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刘勇

    肖家芸老师的“‘由表及里的思辨教学”一课正是直面学生思辨能力如何提升的问题,给出了我们可深入学习借鉴的思路方法。

    学生的文章能否鞭辟入里,这与学生文章中呈现出来的思辨过程紧密相关。肖老师在展示课上生动呈现了“谋篇建构思辨流程”的具体方法。思辨的过程正是追问求证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是什么——需要吗——为什么——怎么做”的完整思维过程。在“是什么”环节要归类概括现象,提炼定位本质;在“需要吗”环节要分析利弊;在“为什么”环节要分角度析理举证;在“怎么做”环节要有针对性地点明要点。这一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程,为学生实际写作提供了方法,给出了方向。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学生逻辑思维品质的提升不能依靠自我感悟,更需要的是引领启发,给予其写作可参考的模式方法。现场观摩“名师作文课”也启发我,在引领学生掌握基本思维模式之后,我们是否也可以变换或寻找其他的模式,给出例如“先破后立”“对比论证”“对照式的文章结构”“由古而今递进式论证”“时评式结构”等文章结构,给学生以更多适合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过,如果我们只给出思维结构,那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最后转变成空洞的说教,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典范性作品进行学习模仿。那么,模仿学习的材料从何而来?教材上的作品正是最好的模板。袁爱国的创意作文课中也谈道:“我们需要在课文中学习写作。”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彰显思维力量的优秀作品。比如,必修五课本中《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等几篇课文,如果我们将文章的思维架构简洁呈现出来,便可以明显感受到思辨的力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欣赏文辞之美,更要感受作者思想的力量。文章中的这种力量正是通过严谨的思维呈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积极引领学生学习运用,则学生写作的布局谋篇能力自然也会提升。

    当然,只有完善的思维架构却没有鲜活素材加以支撑,那文章也是空洞无物的。写作来源于生活,正如徐飛老师所言:“平凡处藏有动人的美丽。”这种美丽除了带来愉悦之外,更应带来哲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