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发展历程及态势

    胡浩

    

    

    

    信用卡行业当前面临经济下行、监管趋严和竞争加剧的三重压力,这对其产生了显著和深远的影响。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模式,已由过去“跑马圈地”式的粗放扩张,逐步回归业务的本源,进入了以精细化经营和内延式发展为核心的“存量博弈”时代。以往“激进创新”的模式不可再现,合规经营已成为信用卡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科技赋能、数据驱动、风险管控已成为信用卡业务经营发展的核心能力。本文通过将信用卡业务置于宏观经济和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分析,揭示了新形势下坚持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意义。

    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催生及促进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自1985年肇始至今,根据宏观背景下的历史脉络,总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信用卡业务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费金融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第一阶段:1985~2000年,由银行主导

    从1985年国内第一张信用卡诞生到2000年之前,是消费金融行业的诞生和萌芽阶段。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和发展阶段,经济开放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模式为生产和投资主导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不高,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不足,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较低。虽然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使得我国出现了消费金融的萌芽和发展,但消费对经济的较低贡献率限制了消费金融行业市场主体和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从行业层面来看,这一时期消费金融业务主要由银行主导。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银行业从国外引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信用卡等消费金融模式。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首张信用卡,标志着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端。随后,银行业逐渐开始开展个人汽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循环贷等消费金融业务。

    第二阶段:2001~2012年,持牌机构的诞生和发展

    从2001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成立到2012年之前,是消费金融行业持牌机构的诞生和发展阶段。

    从宏观层面来看,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演变为出口和外贸主导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和财富大幅增长,消费品种进一步丰富。这一时期,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增长、消费市场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互联网行业仍处于PC时代,并未跨界进入金融领域,使得这一时期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红利基本由银行和持牌机构分享。

    从行业层面来看,2001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股份制银行持牌机构登上历史舞台,随后主要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信用卡中心。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使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大众视野。这一阶段是持牌机构诞生和发展的时期,信用卡信贷规模平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

    第三阶段:2013~2016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冲击

    从2013年余额宝上线到2016年之前,是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金融领域,进而开始对传统消费金融行业带来冲击和挑战的阶段。

    从宏观层面来看,2013年我国GDP增速从历史高位大幅下降至7.8%。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标志着我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增长阶段。这一年,消费超过生产、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这为消费金融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同年,随着我国手机网民超过PC端,正式宣告了我国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时期,消费市场在新常态下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使得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同时,由于互联网行业步入移动时代,开始跨界进入金融领域,使得这一时期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红利由银行、持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分享。

    从行业层面来看,凭借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巨头开始向金融领域跨界扩张。2013年不仅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年,也被喻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蚂蚁金服在这一年推出了余额宝,随后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创立,p2p、互联网贷款、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模式层出不穷,并占领了传统金融业的部分市场,形成了支付脱媒。这一阶段,监管对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采取了开放和鼓励的态度,是互联网金融企業诞生、发展并开始对传统消费金融行业带来冲击的时期,信用卡信贷规模平均增速由30%下降至20%。

    第四阶段:2017年至今,去杠杆、强监管和行业博弈加剧

    从2017年现金贷整顿到现在,是消费金融行业博弈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也是监管机构对消费金融行业逐步规范和强化监管的阶段。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杠杆率不断升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9月,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已高达270%,其中居民杠杆率高达61%,虽然仍大幅低于美国,但已经与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持平。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从监管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不断积聚,监管机构从2017年开始整治现金贷和各种互联网金融乱象,在对消费金融行业不断进行规范和主动戳破泡沫的过程中,共债风险也开始向信用卡行业蔓延。2019年开始,为继续去杠杆和化解这部分风险,监管机构进一步对信用卡行业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一时期,虽然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仍在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行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没有改变,但在中央去杠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工作总基调下,监管机构对消费金融行业整顿和规范的力度不断加大。

    新冠疫情是本阶段的一个“黑天鹅”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和监管机构去杠杆、控风险、强监管的工作部署。2020年1月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严重冲击了各国经济,为配合中央“六保六稳”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都积极开展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各项工作,信用卡行业也对违约风险和逾期催收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然而,货币和信贷宽松的同时,风险进一步积聚。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后,为化解前期积聚的风险,监管继续回到去杠杆和强监管的既定轨道。

    从行业层面来看,金融科技企业不断创新,蚂蚁科技的花呗、借呗逐渐普及,腾讯分付、京东白条等类信用卡产品借助自身场景和生态大行其道,传统金融行业出现信用脱媒的现象。

    当前信用卡行业发展态势研判

    经过三十五年的发展,在当前去杠杆、控风险、强监管的总基调下,信用卡行业已经从高速增长期步入了稳健发展期。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卡行业风险快速上升,并出现了一些暂时性困难,然而信用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进击,银行加快了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步伐,金融科技专业化能力快速增强,防线逐步稳固,监管不对称的局面也有所改善,整个行业进入战略相持和存量博弈阶段。

