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与传承:林伯渠的革命家风

    郭英楠

    [摘要]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是家族后人的价值准则。家风好则家道昌盛,家风差则害人害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艰苦朴素,身先士卒;不搞特殊,保持百姓本色”的红色家风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学习林伯渠的红色家风,对于培育新时代良好家风,提升社会道德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林伯渠;红色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生于湖南省常德,也是今天的临澧县,19岁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1921年林伯渠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受党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成归国后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贯彻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领导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林伯渠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60年林伯渠去世。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将自己七十余年的人生阅历凝练总结,形成珍贵的红色家风。

    林伯渠留给后人的无数劝诫中,大体可以凝练出两句话,“艰苦朴素,身先士卒;不搞特殊,保持百姓本色”。这两句话也折射出林伯渠无私奋斗的一生,是林伯渠七十余年的精神凝练。林伯渠自1905年就投身中华民族的复兴运动中,四十年的革命历程,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且还在革命运动中磨练出独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教导后人。

    “艰苦朴素,身先士卒”

    林伯渠对于子女的教导十分严格,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教导子女在生活上应当艰苦朴素,要求他们建立“革命观点、劳动观点以及群众观点”。在革命期间,有时不仅是生活条件的艰苦,甚至时常会危及生命。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严重挫折,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撤离中央根据地。在撤离前,林伯渠忙于解决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同志和家属所需的物资及经费问题,而他自己的家却没有顾得去安排。当时,林伯渠的爱人范乐春刚生了孩子,孩子还没有满月。在决定母子去留时,一方面考虑到闽西根据地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考虑到她带着孩子的实际困难,便决定将范乐春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林伯渠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夫妻相视良久,默然无语。最终林伯渠抑制着悲伤,安慰她说:“我们都是党的儿女,革命的需要高于一切,我们不要难过了。”说完,他抱起初生的小儿子,深情地说:“孩子,不是爸爸不爱你,不是爸爸不带你走,这是艰苦的斗争啊!”在异常艰苦的战争生活中,林伯渠不仅自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战斗作风,而且也将这些优良作风转化为革命家风,他留给子女的这些精神财富,指导着他们成为新一代的人民公仆。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无论在延安的窑洞里或建国后的北京,林伯渠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延安时,林伯渠经常穿着他那打满补丁的布衣,冬天时腰间还会扎一根草绳。到了北京,他也仍然经常是一身布衣。在饮食方面,林伯渠也决不讲究,为此他后来亲自管账。建国后,他住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房子年久失修。管理局多次建议修理,林伯渠就是不同意,说:“我们的住房比农民的不知好多少。”为此,房屋维修拖了将近十年,直至窗户透风,房梁因未加固可能发生危险,他才勉强同意修理。但接着又和管理局讲起价来,直到价格满意,他才同意维修。他就是这样,认为一丝一缕都是人民的劳动成果,谁也没有权力浪费。他以此律己,也以此教育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林伯渠曾和儿子林用三说,要想追求享福的日子,根本不用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林伯渠作为国民党元老之一,在国民党内部曾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当他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现状和反复权衡国共两党的前途后,他放弃了“幸福享乐”的日子,投身于共产党的“苦”日子中来。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一些,他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他担心随着和平盛世的到来,孩子们渐渐漠视艰苦朴素的作风,停止奋斗。林伯渠的子女们虽然大都在北京,但因为工作的缘故,只能在节假日有空时来家里坐坐。尽管孩子年纪已经不小,但林伯渠从不放过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机会。他往往一连三四个小时给子女们讲马列主义的大道理,同时,也针对他们每人的特点提醒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尤其对女儿林秉佑,他最操心的就是:在全国胜利的气氛中,女儿可能会漠视艰苦朴素的作风,会在生活上搞特殊化。因此每逢林秉佑去看他时,只要他觉得女儿的穿着不够普通,就要批评。有时他会严厉的询问女儿:“你凭什么能穿这样的衣服,这衣服是哪里来的?”有时干脆说:“谁叫你穿这衣服的?赶快换了。”①他还经常教育子女要谨慎交友,朋友间交往要健康向上,不要在吹捧的气氛中忘乎所以,丧失革命进取心。

    林伯渠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革命意志,对待革命斗争和人民工作更是身先士卒。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戰斗中,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被迫猝然撤离中央根据地。在将要长征的时候,苏区中央政府在瑞金西江的一个庙里,召开各部门的负责干部会议,进行动员和组织编队的工作。

    在长途的夜行军中,林伯渠年纪较大,身体也较衰弱,自然比起其他青年同志更要劳累和疲乏。但他有着一股坚韧的毅力,从不喊苦喊累。每次行军时,他总是提着那一盏小马灯或前或后的照顾着同志。他的小马灯从不个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着大家。他不仅是在险隘难行的路口,举灯照耀着,让同志走过去,还交代后面的同志要注意险路。每次遇到溪流沼泽,他都要用一根竹棍子,走在前面探路,引导同志们安全地通过去。黄镇在长征中的那幅素描,画着林伯渠提着小马灯,雄姿焕发,阔步朝前,就很真实地表现出了长征中老英雄的精神面貌。

