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装备与控制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刘应 戴毓

    

    摘要:石化装备与控制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对“课程思政”的丰富和拓展。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理念,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培养目标导向,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改革和完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本文以《化工测量仪表》课程为例,探索石化装备与控制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有利于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类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测量仪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4-0074-03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制造大类的专业课程系统中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涵盖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标准、授课目标和授课内容的设计大部分是传授专业知识,实践课程几乎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还是以“两课”为主。怎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指示精神,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规律,让制造大类的人才培养提升到新高度,是每一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都要思考的重大课题。

    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德”既有个人的“德”,也有国家和社会的“德”,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之“德”的基本内涵,即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要以德为先,德才结合,德育和智育并重。“立德”最主要的体现是教育好人,“树人”的结果是培育人才。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在高职院校承担的“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次思想上的“升华”[2]。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对“思政课程”内涵的延伸和拓展,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更加宽阔。“课程思政”通过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通过自身系统的、专业的、知识体系讲解和对学生实际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有爱国热情、强国之志,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课程思政”要求:一是从方法论上传统的灌输说教向“潜移默化”式的隐性教育方法转变。二是从内容上必须融入思政元素,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

    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首先要求专业教师的升级授课理念,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其次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教学资源,重新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平台做到“寓德于教”。基于此,本文探索了《化工测量仪表》课程“课程思政”改革方法和改革措施。

    1 改革课程思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4]。一名好老师,必须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刻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涵义,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学生做到三个“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和师德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教师自身的成长中,要把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去,使自己成为一名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拥护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使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现行的教育体系中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教学理念还是怎样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不会有意识、主动地融入“思政”元素。但“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教书育人的主要群体是广大教师,只有教师自身转变教学理念,才能使“思政课程”的改革顺利落地,只有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理念,才能保障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才能使专业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考核、反思等环节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如何做到教学理念改革?笔者认为:(1)专业教师需要形成基于“五德”要素的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解中。我院党委副书记徐方教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关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基本理念,建立了学生德性结构模型,既聚焦学生作为一个生命,在成长、成人、成才过程中对“德”的主观需求,也努力适应家庭、企业、社会、国家、世界对这个生命“德”的客观期待;在此基础上,遵循问题导向,调研高职青年德性结构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德育缺失,探讨形成了“五德”核心要素及拓展要素模型。(2)专业教师可以从“学习强国”APP上汲取营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非常有必要利用点滴时间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5]。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过程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努力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刻苦钻研、博览群书、严谨笃学,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政素材。“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的政治观念、政治领悟,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专业知识传授之中,通过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讲解与传授,使学生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兴奋、愉悦,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使学生自觉认同,从而与老师产生思想共鸣和境界升华,达到“课程思政”的最终效果。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专业教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需要专业教师深挖本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各类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需要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调、院系主导、党支部推动、教师参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2.1 建设碎片化思政学习资源库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5G网络的全面实施,给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途径。很多学生除了吃饭、学习、睡觉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他们不一定在打游戏、逛淘宝,可能在看电子书、看新闻、读文章,美其名曰“碎片化学习”。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完整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观体系和知识体系,这种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对吸收的碎片化信息、观点,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被某些精心包装的观点带入歧路。所以,需要专业教师结合《化工测量仪表》课程知识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体验感设计,以蓝墨云班课作为学生的网上学习载体,建立《化工测量仪表》课程的碎片化学习资源库,把学习资源分为课前学习资源、课中学习资源、课后学习资源、提升学习资源。利用强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激发大学生的主观学习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进行有效融合,真正做到碎片化输入、系统性积累。

    2.2 明确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关系

    课程思政应作为“关键的少数”,立足于专业知识点进行逻辑严密的延展,对专业教学起到前后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课的思政元素数量一般不要超过3个,过多反而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制。课程思政最忌生搬硬套,要基于专业知识点,选择自己最感动、最有感而发、最能出彩的方面展开教学,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永无止境,需要专业教师不断的积累和努力。

    2.3 保证课程思政素材时效性

    课程思政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社会的最新热点和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动态,随时更新自己的课程思政素材,始终让自己的素材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变得喜闻乐见,回味无穷。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大量用到了体温枪,教师在教授温度测量章节中,给大学生普及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的区别、意义等,学生就能很快理解这一知识点。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

    3.1 挖掘思政元素

    紧紧围绕“增强使命担当,培养爱国精神”课程思政改革目标,找准《化工测量仪表》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设计生动鲜活的典型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构建多元化“碎片化学习”资源库,在云班课中自动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根据后台数据随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新资源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提升了社会对专业课老师“思政课程”的基本素养要求,需要专业教师能对“思政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全方位学习和研究,从“思政课程”汲取丰富的营养,完善自己“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做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自己的专业课程中去,使专业课程也能体现出人文视野、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科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关系、人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强化专业课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当然“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离不开思政课程老师的参与,邀请思政课程老师加入到自己“课程思政”教改团队中来,请他们全程参与自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设计。专业课老师提供本专业知识点分解和分析,思政课程老师就对应的知识点提供思政内容的理论支撑,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同时,请他们分享在教学中的理解和感悟,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政意识和本领,习惯性地从课程思政角度对所获知识、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思政案例,完善思政素材库。

    梳理《化工测量仪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分析课程思政内容及目标,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知识,通过典型案例中融入隐性思政元素,构建多元化学习资源库,见表1。

    3.2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主要指专业教学的教学文件体系,具体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教案、课件等。首先,在《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专业思政原则目标和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冶金、轻工、电力、机械等行业的生产第一线技术操作岗位群,能够从事仪器仪表装配,工业过程自动化设备及仪表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业智能控制系统(DCS)组态、运行与维护、施工與管理,智能仪表的质量检测、市场营销、售后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在《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思政细化要求,突出学理性,激发能动性,立足社会性,注重实践性、确保思辨性,吃透课程结构和内容,熟悉不同的教学章节、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找出教学知识点在学理上与“五德”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拟定不同章节的思政点,每个章节精选1至2个思政元素进行重点渗透,在制定教案时,对课程各章节思政重点的实施进行全程细节设计,包括如何针对性的落实课程思政“五性”原则。最后,通过课件对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优化展示。

    3.3 构建教学模式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养成职业精神[6]。线上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库,借助于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仪表圈、上海仪器仪表、自动化与仪器仪表、自动化学报、仪器仪表用户、中国仪器仪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等)、蓝墨云班课APP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开辟更多的大学生的自学空间;线下开发校企合作学习模式,设定小组学习目标,针对融入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聘请石化行业的技能能手、校外兼职老师进入课堂,或者在线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实习报告等形式共同完成方案设计,同时我们引入企业常见的“6S管理”评价体系(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形成阶段性评价[7]。

    3.4 完善考核机制

    不建议对大学生单独设置思政任务并进行效果评价,而是通过大学生是否完成专业课程任务情况来合并评价。课程n的效果并非一定要单独在专业课上衡量,不宜与专业课程效果衡量形成两套评价体系,而应通过大学生在完成专业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等衡量课程思政的成效。

    4 结语

    总之,在《化工测量仪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与本门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而且还加强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高度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通过全国专业教师同仁的共同探索,不断积累和完善,定能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5-27.

    [3]习近平.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张春华,姜旭德.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8.

    [7]张咏丽.浅谈高校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J].教育教学研究,2019(10):95-96.

    (责编:杨梅)

    基金项目: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教研教改院级课题(JYJG1908)

    作者简介:刘应(1983—),男,湖南岳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仪器仪表、控制工程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