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学趋势下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研究

    张立巍

    

    

    摘要:设计学晋升为一级学科至今已近十年有余,围绕跨学科边缘交叉的设计学,其学科升级与学科发展方向一直备受设计学术界的关注。伴随近年设计学研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设计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创新价值突显。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研究正在向地方专学转变,这种学理性转变也启示着地方设计学学科向新领域的探索。文章尝试从学理上阐明地域文化研究的必然趋势,并围绕地方设计学学科理论总结国外设计学科的培养目标及其经验,为广东高校设计学科向地方设计学发展提供了参考理论依据。

    关键词:设计学科发展 岭南设计 地方专学 广东高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081-03

    前言

    自2011年我国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后,设计学科晋升为一级学科,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设计创新的急需,也反映了国家对设计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2017年初,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出台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伴随设计学学科的整体升级,处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前沿的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应该对地域文化形态、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思考,寻求发挥岭南文化优势提升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阐述近年地方专学研究的兴起,明确地方文化研究的学科化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本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理念升级和培养目标深化的经验,尝试探讨“岭南设计”理论的构建,从而为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地方专学的兴起及其对设计学的影响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传统文化大力扶持的举措,兴起了对地域文化研究以及地方专学的关注。地方文化研究形成地方专学学科理论是学术与文化发展的必然。

    (一)地方专学的兴起

    近年来,人文学科专家指出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一般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向地方专学的转换。同时也指出这种转换不仅反映了纯学术研究的学理性与现实文化关怀相统一的通达观念,也反映了学术与文化发展的必然。地方专学是一门关于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诸方面发展、变化和历史沿革研究的学问。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文学术领域以“学”命名的包括:有专家之学,如许学、郦学;有专书之学,如选学、红学;有以时代为名之学,如汉学、宋学;有以范围命名之学,如甲骨学、敦煌学。而且,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曾出现敦煌学、徽学、藏学三大显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近年国际上也出现关于空间研究学科的“文化转向”和关于文化研究学科的“空间转向”,各个学科之间开始广泛交叉融合,促使综合研究地方的学问“地方学”出现。例如日本的东京学,韩国的济州学等。

    任何国家的社會文化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地方特色研究的支撑,丰富的地域特质和地域底蕴是地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地方专学研究的兴起不仅承担起这种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使命,也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内涵价值。因此,在总结地方特色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将地方学研究提升到更高层面、寻求新发展的目标,必须构建地方专学研究体系,使之走向系统化和学科化。由此看见,近年地方专学研究继续向细化和创新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专学体系构建是地方设计学发展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设计学是研究人造物的过程,设计在满足人类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必须满足精神需求,因此设计不仅被称为是创造“风物”的手段,也被称为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近年来,设计学研究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显现出设计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创新价值,特别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设计,其产生的学术影响正在向各地方的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精神文化层面波及。在地域文化研究向地方专学转变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地方设计学也面临着深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那么,地方文化研究体系的学科化趋势也启示着地方设计学学科化发展方向。因此,就地方设计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提出地方设计学学术概念并进行有效理论阐发,是学术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需求,更是地方设计学学科升级的突破口和生长点。设计学的地方学科化不仅是设计在地域文化发展史中的总结,更是设计在地域文化未来发展的探知。

    特别是在地域文化定位下探索地方设计学学科发展、提出地方设计学学术概念是目前发达国家高校设计学学科发展的着眼点。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下面简称KIT)是一所依托千年古都京都的历史背景,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日本国内最早设立设计学科的院校之一。经过多年深化和变革,2014年开始KIT通过设计学学科理念的升级,明确了地方设计学学科发展的方向,下面具体分析KIT设计学学科建设。

    二、KIT设计学学科建设经验

    1998年一2005年,KIT本科教育分为工艺学部和纤维学部两个部分,其中工艺学部包括电子信息工学科、物质工学科、机械系统工学科、造形工学科。2006年-2013年,KIT整合两个学部,统称为工艺科学部,下设三个方向,即生命物质科学领域、设计工学领域、造形科学领域。其中造形科学领域包括三个专业,即设计科学专业、造形工学专业和建筑设计学专业。2014年,KIT又将造形科学领域中的三个专业合并,整合为设计学部和建筑学部,沿用至今。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KIT一直探索设计学科的升级和建设的最有效方法,特别是其学科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两个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一)学科发展理念的升级

    2006年-2013年间,KIT造形科学领域造形工学课程的学科发展理念是在学习造物和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在把握其过程中各种侧面技术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培养具备构成力和表现力的人才。2014年KIT在将造形科学领域分为设计课程和建筑课程之后,重新定位了学科发展理念,内容如下:

    在放眼全球范围的同时,磨炼以京都为根本的创造能力,打上“京都设计”的烙印。具体内容包括:1.结合传统和先进理念,具备创新生活的设计力;2.身处持续发展的京都,具备以未来为起点的价值创造力;3.身处全球智慧摇篮的京都,具备超越可能边界线的创业能力。

    对比2013年之前的学科发展理念,不难看出新学科升级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京都设计”,并且在三个具体内容中分别提到“传统”和“京都”。由此可以说明KIT造形科学领域的学科用清晰的地域名称提出了地方设计的理念,突出了地方性设计学教育研究的目标,这种现象也昭示了发达国家设计学研究趋于地域化,其建设与发展紧扣地域文化的传承。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