    对待人民工作,林伯渠也是一丝不苟,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他多次跋山涉水到各县进行调查研究,每次从西安或重庆回来,都要拄根棍子,到住处附近的窑洞挨个走走,与人民群众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身体衰弱,仍然力疾从公,走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体察人民的疾苦,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直至林老逝世的前一年,他仍在调研的路上,若不是大家极力劝阻,他仍不肯回京看病。

    “不搞特殊,保持百姓本色”

    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在政治方向上坚定正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战士”。林伯渠之所以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并不仅仅是其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在事业上身先士卒,而且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心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无论在革命生涯中还是在革命胜利后,林伯渠始终坚持“不搞特殊,保持百姓本色”这一优良品质。

    林伯渠在财政部工作时,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坚守原则。作为财政部长的林伯渠尽管手中拥有莫大的权力,但他从未贪图集体的一针一线,“干革命绝不存私心”是他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在范乐春和孩子生活费的安排上,他也一直严格遵守组织上的规定,和其他的家属一样,一点也不多给。林伯渠在带部队转移时又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范乐春说:“你一定要和群众在一起,要保持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本色,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有了老百姓,你就有饭吃,你就能开展工作;脱离了老百姓,你拿了钱也没处用……”②

    “不搞特殊,保持百姓本色”不仅是林伯渠本人所信奉的人生基本准则之一,也是他教导子女的家训之一,在革命干部家属是否要搞特殊化这一问题上,林伯渠的眼中绝不掺杂半点沙子,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无私奉献,不搞特殊化,同样也要求自己的家人不能占国家便宜,要永远做人民的公仆。林伯渠在延安工作时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领导干部在待遇上和其他人的差别是有限的,主要就是表现在伙食上。林伯渠只要发现从家乡来的子侄亲属在这个问题上搞了特殊化,就会立即通知秘书、警卫员,不让他们违反制度吃小灶。不仅年龄较长的子侄辈过着和一般青年学生同样的生活,就连他身边最小的孩子林用三也是如此。

    六岁时,林伯渠就让小儿子林用三自己拿着碗到大灶和一般干部、战士一道吃饭,上学后让他住校和同学们一起过集体生活,看戏不许抢前排,在大街上不许随便吃群众的东西。林伯渠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溺爱,他将深厚的父爱洋溢在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之中。

    林伯渠的小儿子林用三上学后十分喜爱科学,林伯渠就叮嘱他不要只学习科学,还应当懂一点政治,有一次林伯渠问儿子林用三,“你有什么财产?”儿子答道:“我有被子、衣服。”林伯渠严肃的教导儿子,“这个道理,你们慢慢应该懂得,我们的被子、衣服、用品全是公家发的,哪一样也不是自己的,是老百姓给我们的,我们是无产阶级的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人,就要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林伯渠将“不搞特殊,保持百姓本色”这一家风贯穿在其教导子女做人、做事的日常生活中,林家的孩子从小便能懂得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

    1946年秋,林秉佑从国外回到延安,在其与父亲林伯渠短暂相聚后,因工作需要,组织调派林秉佑到东北去工作。临行前,边区政府后勤部的同志准备给林秉佑做一套棉衣。林伯渠得知后却说:“不必做了,她到了自己的工作地点后,公家会发的。”林伯渠总是坚持按制度办事对待自己的子女从未有半点偏袒。八年未与父亲相见的林秉佑面对再一次的分离充满了诸多不舍,当她问林伯渠何时转移时,作为父亲的林伯渠却说:“我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边区遭到进犯,我必须留在这里,和边区人民在一起……”听到父亲要留下坚持斗争,林秉佑不由得愣了,知女莫若父,仿佛看透女儿心思的林伯渠说道:“还要提醒你一件事,去东北后,你切不可要求组织上让你和我通电报。”林伯渠的这番话当时的林秉佑看来是十分不理解的,直到后来林秉佑才体会到父亲的用心。当时面临着规模空前的战争,多少家庭、亲人处在不同的战场上,音讯阻塞,彼此悬念,电报是为解放战争服务的工具,为私事通电报将是不可容许的特殊化表现。在教育子女、传承家训的过程中,林伯渠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给家人灌输反特殊化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更加重视“不搞特殊化”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林伯渠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身居高位的林伯渠看到,尽管他极力严格要求并约束子女,但其他同志还是存在特殊照顧其子女的现象。为此,林伯渠十分担心,他担心子女有养成特权思想和作风的可能性。因此,当林秉佑在中央编译局工作期间,林伯渠特地邀请女儿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去找林秉佑谈话,不管其是否受得了,当着女儿的面嘱托单位领导:“请你们管教她,要严格要求她。”也为了这同样的原因,他不厌其烦地经常问林秉佑和谁来往,有哪些朋友,等等。

    “艰苦朴素,身先士卒;不搞特殊,保持百姓本色”这句话凝练出了林伯渠家风的精华,其家风的精髓作为家族延续的血脉流淌于整个家族之中。林伯渠以自身优良的品质勉励后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公仆,这些优良的家训不仅使得林氏子孙受益匪浅,其也能够成为一面镜子使广大革命接班人“正衣冠、严律己”。立足新时代,习近平重视家风、注重家教,习近平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更加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配套规章、措施相继出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家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刻不容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家风和煦,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只有领导干部家风严谨,才能为大众生活做出表率。

    [注释]

    ①林利.回忆我的父亲林伯渠同志.怀念林伯渠同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中共临澧县编委.怀念林伯渠同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