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首都学校体育改革《行动方案》的理解与解说

    毛振明 马立军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的收集和亲身参与研讨的形式,对《行动方案》的文件意义与特色进行解说,在原则和目标方面进行深刻理解,对重点任务进行深度剖析,能够得出《行动方案》实施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在“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方面,更是蕴含着北京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方向,在八条“重点任务”中能够得出学校体育所应具备的连贯性、竞赛体制的科学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北京市学校体育改革;行动方案;解说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2-00-03

    2020年12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见右侧二维码),这是新时代首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今后首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今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主要方向和突破口的指明,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今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主要工作的策划和部署,因此它是一个首都大中小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们要认真领会、要仔细研读、要切实贯彻落实的重要文件,作為参与过《行动方案》研讨的学者,笔者在此对《行动方案》做一个基于学习的理解和解说。

    一、《行动方案》的文件意义与特色解说

    (一)《行动方案》可谓顶天

    《行动方案》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诸多中央文件制定的新时代首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整体部署,《行动方案》站位很高,视野广阔,意涵深远,是首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二)《行动方案》可谓立地

    《行动方案》以首都的学校体育发展困难与瓶颈的问题为导向,围绕体育课“教会、勤练、常赛”,围绕首都学生体质的大幅度大面积改善,围绕“小眼镜”“小胖墩”,围绕着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等国家体育工程,围绕面向全体学生体育参与,围绕330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围绕,家校体育共育,围绕青训体教融合,围绕体育教师队伍强化,围绕强化学校体育评价等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行动方案》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是可以解决首都学校体育发展诸多问题的具有很强指导力的文件。

    (三)《行动方案》可谓有据

    《行动方案》依据多年来北京市学校体育改革的经验,学校体育整体改革依据多年“一校一品”“校园足球”“冰雪进校园”以及“体育高参小”等教改的系列研究,课程改革依据“走班制教学”“长短课”“大单元”等教改实践,学生体质提升依据“三精准”和“趣味课课练”的实践,全员运动依据“全员运动会”的实践,体育立德树人依据“体育品行课课养”的工作,校园足球依据对“三类足球课”的体系性探索,冰雪运动也有“小小冬奥会”的诸多实践等,《行动方案》立足实践,稳妥推进,是首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延长线上具有加油站意义的文件。

    (四)《行动方案》可谓可操作易落实

    此次《行动方案》与以往文件有所不同的是,它带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见右侧二维码)。据笔者了解,这个20条措施的研究早从三四年前就已经开始,它是教委领导和众多专家面对首都学校发展的各个既具体又重要的问题,经过了明确问题、抓准症结、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确定突破的研究过程,最后凝练而成的20项新时代的主要工作,各项工作的问题找得准、解决路线清晰、工作内容具体明确,因此《行动方案》有了这“20条”就会大大提高其落实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成为广大校长和体育教师不仅仅是知晓一下、看一看、学习一下的文件、更是要逐一对照和逐一落实的教改行动指南。

    二、对《行动方案》原则和目标的理解

    (一)从“基本原则”看《行动方案》的工作思路与底线

    在《行动方案》中,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五个坚持”提得深刻、准确、实在和具体,其中内含着北京学校体育改革的新的工作思路和基本工作方向,也指出了工作重点,画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线和红线,简析如下:

    1.在“坚持面向未来”中,《行动方案》指出“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新表述,提出“以体载德”“以体育美”“以体促劳”“以体筑智”具体的“五育并举”途径,提出了扭转“重智轻体”和“唯升学率”片面认识的要求。

    2.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提出聚焦学生“小眼镜”“小胖墩”等突出问题,提出“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扩大普及比赛活动为着力点”,指出了师资、场馆、器材三个“短板”。

    3.在“坚持改革创新”中,提出了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方式方法的“三个变革”,提出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足球”“冰雪运动”为突破口,引导改革成果向学校体育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渗透的要求。