    2013年之前,KIT造形科学领域由设计科学专业、造形工学专业、建筑设计专业这三大支柱构成。以这三个方向為背景的学科介绍是:①形成生活环境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制作;②涵盖建设史、城市形成史的建筑设计论、建筑计划和设计、生活环境及构造的工学知识;③学习造形历史和造形理论的同时,掌握工学和技术,通过设计实践具备综合性造形能力。同时,旧版毕业学位授予规定中造形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不仅应该具备造形制作能力,还必须掌握人类生存和社会构造等广泛的知识,具备感性的想象力和伦理性思考力。作为建筑师、设计师或者与建筑和设计相关领域的人才,具备为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充实做贡献的素养。2014年之后,通过三大支柱专业整合为设计学学部和建筑学学部,学科介绍修改为:新设置的学科领域是以未来为起点,引导空间、感性、现象等方面变革的崭新建筑学和设计学。以全球化视野,创造京都设计,并以此为设计理念培养面向未来空间和时间的多元化人才。新修改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提出:在培养设计和建筑制作能力的基础上,以京都地域为摇篮,学习传统性和全球性的更加广泛的知识。此外,针对能力培养及素养培养的目标均未改变。由此可见,京都文化为主体定位和全球化视野是KIT深化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内容。

    综上所述,KIT从地方专学的设计理念出发,提出“京都设计”的学术概念,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这也说明设计学研究及设计学学科发展应有的学术变革,即以地域文化为指导,向地方设计专学转变的必由之路。在设计学晋升为一级学科的论证过程中就曾经有专学提出中国本土产业进步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设计”,特别是构建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的设计学才是地方产业进步的根本,下面根据前文阐述分析的地方专学对设计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发达国家设计学学科建设经验,尝试从“岭南设计”理论构建的视角探讨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的方向。

    三、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发展思路

    (一)“岭南设计”是主动研究的尝试

    设计学作为西方引进的学术理念,与中国学术传统交融过程中已获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价值。但在目前提倡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设计学教育专家指出我国目前设计学学科缺少持续和深入的主动研究,仅局限于简单的引进和模仿,并客观指出欠缺就中国问题的本质和研究思路的研究。同时提出主动研究的必要性,所谓主动研究就是针对东西方设计不同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对象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这种主动研究的思路也可以理解为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设计研究体系,以地方文化为指引的地方设计体系的构建。

    从这一角度来看,以广东地域为核心的地方设计学也应当进行主动研究的尝试。在广东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下,通过积累现代最新设计研究成果和结合岭南文化特质,形成新的学术构想,并逐步进行实践。就此意义上,广东高校应该主动提出“岭南设计”学术概念,归纳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设计学学科理论体系,探索更高层次的发展路径。

    (二)广东高校对地方设计学学术体系原创性的诉求

    从20世纪初至今,人文学者对“岭南”概念的界定逐步获得广泛认同,目前,在广东省大力推行岭南文化全方位传播的背景下,岭南文化正在不断形成创新性文化,诸多研究也充分肯定了岭南文化对广东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近几年,设计学术界以岭南传统风格、文脉主义设计理念逐渐形成新的思潮,注重岭南文化的设计诉求由之兴起。这种诉求除了体现在岭南文化元素在广东设计创新方法中的应用,也反映在广东高校对地方设计学学术体系原创性的诉求。

    原创性是以主体性为根基和前提的,那么地方设计学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应该以独创性为主体。设计学是综合实践类交叉性学科,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的主体性应该体现在联合岭南文化研究、岭南手工业(工商业)与高校力量,构建“岭南设计”这一地方设计学学术体系。这种原创性诉求,不仅可以实现广东高校产生具有地域特质的独创性设计成果和研究成果,更能推进以岭南文化为本位的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的建设。

    (三)“岭南设计”指引广东高校设计学科建设

    上述广东高校对岭南设计学术体系的诉求,明确了构建以“岭南设计”理念为指导的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建设包括内容极广,但突出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应该合理定位理念,从突显学科特色的实际出发,确立学科发展方向;二是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发展明确培养目标。在第一点中,理念定位必须与岭南文化传统、现代设计方法学、学科理论方法的总体研究规律相适应,只有合理定位“岭南设计”学术概念,才能从学科研究的视角赋予“岭南设计”以完备的学术内涵和理论价值。同时总结广东设计的发展经验,结合现代设计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明确具有独创性的广东设计学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以外,“岭南设计”理念指引下的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的建设也是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人才培养应该紧扣全球化视野,合理利用岭南地域的,即岭南共同体(产、学、研、商、政)资源,以传承岭南文化为目的,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设计人才。同时,学科建设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学术队伍建设,岭南文化研究与岭南设计研究相融合的学术性研究团队的建设极其重要,应当充分认识到学术创新、文化研究以及设计学研究都是岭南文化研究的主体,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有效途径。

    结论

    本文以设计学科晋升一级学科后学术界对设计学发展的探讨为研究背景,首先分析地方专学的兴起,从学理上阐明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必然趋势,也为设计学科向地方设计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设计学学科建设方法及地方设计学学术概念的提出,以及围绕地方设计学学科理论制定的培养目标,总结其经验。最后从立足岭南文化本身,以“岭南设计”为主体定位,探讨广东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发展模式。目前,“岭南设计”理论构建虽然还处于理论探索的尝试阶段,急需设计学界和岭南文化研究学界的共同探讨与研究,但从目前国家提出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要求来看,“岭南设计”学术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一定可以为广东建设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