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组合练习现状 改进组合练习策略

    王超峰 王兴发

    摘? 要: 本文以案例的形式,通过对组合练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笔者对组合练习的理解,提出了几点提升组合练习有效性的策略,以期给一线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组合练习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组合练习;有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2-00-02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对一堂课提出了“教材三个一”的要求,就是期望教师能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其中的“组合练习”就是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引导教师积极去创造,创编现有教材并形成新的教学材料,然后在课堂中付诸实践,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有效性、创新性。然而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组合练习的运用还是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对于组合练习理解的偏差导致了组合练习失去了原本的价值。笔者通过对部分典型案例的分析,给出了提升组合练习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组合练习的实际意义

    组合练习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动作组合在一起的练习,可以是同类技术、同类教材或者是不同技术和不同类教材之间经过设计者有效的组合与衔接以此提高技术动作的学习、掌握与运用,进而有效提高学习和练习的实效性。组合的前提是完成一个动作后衔接的下一个动作要顺畅、自然、协调,便于发力,与生理特征和身体机能发力相协调,让组合的练习更加顺畅有实效。在组合练习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兼顾“学习技术、形成技能、提高兴趣、发展体能”四个方面,最终达成“用了、会了、热了、乐了”的教学目标。

    二、组合练习存在的误区

    (一)与课时目标不吻合的随意型组合

    这里谈到的课时目标是在组合练习的单元设计中,将单元目标有机分解后的课时目标。《省纲要》对组合练习的提出初衷,是为了整合教材资源、巩固已学技术、提升练习兴趣等目标服务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曲解了组合练习的概念,这就使得很多的组合练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如在一节前掷实心球的技术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利用多种组合,提升学生练习兴趣,从而使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够连贯、稳定地完成向前投掷动作”。教师采用了原地转两圈+向前投掷的组合。结果导致不少学生投出去的球偏离了方向,出现了较多的安全隐患,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与教学目标是不相符的。再如在急行跳远的技术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80%左右的学生能够在一定距离的助跑后,轻松地越过皮筋,轻巧落地”。教师设计的组合练习是“矮人走路”,练习者向前走5米至起点2米处,再小跑两步跳过皮筋。这样的组合,与课时目标中“一定距离的助跑后,轻松地越过皮筋”是不吻合的,助跑距离的不足、下肢练习的过度都偏离了课时目标。综上,两个组合练习的案例,教师显然是为了提高练习趣味性、发展体能,但却忽略了项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的组合形式与课时目标相悖,是比较随意的,也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二)违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组合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一般会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泛化阶段所做动作往往表现为不准确、不协调、不熟练,缺乏内控能力,出现多余动作。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设计组合练习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若教材本身难度不大,那么也可适度地安排组合练习。若教材有一定难度,依然安排组合练习,就有可能会出现违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现象,最终导致动作技能的学习受到抑制。如学习前滚翻技术动作,教师选用的两个组合是:快速跑、蛙跳到垫子前做一个前滚翻,起立后加速跑。这样的组合不利于前滚翻技术的学习,因为快速跑到垫子前再做前滚翻,没有规范的准备姿势,可能会使前滚翻动作变形。再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新授课中,教师让一人抛球,一人做左右交叉步垫球,看似比较合理的组合,在第一课时却变得有点儿勉为其难,学生的击球动作几乎变形,大部分学生都在用手掌击球,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因此在安排组合练习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当动作技能尚处于泛化阶段时,不宜采用难度较大的组合动作,还应考虑到两个动作组合的合理性,若组合不合理,反而会抑制主教材的学习。

    三、组合练习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依据课时技能目标,设计不同类项目技术动作组合

    组合练习要依据课时技能目标的设定进行设计,可以是同类项目间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项目间的组合。以设计不同类项目技术动作的组合为例,此类组合是用不同类别的两个或更多项目的不同技术之间的组合,在教学中运用也比较广泛。如何让不同类的项目技术动作有效地组合,是一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能科学地组合,则事半功倍,反之可能画蛇添足。如在一节持轻物投准的展示课中,课时技能目标是,通过组合练习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投准移动中的目标物,同时发展下肢力量。教学中,教师安排了两人一组练习,其中一人手持呼啦圈放于头上做蹲起动作(意为移动靶),另一人设法将轻物投进呼啦圈,每人投掷10次后交换,看谁投进的更多。再如另一节侧向投掷轻物的研讨课中,课时技能目标是,通过组合练习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把握较为合理的出手角度,不断提高投掷的远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三人一组练习,其中一人站到两个人中间,双手上举不断垂直跳跃,教师要求另两个人的轻物从其头上投过,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投掷出手的角度,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能。以上两个案例,教师均根据课时目标设计了组合练习,从课的生成来看,组合练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谓行之有效。

    (二)依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设计动作与体能、体能与体能的动作组合

    在组合练习的设计中,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若组合动作能够遵循该项目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那么将大大提升对运动技能的快速掌握,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效率。

    如在跪跳起的练习方法一课中,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跪跳起后,快速向前跑出15米。这样的组合练习符合技巧类项目技能形成规律,是科学有效的,这两个技术动作衔接自然,既练习了跪跳起,又体验了快速跑。快速跑的安排没有制约跪跳起的技术形成,相反将向上的力量瞬间转为向前的力量,既发展了学生的速度素质,又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再比如后滚翻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后滚翻成蹲撑-收腹跳。这个动作组合充分考虑到了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两个技术动作科学合理地组合在一起,收腹跳所练习到的腹部肌群同样能为后滚翻服务。再如在投掷课的体能练习中,练习的内容是两人一组俯撑“石头剪刀布”,输掉的一方馬上起来做一个立卧撑,然后继续俯撑玩游戏。两种体能,如果分开了单独练习,无疑是乏味的,但是组合之后,却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的脸上挂满汗水,却洋溢着笑容。

    四、结语

    组合练习如今已经更多地被一线教师采纳和应用,如何让组合练习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实践。相信不远的将来,组合练习必然会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3.

    [2]王明亮.对组合练习中组合形式的探讨[J].体育教学, 2017(10):25-26.

    [3]邵志南,黄崇明.合理设计组合练习

    的意义与策略[J].体育教学,2015(09):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