角区域优先发展的优势。但在发展现有古村落的同时,应积极保护其他有价值的村落,申请新增古村落。
2.3.3时间可达性分析
将时间距离表以20 min为分割单位,分为0-20 min、20-40min、40-60 min、60-80 min、80-100 min、100-120 min六个时间段,以此分析各市的时间可达性,可知:广州市、珠海市与江门市在0-20 min时间段的沿线古村落数量均占多数,时间可达性最高(表3、附表4)。东莞市0-20 min的沿线古村落虽占50%,但33%的沿线古村落处于80-100 min时间段,因此,该市域的沿线古村落可达性一般。佛山市、中山市时间可达性较高,多数古村落处于20-40 min时间段。肇庆市的时间可达性较差,所有沿线古村落均在80-120 min时间段之间。该分析表明广州市、珠海市、江门市的沿线古村落的时间距离优势明显,适宜优先开发利用与保护。东莞市、佛山市、中山市的近时间段古村落数量较多,因此,可次之开发。而惠州市、肇庆市在时间可达性方面较差,虽古村落数量多,但位置分散,绿道建设度较低,因此,开发程度较低。两个市域应提高绿道建设,提升古村落的整合度与可达性。
由珠三角全域角度分析可知(表4):通过慢行交通距离绿道20 min以内时间段的古村落分布数量最多,20-80 min时间段的古村落数量明显下降,80-100 min时间段稍有增加,100-120 min时间段古村落数量缓慢下降。该分析表明,67%的沿线古村落时间可达性较强,处于40min时间距离范围内;100-120 min的沿线古村落数量最少,仅有2个,占古村落总数量的3%。模拟的沿线古村落数量趋势方程曲线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古村落的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方程曲线R^2=0.8919,模拟的古村落数量变化曲线与现有的古村落数量变化曲线吻合度较高,表明沿线古村落的时间可达性较高,位置优势明显,适合开发利用。
通过综合分析珠三角绿道沿线古村落的整体可达性(包括距离可达性与时间可达性)可知,总体上沿线古村落的整体可达性较高。其中,江门市与广州市的沿线古村落整体可达性最高;佛山市、中山市与珠海市整体可达性较高;东莞市虽距离可达性较高,但时间可达性一般;惠州市的距离可达性与时间可达性均较差,因此整体可达性较差。肇庆市从距离可达性与时间可达性分析可知整体可达性差。
珠三角绿道沿线古村落的整合度和可达性与经济条件和地理因素有关。比如,广州市经济发达,绿道建设水平较高,道路交通系统发达,古村落分布虽较为分散,但其整合度与可达性均处于高水平。而肇庆市与惠州市面积较广,且多为山区,村落数量众多,经济与交通发展慢,绿道建设水平相应较低,因此绿道至古村落的可达性较低。
4.基于可达性的绿道沿线古村落的发展策略与措施
4.1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珠三角绿道对古村落的空间整合呈两极化发展趋势。为了协调各区域绿道沿线古村落的空间分布发展,全面提高绿道对古村落的空间整合,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应采用“点-面-线”的空间结构发展策略,作为提高珠三角古村落整体可达性的基础条件。该策略从空间上统筹各古村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需确定绿道沿线古村落的重要发展点、重要发展面与重要发展线,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保护和发展古村落。
4.2三级优先发展模式
根据空间结构发展思路,结合各个古村落不同的可达性,对每个层面的发展采取优先次序开发,实施“大村带小村”的战略方针,形成三级优先开发模式,具体指导绿道沿线古村落的开发过程。
4.2.1“点”发展
依据沿线各古村落的可达性与可游度、区域的经济发展,将各沿线古村落分为一级发展点、二级发展点与三级发展点,以点带面发展。可达性与历史文化价值高的古村落优先发展为“一级发展点”,如:江门市天马村、中山市翠亨村等。可达性与可游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好的为“二级发展点”,如:惠州市范和村等。其余沿线古村落为“三级发展点”。该发展层级是促进珠三角全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4.2.2“面”发展
通过“面”的区域发展,实现全面的“绿道一古村落”网络体系。广州市中南部、江门市中部地区均为市域的经济政治发展中心区域,对优势古村落的影响最大,为“一级发展区域”。佛山市东部、中山市南部以及珠海市东南部沿海地区为“二级发展区域”。发展较慢、绿道建设较差的区域为“三级发展区域”。面域的层级发展是实现全域目标的必要条件。
4.2.3“线”发展
发挥“线”性连接优势,广州市绿道1号线、江门市绿道3号线沿线古村落的可达性、价值以及数量均高,因此为“一级发展轴”。广州市绿道4号线、佛山市绿道4号线、中山市绿道1号线与珠海绿道1号线沿线古村落发展优势一般,这些绿道线为“二级发展轴”。其余沿线具有古村落的绿道线为“三级发展轴”。各级轴线先后发展,形成多级发展空间,是“绿道-古村落”网络发展的目标。
4.3联动发展措施
古村落不具备单一化发展优势,应采用“绿道-古村落-旅游地”的多角度联合发展措施,实现古村落的多元发展方向。第一,结合绿道至古村落的可达性与空间整合,调整旅游地的旅游线路,纳入古村落的文化旅游与民族特色旅游,以此提升自身吸引力。关于古村落旅游路线的调整,根据使用者与旅游时间长短,优先考虑一级发展的“点、面、线”。在传统村落密集区,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专线,提高古村落旅游的影响力。第二,推广“绿道-古村落-旅游地”整体营销模式。在三者所在的空间提出联合宣传,拓宽营销面,提高知名度。第三,加强区域边界的联系,实现古村落、绿道与旅游地的跨区域发展,结合公共交通网络,扩大古村落的可达性,促进三者的联动发展。
5.总结
本文以珠三角区域绿道6条主线为参照坐标,通过分析珠三角绿道沿线的61个古村落的距离可达性、时间可达性和研究古村落的整体可达性情况,得出广州市、江门市的古村落可达性最高,惠州市与肇庆市的可达性最低。通过以上分析,采用“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发展策略与其三级发展模式形成“绿道-古村落”联动发展的优势,在充分发挥绿道对古村落的作用以及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基础上,打造全域发展网络。本研究旨在为珠三角绿道沿线范围内的古村落与绿道发展提供建议,在保护岭南特色历史文化的同时,指导绿道系统的完善。基于绿道网络下的沿线古村落的可达性研究发现,对古村落最有效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措施是将其与绿道相结合,借鉴文化廊道理念,整合传统村落的景观资源,既能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实现城乡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