    信用卡行业信贷增速放缓,但仍将保持稳健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信用卡行业增速呈现逐步放缓的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7~2019年我国信用卡信贷总额增速逐年下降,从2017年的36%下降至2018年的23%,2019年更进一步下降至12%。这与中央去杠杆、控风险的工作要求相吻合。

    虽然信贷增速大幅放缓,但信用卡行业仍将保持稳健发展。这是由消费仍将长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而以信用卡为主体的消费金融产品能够有效拉动消费这一因素所决定的。2015年至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稳定在60%左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见图1)。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客观上就要求进一步拉动内需。可见,消费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用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将长期存在。

    强监管态势仍将持续,但不对称监管局面有所改善

    从监管层面来看,在风险总体出清之前,监管机构对信用卡行业的强监管态势仍将持续。根据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議精神,未来三年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去杠杆、强监管态势至少会持续到2020年底。而受新冠疫情突然爆发的影响,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积聚,因此去杠杆、强监管的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期,直至风险总体出清。在此背景下,《民间借贷新规》《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破产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陆续出台,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法规不仅对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影响,对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同样也起到规制作用,并且许多情况下对它们的影响远大于对信用卡的影响。例如,《民间借贷新规》直接作用的对象是非持牌机构,小贷公司、蚂蚁科技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是第一波直接受到影响的主体。由于其资金成本远高于持牌金融机构,相关法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负面影响也将大于持牌机构。又如《金控法案》规定金融资产超过85%的互联网企业也要按照金控集团的模式接受监管,这对蚂蚁科技等互联网企业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设置了红线。近期央行副行长也专门指出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发展支付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支付产业数字化发展虽然具有融合性、智能化等特征,但绝不是任性发展、无序融合,必须坚守安全底线,从事金融业务必受监管、必持牌照,持牌机构务必回归业务本源、聚焦支付主业。可见,监管高层已经注意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持牌发卡机构在监管上的不对称性,并逐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

    不良资产加速暴露,但逐步进入平稳下行区间

    2020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居民去杠杆、疫情引发就业和降薪压力,以及共债风险持续蔓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信用卡行业整体风险快速上升。但随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经济全面恢复,新发生不良逐步进入平稳下行区间。

    互联网金融无界扩张,但银行防线逐渐稳固

    当前,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无界扩张的态势,从支付脱媒到信用脱媒,信用卡行业是受互联网金融冲击最大的传统金融业务。在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已经牢牢掌握了支付行业的话语权。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给予商家更低的费率赢得商家的支持,通过前期给予客户较大的优惠力度吸引客户,在一段时间内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形成消费黏性。在消费信贷领域,在商业银行信用卡规模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加大投入,争抢信用卡客群。花呗、借呗、分付、京东白条等类信用卡产品,依托支付工具和生态场景逐步蚕食信用卡市场份额,并有进一步形成场景脱媒的可能。

    然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厮杀的最前沿,互联网金融企业以支付和信用业务为突破口,恰恰说明了这一行业巨大的战略价值。信用卡行业在巨大的冲击下,因势而变,成为了传统金融行业中金融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先进同业纷纷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数据决策、线上获客、精细化经营、全流程风控等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信用卡行业也在各个领域加大了合作力度,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服务金融消费者的局面。例如,蚂蚁、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均与各大信用卡中心在获客、发卡、支付、信贷、风控等领域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可以说,信用卡行业通过加深金融业务的护城河,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入了“相爱相杀”的战略相持阶段。

    信用卡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但仍存在结构性机会

    居民杠杆率的高企,信用卡、类信用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都说明我国信用卡行业未来将进入稳健发展和存量博弈阶段,依靠大量新客户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达7.66亿张,环比增长1.32%,人均持卡0.55张。但若将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类信用卡产品也纳入统计,并排除低收入农村人口,口径调整后的中国人均持卡量为1.78张,超过2018年的新加坡,接近2019年的韩国,接近发达成熟市场水平。然而,我国人均GDP仍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从人均持卡量和人均GDP的比例关系来看,我国信用卡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这种存量博弈,不仅是传统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间的竞争,同时也是传统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的类信用卡业务间的竞争。从传统金融机构来看,6家银行发卡规模破亿,分别为工行、建行、中行、农行、招行、交行;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看,支付宝、微信用户规模均为10亿数量级,花呗用户规模也已突破3亿。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年轻客群习惯使用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根据支付宝公布的数据,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在用花呗。

    在清醒地认识到信用卡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的同时,大家也应当注意到信用卡行业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一是即使四分之一的90后使用花呗,仍然有大量的年轻高成长客群未获得消费金融服务;二是一二线城市信用卡业务出现了饱和,但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消费金融覆盖水平仍然较低,同时房价不高,居民收入稳定,可消费能力较强,客户风险可控,存在一定机会;三是随着线上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和数字货币的测试推广,虚拟信用卡或将很快走向市场,极大提升信用卡持卡人的体验;四是新冠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1年全球疫情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届时境外旅游将出现报复性增长,“境内发卡、境外用卡”的银行卡国际化存在一定机会。

