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斗野园

陆琦



斗野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邵伯镇,是一处小巧雅致的园林。园内因有斗野亭而得名。
邵伯镇与扬州有邵伯湖相隔。历史悠久,是全国的历史文化名镇。邵伯地处江淮冲积平原,素称“水乡”。有“东西南北四湖通”之誉。流经镇西的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早在宋代之前。就沿运河设市里,邵伯成为运河古镇之一。而邵伯湖区面积206 km2。有大小岛屿60多个。
据史料记载,邵伯最早称为“步丘”。陈胜、吴广起义时曾经过“步丘”。邵伯古称邵伯埭或甘棠,因东晋太元十年(385年)官封太保太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湖埭防洪水。造福于民而得名,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为纪念谢安将原地名步丘改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当年还广植甘棠树。唐宋以后邵伯日益兴盛。是京杭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阜。16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古镇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明清时期设邵伯巡检司。辖24坊8辅;民国元年(1912年)至23年,设邵伯市,辖15庄5镇。
风光秀丽的邵伯镇在运河之西。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街。南北走向与运河平行。至清乾隆时期这里已是万家灯火、商旅如织的重要商埠。邵伯现在还保存着苏北、苏中地区少有的条石街。三里长的条石街。好似一条长龙。头南尾北,镇南的南塘,好似龙饮水的仙池。而与条石街构成垂直的巷子,就像龙的爪子。向东西延伸。一一对称。条石街窄处不足2.5 m,全由整块的青条石铺就,中间交叉横排,两旁为竖条石。下有砖砌下水道。在街的南北两头砌有圆门。上有更楼。设有木制栅栏,是居民进镇的必经之路。南园门更楼叫“青云楼”。又叫“文昌楼”,取“青云得路”之意。北园门上更楼叫“真武楼”,是想得到真武大帝的庇护,祈求国泰民安。隐在邵伯老街之中的原巡检司。门口的一棵冬干虬枝的甘棠古树,夏季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古街巷中的老宅,建筑风格独特,位于大马头和朱家巷之间,还有一些明代建筑。规模宏伟。结构紧凑,布局严谨。做工精致,有较高的文物和人文价值。老街里现在还住着约400户人家。依旧守着老街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
邵伯因运河而生存,水上运输异常繁忙。因而不仅码头多。且各具功能。沿古镇街市中心向西。就能看到大运河线上远近闻名的货运码头——大马头。人们称它为“运河第一渡”“水上城坊”。运河兴旺。邵伯繁荣,大马头成为运河线重要商埠之一,过去有“镇江小马头,邵伯大马头”的美称。
古镇不但有成立于1928年的中共邵伯特别支部旧址和邵伯保卫战指挥部旧址、邵伯保卫战纪念碑等革命胜迹。也有条石街、谢公祠、大王庙、巡检司、甘棠古树、大马头以及镇水铁牛等多处古迹。同时斗野亭也留下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
斗野亭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年)。结构仿佛天上落下的北斗星。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即该亭以“扬州分野(指界限)属斗(指北斗星)”。斗野亭雄踞高丘。面朝风光旖旎的邵伯湖。可远观帆影点点,近看田家炊烟。数百年来,斗野亭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景赋诗。尤以北宋年间文人为最。其中有北宋的苏东坡、秦少游、黄庭坚等,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北宋刘焘《过邵伯登斗野亭》诗日:“地势如披掌。天形似覆盘。三星罗户牖,北斗挂阑干。晚色芙蕖静。秋香桂子寒。更无山碍眼,剩觉水云宽。”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翰林院编修姚文田还撰有《建斗野亭记》。
最先来的是孙觉(高邮人)。曾竭力提拔秦观,并将其介绍给苏东坡。高邮文游台便是当年苏轼、秦观、孙觉、王巩饮酒论诗之所。孙觉到斗野亭写下五言古诗:“淮海无林邱。旷泽千里平。一渠闲防潴。物色故不清。老僧喜穿筑,北户延朱甍。檐椐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平湖杳无涯,湛湛春波生。结缆嗟已晚,不见芙蓉城。尚想紫芡盘,明珠出新烹。平生有微尚,一舟聊寄行。遇胜辄偃蹇。霜须刷澄明。可待齿牙豁,归欤谢浮荣。”孙觉的诗可看出斗野亭确实怡人,“檐楣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其结构仿佛天上落下的北斗星。而帷幕犹如天上倾泻的银河。邵伯湖景色优美。当荷花盛开。藕香洋溢。在斗野亭内,观湖赏色,品尝“紫芡”“新烹”,想来这时他这个老翁也必定陶醉于其间。
