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林琳 柯晓扬

    【摘要】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缺乏自主性、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调动积极情绪,创造积极课堂,开展积极评价,有助于培养高职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创造丰盈而有意义的人生。

    【关键词】高职生;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8-0033-03

    【作者簡介】1.林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教师,讲师;2.柯晓扬,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党委副书记,教授。

    *本文系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高校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积极干预对策研究”(2020SJA167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及其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D/2020/03/71)阶段性研究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由于课程设置缺乏自主性、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等问题,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实施高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既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积极心态和开发心理潜能的需要,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高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在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它强调教学中不只是避免或解决问题,更应关注高职生本身就具有的某些资源和品质,因此,实施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挖掘学生的积极力量

    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积极力量,关注优点与潜力,推崇个性化发展,激发积极情绪与积极力量,挖掘潜力与优势,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通过这些积极因素的发现、挖掘、调动和激发,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社会人。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

    心理学把人生幸福当成最高的研究目标,但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实施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积极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悦纳自我,即使处于逆境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养

    积极课堂的构建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让学生重视自己的心理成长,并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优化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调整课程教学理念,以培养良好品质为目标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1.发现并追随兴趣。

    协助学生探索内在的激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找自己的兴趣不是凭感觉,而是需要花时间去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兴趣、追随兴趣,并学会不断深化自己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来自教师、同学等正面积极的反馈以及热情的支持,都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2.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当学生的兴趣确定后,还需要1万小时以上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基本要求如下:(1)一个定义清晰的提升性目标;(2)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3)教师提供即时的、有益的反馈,持续修正做错的部分,将大目标分解成子目标,不断练习;(4)学生持续地反思和完善。通过这种刻意练习可以暴露出学生以为自己掌握了实际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种“问题解决”模式有助于他们不断优化表现。

    3.树立榜样,培养目标感。

    培养学生的目标感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也非常重要。应引导学生反思已经在做的事情;思考如何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学会从自己欣赏的楷模身上寻找动力。作为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如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自己也应抱有一颗匠心,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4.培育希望。

    学会应对失败比获得成功更重要。乐观者会习惯性地寻找导致痛苦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原因,而悲观者则认为永久的和普遍的原因是罪魁祸首,因此,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和乐观的解释风格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更新学生关于智力的观念,引导他们认识到,智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高。事实上,人的智力一生都在发展变化,我们的神经元始终保持着生长的潜力。其次,练习乐观的自我对话。帮助学生不断修改自我对话的内容,让对话变得有意义和建设性,改变思考和感觉的方式。再次,学会寻求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遭遇多次失败时,学会寻求支持和帮助可以让学生免于过早放弃。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推动,引导学生制订时间表,鼓励其坚持和反复练习。

    (二)改进课程教学体系,以积极情绪体验为重点

    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宗旨,让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课程的内容设置要符合高职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成为课程与教学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的各环节帮助学生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并减少负面、消极情绪的体验,课外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所从事的事情,感受“心流”体验,在各种生活事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三大模块(学业发展、个人/社会性发展、职业发展)入手,从九个单元(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品德塑造、恋爱与性、生命教育、学习心理、职业导航、创新创业)深入。需要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必修课,以“职业生涯辅导”“幸福心理团辅”“情商训练”“爱情哲学”等为选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

    (三)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以积极课堂为主阵地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发现,积极课堂少不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的有效互动。南京大学陈昌凯的研究发现,教师的人格特征、外在特点等都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课堂语言因素也会引发互动,如课堂教学中选取学生易于理解的通俗实例,与当下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非言语沟通也是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非语言沟通一方面是注重倾听,倾听时要用目光真诚交流,让学生知道你正在认真倾听;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体态语言交流

    (如眼神、手势、身姿等)和书面语言交流(如评语、作业评语、留言本、网络平台的交流等)。教师还需要解读学生的“潜台词”,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以加強沟通与互动。

    此外,信息技术也是创新互动的重要手段。网络因其平等性、快捷性与共享性成为课外“师生互动场”,也为新时代的积极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效、多元和立体。

    (四)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以积极评价为导向

    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强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发展功能,弱化甄别功能,构建综合的评价模式。另外,评价时还应将量化和质化的方法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学生互评、自我分析报告、情境性测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还可以通过召开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研讨会、组织学生座谈,辅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心理测试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增加心理量化考核指标。这样,一方面通过学生进入企业的实践检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企业及时、有效的反馈也可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参考,真正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千珉,李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