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 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我国来说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思想建设任务,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的相关人才顺应了当代环保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人才市场迫切需要的工种。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应同时具备优秀的政治思想素养以及精湛过人的专业技能素养。本文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者脱轨这一实际现象入手,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效不佳问题成因,分析环保领域内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改革策略。针对教育改革途径,主要从教师队伍改良、课程改革、思政教育体系化建设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关键词:思政教育;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生态文明

    作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党十九大报告的号召下,生态文明建设被推到了时代的最前端,是中华民族千年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对于环保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资金高达17万亿元,另外国务院印发了“水十条、土十条、气十条”都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掌舵人,环保产业技术的更新倒逼环境工程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完善。

    一、思政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融合之路势在必行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是未来的教改方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割裂的弊端还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升。现实的教育困境是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严重失衡的矛盾,教育环节忽视思政教育理念的灌输,人才素养存在较多思政短板,那么环境工程事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重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对环保工程产业人才的要求[[]]。因此作为人才输出源地,各大高校有义务担起培养新型全面发展环保专业人才的重任。从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来看,两种课程是独立分开、毫无关联地分别从属于不同学科、院系的,因此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下手改变两学科分离的现状。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素质深入渗透到日常的课程安排中去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广度和深度。专业化思政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实践创新和探索,也是思政教育史上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顺应了新时代的课程教育改革要求[[]]。改革要求的落实需要相应的教育管理团队来配合,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特征,将两学科交叉点顺利黏合,挖掘融合学科优势,探究新型教学思维以达到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善于把控两专业的耦合交叉点和冲突矛盾点,合理解决路径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化问题,深刻理解内在逻辑规律,促进学生认知与行为一体化发展,以培养兼具高素质和强技能人才为最高目标。

    “思政课程”转为“课程思政”已经成为近几年的课程改革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重要会议上表明相关改革理念,在此讲话精神的引导下,众多高校已经遵从相关思想作出调整动作,实施了不同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上海市的教育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众多高校当中的领头羊。上海市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始于2014年,教育部门众多专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开展了任务的有序推进工作,聚焦思政课程融入专业化课堂方面。同时对教师的教学风格、方式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善于摸索并付诸实践,要切实运用思政风格的教学方式培养新的教育模式及方法。在上海市高校课程改革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各地对课程改革的信心倍增,因此紧随其后的是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高校开始逐个开展课程思政改革,高扬“以立德树人”旗帜,贯彻思政课程教育改革。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为例,首先搭建了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一起学习的互动平台,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搭建新型课程体系作出了一系列规模化调整,拓宽了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路。另有青海大学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把理工专业课程与思政知识有效结合,增加了思政内容的有趣性和亲和力。然而这些表层形式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还不足以深入贯彻思政课程的长久化发展,对于教育体系的专业思政化落实仍存在研究缺口。育人体系和模式的变革还要从师资培养、管理机制、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几个方面统筹调度,为人才培养的科学有效运行铺路。

    二、环境工程专业的思政教育化改革阻力

    为响应国家思政号召,各项课程都应向思政教育靠拢看齐,学科体系整合已经呈现兼容并包之势。大方向的变化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及时关注学科改革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调整。老师要注重学生思政教育的培养,将本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建设想融合,巧妙搭建学生的学习兴趣关联性,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养。我国高校当下的思政课程比重仍然较小,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较高,相应的课程数量和质量也要提高。增加学科接触的方式可以通过将思政教育投入各类学科中去的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沉浸式学习避免了过分消耗學生时间精力的弊端又能很好地促进所学专业与思政素养的结合式学习。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单纯的思政课程存在形式简化、内容枯燥的问题,比较不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然而各项专业课程也存在固步自封,纯理论化学习缺乏与社会实践、人文关怀的衔接,忽视思政理论素养的融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及时解决都会导致思政教育短板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另外从教师角度来看,各个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历史联系几乎为零,专业课的老师缺乏与思政课老师之间的沟通或者学术交流,这也导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方面的难度。一些没有思政教育基础的专业课程会导致学生所学思政知识的片面性、局限性进而造成思政教育失衡的局面。将思政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加入专业课课堂中来的做法也会打击课程融合的收效成果。