孙觉是春天来的。邵伯湖荷花满湖仅是他的想象。而他的好友苏东坡是秋天来的,也赋诗一首《次孙觉谏议韵寄子由》:“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孤亭得小憩。暮景含余清。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老僧如宿昔。一笑意已倾。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逢人辄自哂。得鱼不忍烹。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斗野亭上写了两首诗,一首是《邵伯埭上斗野亭》,另一首是《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苏辙感到兄长的不平境遇,诗中劝兄长“早为归耕计,免惭老僧荣”,僧荣即斗野亭主人,意思是说哥哥不如早归田隐居,垂钓江湖图个自在。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东坡并称“苏黄”。他在《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一诗中,称赞老师“苏州来赋诗。句与秋气清”。黄庭坚也是秋天来的,所以笔下的景色比较萧瑟:“籁箫吹木末,浪波沸庖烹”“霜清见鱼行”“白鸥远飞回”。虽诗景是寓情,但也表达出屡遭排挤。发出了“佳人归何时”的感叹。“佳人”指孙觉。在朝廷中也难立足。黄庭坚关切地劝其解甲归田,摆脱荣华富贵。秦观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在文学史上以词著称。苏词豪放,秦词婉约,两者互为词坛犄角之势。他的《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写作亦在秋天。诗中既有描绘“菱荷枯折尽。积水寒更清”“村墟翳茅竹,孤烟起晨烹”的近景。也有“北眺桑梓(高邮)国,悠然白云生。南望古邗沟。沧波带芜城(扬州)”之远景,还想来年春天再来:“何时复来游。春风发鲜荣。”其后。苏门四学士中的另两位张耒来此也写过《和孙莘老题邵伯斗野亭》,晁补之则写有《视邵伯埭新堤》三首。
北宋时的斗野亭建在邵伯湖畔。后移到扬州城里迎恩桥南。五百年后复建在来鹤寺(今邵伯中学)东侧,今又重建在江都邵伯古运河畔。2001年秋,邵伯镇择址在京杭运河与古邗沟交汇处。新建斗野园。现斗野亭为三开间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歇山顶飞檐翘角,古朴典雅。西边临水处有长廊通六角唱晚亭。可观赏古运河风光。亭内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四大书法家字迹。镌七贤诗碑于壁。东有假山耸立。北置铁牛卧蹲。临水为雕石栏杆。临水优美的环境,玲珑精致的建筑,丰富内涵的诗墨,使游园者既可观赏七贤诗作和四大书法家墨宝。又可饱览运河风光。是邵伯镇的上佳景点。
斗野园内的邵伯铁牛,铸于清康熙年间,牛腹部有铭文,但已漫漶不清。铁牛长1.98 m,高1.1 m,重约1.5 t,造型逼真,铸工精细,扣之铿然有声。咸丰二年《甘棠小志》作者董恂,奉命督运楚南漕粮路过邵伯,见邵伯铁犀尚完整。独无铭,特补撰曰:“淮水北来何泱泱,长堤如虹固金汤。冶铁作犀镇甘棠。以坤坎柔克刚。容民畜众保无疆,亿万千年颂平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淮河水灾。邵伯镇南更楼处决堤。决口长达180 m,水深约13 m,漕运一度中断。康熙皇帝见到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的张鹏翮前往治理。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只得避开决口。开越河一道,自仓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庙接运河。又筑南北二坝。始得控制。康熙四十年(1701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设置十二只动物塑像。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祈镇水,同时亦作为水位测定之标识。人们通过水位上涨到动物脚、身、颈的位置。判断水患发生的可能性。其中,九牛放置于涟水东门外、三河闸、高良涧、洪泽湖、高邮马棚湾、邵伯、瓜洲等地;二虎实为石雕壁虎。置于扬州壁虎坝;一鸡则在江都昭关坝稽家闸石壁之上。如今“鸡飞虎跑”,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铁牛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只。
铁牛原存邵伯镇大码头运河堤顶。铁牛共四次移址。第一次是1952年冬,因开挖邵仙引河从米市街北运河堤墩上迁至邵伯大运河边大码头西侧;第二次是1964年。从大码头移至前东街文化馆院内与甘棠树放置在一起;第三次是1994年。从邵伯文化馆迁至甘棠路西首(民国二十年运堤决口处即原万寿宫处);第四次是2000年后,从万寿宫处迁至邵伯节制闸上游斗野亭公园内。2006年6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铁牛既是古代人民抗击水患的历史见证,也寄托了人们期盼降伏水患的强烈愿望。为研究和考证中国传统治水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