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高职本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策略,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阐述思政元素挖掘的策略与逻辑,以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融入策略。首先,讨论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路,从课程目标、思政元素的可能表现类型、思政元素的层次以及课程自身的结构体系角度分析了思政元素挖掘思路。文章讨论了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从融入体系与策略方面阐述了思政融入方法。从体、面、线、点的系统视角讨论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策略,并与思政教学方法紧密融合。

    关键词:思政元素;挖掘;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4-0064-02

    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解决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重大问题至关重要。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好课程思政是开展好思政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同时,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态,尚属新生事物,许多重大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包括职业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等,本文讨论职业本科课程“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策略,供同行批评指正。

    1“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为了高质量地开展思政教育,对于课程思政,应该首先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素材,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转换。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容是不同的,有的比较丰富,比如传统文化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有的比较少,比如高等数学等。对于确定的一门课程,潜在的思政内容是确定的,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层次、深度、广度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为此,首先必须构建严密的分析与挖掘逻辑,然后再根据逻辑顺序去“结构化”地挖掘,这样才不会陷入凌乱与随机挖掘状态。为此,我们认为,对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应该按照以下逻辑层次进行思政素材的挖掘工作[1]。

    首先,梳理思政教育目的。明确目的是做任何事情的逻辑起点,目的不明确,可能越努力离目标反而越遥远。在非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即重育才而轻育人。课程思政就是要在课程中实现育才育人的“双育人”目标。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建立起“双育人”的思想观念,才能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有意识地开展思政教育,将原本自发的教学过程上升为自觉的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管理学原理”是一门财经商贸大类的专业基础课,属于人文社科类,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比较有效地实现思政教育目的。

    其次,分析思政元素可能的表现类型。结构化、逻辑化的思维框架是开展复杂事物梳理的有效思维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逻辑地挖掘思政元素,否则就是凌乱的,随机的,各个思政元素之间必然缺乏内在联系,其深度、广度、系统性必然不够。我们认为思政元素从宏观到微观可能的表现类型有哲学、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礼仪修养等,归纳起来可以用“四个自信”所表现的内容来概括。课程思政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目的,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管理学原理”中“管理哲学”部分就可以充分挖掘哲学类思政素材,比如中国传统阴阳五行思想与管理的系统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庸之道与管理的适度原理的关系、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管理价值观的关系等等;管理史部分则完全可以融涵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组织管理部分则蕴含着丰富的關于政治制度的思政素材;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则可以挖掘出丰富的礼仪修养方面的思政素材。

    第三,分析思政素材的层次。建议从点、线、面、体的逻辑层次出发挖掘可能的思政素材。这样可以做到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去挖掘,尽可能全面、充分利用课程蕴含的思政价值。比如,“管理学原理”中关于组织管理、决策管理这样的“体”层级别的思政,建议首先不要从具体的小节内容去挖掘思政素材,而应该从整个单元出发,挖掘出比较宏大的思政主题。而对于某些小节,甚至概念处蕴含的思政素材则可以逐点挖掘。这样层次分明地挖掘,就能得到体系化的思政素材[2]。

    第四,梳理“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做到与思政元素的层次匹配,从宏观的体到微观的点逐一挖掘思政元素。鉴于思政素材较多,表1仅归纳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核心思政元素,具体的思政素材在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里呈现。

    2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融入策略分析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不是在课程中另外加入思政内容,而是在保持原有课程结构、内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实现“育才”目标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育才”目标。为此,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中,笔者摸索出了以下体系化的融合思路[3]。

    (1)明确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总体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不是为了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而是在课程自身的教学目标与体系中融入思政,即在“育才”中融入“育人”内容与目标。因此,总体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要求在保证课程自身结构、内容基本完整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要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2)融入层次体系分析。保证课程自身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寻找思政融入的位置与方法,可能的思政融入“点”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课外作业等。职业本科“管理原理”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概论、管理思想简史、环境管理、管理伦理与道德、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职能几大模块。必须保证这些课程模块自身的完整性与逻辑性,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块按照内容、教学方法、课外作业的结构去分析思政元素融入“点”,这样一来逻辑非常清楚,具体层次体系见图1所示。

    (3)融入具体策略分析。按照从“体”到“面”“线”再到“点”的方法融入思政要素。首先,对于 “体”型思政内容,即对应于课程“模块”的思政内容,必须与教学模块主题高度一致,比如“管理思想简史”部分我们安排了“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异对比分析”的思政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对于“体”型思政,由于主题比较宏大,通常采用主题研讨法进行教学;其次,对于“面”型思政,即对应于“章节”的思政必须与章节主题结合,比如在“管理决策”一章,我们安排了“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劣势及其与民主集中制的对比分析”的思政内容,有利于培养制度自信。对于“面”型思政,由于体量适中,可以采用主题研讨,也可以采用辩论法、陈述法等方法教学;第三,对于“线”型思政,即对应于“小节”的思政必须与小节内容融合,比如在“决策方法”小节,我们安排了决策的“脑风暴法”的适用性的思政内容。由于“线”型思政内容体量较小,一般采用讲解法进行教学;最后,对于那些体量非常小的“点”型思政元素,可以采用举例法融入和教学。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思政内容的完整性、丰富性,又能将教学方法融合进来。

    参考文献

    [1]闫秀.多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策略探讨:以《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0(20):166-167.

    [2]陈鹤松,陈典.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高教论坛,2020(10):34-36.

    [3]张秀清.立体构成“课程思政”的隐性思维分析与探索实践[J].大众文艺,2020(19):180.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薛维峰(1973—),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零售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