    各专业改革的难点之一在于教师体系固化的历史性问题,师有所专各有所长,传统的学科教师一般都仅从事各自领域内的研究与教学任务,很少涉及思政教育教学,因此不会关注思政教育方面的信息。专业教师不能充分融入思政知识是改革的一大阻碍[[]]。另外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类,理工类学生普遍对于思政学科掌握不如文科生,因此基础知识水平和学科启蒙方面都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政教育的学科思维方式不同,因此缺少对社会现象、时政现象等的辩证思考,难以理解思政教育的实质与核心。如果能够合理联结学生的环保专业特长与思政专项思考,就可以有效实现课程教育改革,发挥思政教育反哺专业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思政课程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路径

    1.教师队伍力量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教育改革主要依赖教师团队的执行力和教育教学创新力。教师的职责在于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人格素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需要老师的适当引领和专业性指导,不仅需要老师具备极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也需要老师们注重自身素质的均衡发展。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类型的讲座、论坛、会议等学习活动,让教师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渗透到课堂当中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考核、培训来督促教师思政教学改革的贯彻成果,加强思政教育改革宣传,多方措施并举推动思政教育。

    2.以教学实验探寻思政教育嫁接专业教育的最佳耦合点。完善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兼顾容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精进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实现内容、结构、逻辑方面的无缝契合。鼓励学生自主导入时政热点信息,探寻思考价值,能够通过鲜活的现实案例推倒思政元素和实质内容。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教育过程的整体目标中来,用实际案例彰显人文关怀。比如通过工厂参观活动让同学们获知环保产业的价值,感悟环保工人的爱国情怀,从环境工程岗位人员的工作映射环境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并学习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地作业、实践任务是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养的必备条件。从复杂的环境问题入手才能了解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从民族责任感的角度解读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以及践行环保的巨大作用。教师应该在此环节做好引导工作,加强学生自主思考、探求真知的能力与技巧。环境工程的学科知识作为必备的基础储备,思想政治观点则是课堂实践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学校可以增加案例研讨会的设置,训练学生将思政思维与学科思维融为一体的问题思考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社会背景知识带动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联结。以我国政治背景、社会现状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政治经济历史共同因素作用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希冀与现有成果能够有效地为师生互动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加深学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理解与支持。如抓住课外实践机会,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课堂元素联结,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感受。最近几年来自国外的干扰声音也在逐渐增多,对国内发生的一些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等现象加以抹黑或发布不当言论,这导致不少缺乏判别能力的学生误入思想歧途,观念受到不实言论的影响。因此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老师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学生获得优秀成绩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身担国家环境工程事业的重任。

    4.打通学界与业界桥梁,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学习渠道。社会背景就是环境工程学习的最好平台,接触行业背景、社会实践才是专业人才迅速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思政教育正是需要学生密切关注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状况,带着关怀国事的忧虑之心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打通学界与业界的桥梁有助于把学生推到社会的前沿,让学生感受来自社会的真实竞争与傲然成就。一线企业的实践要求都是经过了经济规律的多次摸索,技术骨干的多重实验得来的,是最宝贵的学习内容,学生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感知到环保事业的真知灼见,为日后的理论学习充盈理论目标和实践基础。

    四、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的思政教育改革事关各个高校的领导决策、相关教师的工作配合、同学们的认同与支持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调度。思政教育改革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改良的有效良方。实践证明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強环境工程人才储备质量。因此唯有将环境工程的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效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充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容,服务于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30-133.

    [2]初文华,张健,李玉伟.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水力学与泵》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32-33.

    [3]冯亚青,陈立功,张宝,等.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337(09):50-53.

    [4]刘凤莹,孟洪武,周伟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七位一体”运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6.12:61-63.

    作者简介

    于婷婷(1990.02—),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