    新形势下坚持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意义

    信用卡是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引擎

    信用卡业务是零售业务收入和利润贡献的重要来源。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的主力军,是当前零售业务发展的排头兵。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银行业信用卡应收账款从2011年的450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9年的75900亿元,占个人贷款余额的比重由4%提升至约14.2%(见图2)。

    信用卡是零售银行获客和黏客的重要手段。在获客方面,信用卡相较于其他零售业务,具有门槛相对较低,线上、线下办理渠道便捷,营销活动丰富且吸引力强等特点,是银行获取年轻优质客群的重要抓手。在黏客方面,信用卡是高频使用的消费支付和消费信贷工具,天生具有与生活消费场景紧密结合的优势,能够渗透到客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卡的这一特点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零售业务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提高零售客户的黏性。通过信用卡与其他零售产品交叉绑定客户,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客户忠诚度和挖掘客户价值。

    信用卡业务是零售客户生命周期经营的重要一环。当客户刚刚毕业踏入社会时,零售银行产品体系中唯有信用卡能够成为吸引客户与金融机构建立首次联系的“敲门砖”,并且也只有信用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客户形成高频使用金融服务的习惯。信用卡通过吸引年轻高成长客群,成为零售业务服务客户的第一环节,成为客户使用消费信贷工具的“启蒙者”。随着这些年轻客户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成为借记卡和代发工资客户;随着其购房、购车、子女教育需求的出现,可进一步成为个贷客户、出国金融客户;当这些客户逐步步入中年,财富有了一定积累,有了投资理财的需求,可进一步成为财富客户乃至私行客户;当其步入老年阶段,又可成为养老金融服务的客户。在客户整个生命周期逐次展现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中,信用卡始终贯穿其中,成为满足日常需求、维系客户关系不可或缺的产品。

    信用卡是实现金融科技转型的重要抓手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进步,正带动金融科技突飞猛进地發展。金融科技贯穿银行业前台中台后台业务,包括支付结算、客户画像、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甚至可以通过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直达金融的核心业务领域。因此,国内外领先银行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零售银行在数字银行的投入为123亿美元,到2022年预计将达到152亿美元(见图3)。此次疫情更进一步加快了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

    信用卡是零售银行体系中最具金融科技属性的业务板块,是传统银行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先行先试的绝佳领域,担负着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建设先行者和试验田的重任。首先,信用卡拥有海量客户数据,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实践提供了保障。通过对这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治理、分析和挖掘,银行对客户的洞察能力将获得维度级的提升,为基于大数据的业务决策和“千人千面”精细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对敏捷开发机制的探索,加快业务与科技的融合,不断完善信用卡各类基础平台建设,信用卡经营的自动化、集约化、稳定性快速提升,不但能提升作业效率,还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操作风险。再次,通过在营销和风控领域引入模型技术和机器学习,并将其与专家规则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变依赖个人经验和能力的传统模式,从而更加及时准确地把握营销机会或识别风险,甚至可实现碎片化、实时化决策,实现业务策略的秒级响应;通过智能化技术在IVR、自动营销、智能催收、语音质检等领域的应用,还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与合规风险。最后,信用卡是年轻客户更加聚集的零售产品,这类客群更愿意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因此在推动业务线上化、智能化、社交化、开放化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客户的支持和响应;依托金融科技打造的数字化经营平台,能够实现对信用卡传统获客、经营、客户交互服务模式的颠覆和升级。

    信用卡是反击互联网金融的利器

    在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的格局中,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利器和前沿阵地。依托金融科技赋能并背靠银行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信用卡业务获得了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正面抗衡的能力,成为银行对抗互联网跨界竞争的“桥头堡”。如果信用卡行业不能自我创新和突破,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全面沦陷,则传统金融机构不但将失去消费金融这一巨大市场,也将失去一个获客黏客的重要工具。同时,由于互联网企业无界扩张的特性,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边界将扩展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业的其他业务将沦为与互联网金融直面竞争的新前沿阵地。因此,信用卡业务在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攻防战和竞合游戏中具有特殊地位,意义非凡。信用卡业务能否守住阵地并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发展,更将对银行业的金融边界产生重大影响。

    结语

    经过三十五年的发展,在当前去杠杆、控风险、强监管的总基调下,信用卡行业已经从高速增长期步入了稳健发展期。受新冠疫情影响,信用卡行业风险快速暴露,出现了一些暂时性困难,但其保持发展的基础没有变。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进击,银行防线逐步稳固,整个行业进入战略相持和存量博弈阶段。

    在新形势下,保持信用卡业务的稳健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用卡业务仍将是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是实现金融科技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银行业反击互联网金融的利器。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