    4.在“坚持科学锻炼”中,提出了“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体化指导”的要求以及避免“应试体育”的要求。

    5.在“坚持协同推进”中,提出了“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共识、联动家庭、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完整协同促进要求,提出“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和“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的发展思路。

    (二)从“工作目标”看《行动方案》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在《行动方案》中,提出了2022年、2030年、2035年的三个目标,清晰地描绘了首都学校体育发展的系列“蓝图”,简析如下:

    1.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其中第一个关键点是“三齐”,是体育教师、体育课时、工作制度机制的开齐配齐;第二个关键点是“三建”,是指教学、训练、竞赛体系的普遍建立;第三个关键点是“三提高”,是指教育教学质量、育人成效、学生身体素质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可谓是“三齐、三建、三提高”。

    2.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保持全国领先。2030年的目标直接对接到国家层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五大任务要求”上,即“达标优秀率25%”“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每周中等负荷锻炼三次”“场地器材100%达标”,并在各项任务完成方面做到全国领先。

    3.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内容的现代化和教育实效的高质量。

    三、对《行动方案》重点任务的理解

    《行动方案》提出了八条“重点任务”,这是《行动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具有最明确指导意义的内容,现根据个人的学习,对这八个“重点任务”做一下解说:

    (一)瞄准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此部分的工作重点是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教育阶段将体育与健康纳入课程综合改革统筹谋划;(2)依据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进行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的课程改革;(3)构建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这些工作需要在《行动方案》之后建立起来的“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以及“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出台后落实并推进。

    (二)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升锻炼实效

    此部分的工作重点是两个方面:(1)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高中每周3~5节;(2)增加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外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这是个具体的要求,也是个需要很大努力和很多艰巨的工作才能完成的要求,它需要许多配套性的制度建立、机制创新和工作内容的保障,但它也是《行动方案》最为人关注的一个要点。

    (三)深化以培养运动兴趣为导向及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方式改革

    此部分的工作重点可以分解成以下6个方面:(1)聚焦“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2)优化教学组织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规范体育课教学,科学设计和安排运动负荷;(4)将教师评价导向从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5)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6)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四)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市、区、校三级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体系

    此部分的内容虽文字较多,但仔细分析其重点就是在体教融合形势和视角下的互相关联的8个训练竞赛方面的改革工作:(1)完善分学段、分等级、跨区域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促进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2)每年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3)各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賽活动,定期举办运动会和体育节;(4)各校要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体育周赛、月赛、季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员运动会;(5)深化体教融合,在赛事活动、注册管理、组织实施、场地共享、课余训练、人才培养、教练裁判培训方面探索一体化管理机制;(6)加强中小学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7)促进中小学与高校、专业队、职业俱乐部、社团等开展合作;(8)推动学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

    (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此部分的内容里,与体育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干货”较多,需要教师从“新要求”和“新倾斜”两个方面去理解:

    1.新要求有:(1)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2)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和执教能力;(3)强化基本功技能考核;(4)加强新任体育教师培训;(5)发挥市、区体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引领作用;(6)提升科研能力。

    2.新倾斜政策有:(1)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2)支持体育类一流专业建设;(3)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4)支持优秀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任教;(5)支持购买服务和与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6)低年级教师兼上体育课;(7)体育教师的课间操、体育活动课、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并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给予考虑;(8)确保体育教师职称晋升及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9)在评选表彰中体育教师要占有一定比例。

    (六)推进学校体育重点项目

    改革

    此部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总结梳理并推广各区各校体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做好校园足球工作;广泛开展冰雪进校园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七)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此部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建立健康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示范学校评选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八)推进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

    此部分的工作包括七大方面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融合工作:统筹社会资源,学校与公共体育场馆均向学生开放;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新建体育设施项目要优先建在学校及其周边;公共体育设施为中小学生课后“三点半”和校外体育锻炼更好服务;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家庭指导,引导家长陪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将组织青少年体育活动纳入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处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