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是矿业大国,大范围的矿产、矿工活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但是随着矿产业的开采、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地质环境等问题,在某些地区,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活秩序的稳定。迄今为止,国土资源部门在中国各地都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形成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的地下监测网雏形,可以向相关部门汇报监测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质环境;现状;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7-0151-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7.090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Bi Jianwei
(Weifang Municipal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Weifang Shandong 261041,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a big mining country, and a wide range of mineral and miner activities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m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industry brought a series of relate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issues, this series of related issues in some areas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the stability of life order. So far,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has established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throughout China, forming an underground detection network for most areas and cities in China. It can report monitoring results to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urrent situation; Monitoring method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环境的监测方法以及手段各方面都在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通过监测以及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预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变化走向,進一步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
1 地质环境监测的现状为
1.1 监测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现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多是以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为根本建立起来的,专业性较强,且很多数据分散在各项目承担单位,没有得到及时有用汇总[1]。因为不同项目选用的数据收集、汇交、检验的规范不一样,数据质量有高有低,难以归纳使用与动态更新。信息动态更新保护及交流机制没有建立,缺少数据共享与服务机制,构成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滞后性较强,使用体系之间数据无法互通,严重抑制了数据共享服务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展开。
1.2 监测队伍良莠不齐
环境监测队伍素养与急迫的局势和深重的使命发展不协调。现阶段监测人员知识构造老化,业务能力不强,己经变成抑制环境保护工作疾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现阶段,监测组织的业务培训仅局限在省市级,很少延伸到基层监测部分,致使监测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优秀人才缺乏,科研能力不高,不能对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地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的结构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公益性功能的发挥[3]。
2 监测原则
2.1 联合监测
国家机构应该着手于全国区域内的重点地区监测,地方机构着手于省、区、市内的重点地区进行监测。相关矿产企业应担负起企业矿区范围内的监测责任,而那些无法找到相关责任人的矿山则由国家委派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相应的监测控制[4]。
2.2 优先重点区域
由于国家资金有限,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大规模数额的资金投入到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活动当中。所以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相应的选择,挑选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影响或威胁的矿区以及开采点,优先、重点解决,建立相应的国家重点范围区域的地质环境监测示范点。
2.3 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相互结合
常规监测指的是对明确规定的矿区地质环境进行定期、定点的监测控制,明确相应问题和相关变化发展方向,从而可以了解当地的矿产地质情况和治理措施的成效。
而应急监测对于问题严重的热点区域、发生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矿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快速获取数据,提供地质灾害区域的应急措施和管控依据。
2.4 传统与科技并重
结合实际状况,将人员实际水平、现有设备情况、监测要求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挑选最有效便捷的监测方式手段,运用传统监测方法与高科技技术方法相互结合,用来保证监测信息资料的精准度[5]。传统的监测措施包括现场原位测试以及室内实验等。高科技措施包含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技术等。
2.5 标准化
监测信息的记录必须以统一、规范的格式来要求,建立相应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库,将规范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和存储到信息库当中。
3 监测程序
3.1 监测组织
矿企需要建立组成专门的监测机构或委派签约其他的专门监测机构,对区域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及时妥善的监测,同时将监测信息数据整理汇交于当地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3.2 工作程序
应先构建矿山档案记录其基本情况,然后根据情况确定需监测的内容,进行现场监测并填写监测表,将信息记录保存入信息库。将所得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同时撰写相应的监测报告。
4 监测内容和方法
4.1 监测内容
(1)进行侵占、破坏土地和土地复垦监测:记录破坏或复垦土地的方式、类型、面积。(2)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监测:将废弃物的种类、污染排放量、累计存量、来源、利用量等妥善记录,记载堆积废弃物的隐患、压占土地面积等。(3)尾矿库的监测:记录监管尾矿的数量、规模、年接纳尾矿数量,以及相关有害成分、主要问题等。(4)采空区塌陷地面监测:塌陷区、塌陷面积、深度以及破坏程度等。(5)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害监测:地质危害的发生次数、造成的损失,灾害区域的隐患点或者已经得到改善、治理的隐患点等。(6)水土流失的监测: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化的面积区域和相应的治理情况等。(7)水体污染:废水、废液的类型,年废水量,年废水处理量,排放去向,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相应造成的危害,循环利用量等。(8)土地污染监测:记录土地污染的污染源头,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和帶来的相关危害等。
4.2 监测方法
运用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于不同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解读和判断。在遥感波谱的基础上建立具备一定精确保障的主要矿山地质类型、土地、植被、地面破坏、塌陷等问题的自动识别模式和方法,实现自动化的监测
4.3 加强意识
地质环境的问题在近几十年来被不断提出,而对于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相对应的知识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强地质环境的监管研究对于我国有着深远的意义。正因为这样,国土资源部门担起了工作领域更加宽广、更加艰巨的任务,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
4.4 监测网络
用于地质环境的监测网络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站级。省级对区域范围内的主要变化动态进行监管,站点级别的网络需要针对不同站点的要求做出不同的系统监测,同时应对部分主要重点区域设立专门的站点网络进行分配监督管理。
4.5 资料整理分析
目前,应该提高对资料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需研究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措施将分散各地、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统一的深入分析、研究,给予相关部门资金上的支撑,将相应工作开展起来。
相应机构应紧紧跟随预测预报的根本目的,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数据信息,主动、自发的为社会、国家做出服务,在服务过程当中不断理顺、协调、改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增强企业自身的活力,加快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
5 结束语
面对矿产开采对应的一系列矿业环境、地质环境等问题,为了确切掌握国家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预测环境变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监测技术路线、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措施、监测程序、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整理分析是解决矿地环境问题的大前提。
参考文献
[1]潘文灿,钟自然.矿产业资源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06.
[2]李明立,袁振雷,朱熹伟.矿山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综合利用探讨[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5(4):38-41.
[3]傅肃性.遥感专题分析与地学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6.
[4]武强,刘伏昌,李铎.矿产环境研究理论与实际[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63.
[5]GB15618-199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6]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收稿日期:2018-05-02
作者简介:毕建伟(1961-),男,大专,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