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带着欣赏去支持游戏

    华爱华

    从幼儿的角度,这个案例给我们两点启示。

    启示一:幼儿的歌舞表演能力是可以自我成长的

    第一,在幼儿的游戏世界里,任何能敲打出声音来的日常物品,都能假想成为演奏的乐器,幼儿的装扮性表演随时会产生。

    第二,只要有熟悉的音乐,幼儿就能自发地根据音乐的旋律,敲出适宜的节奏和创编合拍的动作。幼儿对音乐的熟悉过程不是成人反复训练的结果,而是他们耳边经常听到并逐渐耳熟能详的,因为游戏中表演的那些歌曲显然都不是幼儿园音乐课的成果。

    第三,游戏中的幼儿之间充满着模仿学习,个体差异不会成为表演的障碍。在儿童的自主游戏中尽显能者为师:能力弱一点的心甘情愿听从指挥(比如一个同伴教另一个同伴如何才能敲击得不要太响),而实力相当的会交替领军(比如轮流当演唱指挥)。

    第四,幼儿进行歌唱、舞蹈、打击乐的合作表演并没有人教,完全是由音乐来协调的。因为音乐本身的旋律会引导儿童的节奏和动作,幼儿之间的默契来自于大家都熟悉的音乐。但凡有人不熟悉某个曲子,这个人一定会因自己的不熟悉而退出,或者旁观,然后才会逐步尝试加入演奏。

    启示二: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常常是不分家的

    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游戏。很多时候,幼儿的游戏行为很难按照成人的分类来概括。建构游戏中有角色游戏行为,运动性游戏中也会有角色游戏行为,而这里的歌舞表演实际上也是一种角色游戏。

    这里的角色是演员、观众、制作人,角色装扮行为有假装先吃饭再化妆、假装边看演出边吃零食边喝饮料、假装售票和排队买票等等。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一场艺术表演与一次放松休闲活动的完美结合”。

    从教师的角度,这个案例也能给我们两点启示。

    启示一:之所有如此精彩的游戏,与老师创设的游戲环境有关

    这是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小树林里两个低矮的大木箱合并为一个类似的舞台,树桩上扎着多个水桶和各种敲击物,被教师称之为“低结构材料的环境创设”。这意味着教师对有可能引发儿童歌舞表演的游戏行为有预期,但却将这种预期作为假设,至于孩子是如何作用于这个环境的,是否出现老师预期的行为,那是孩子说了算的,教师并不直接引导。这从老师的客观记录可以看出,因为当孩子短暂停留,来回更换,教师都极具耐心,不做要求。

    启示二:教师对儿童游戏应秉持极其欣赏的态度

    这表现在不随意介入游戏,做出老师想要孩子如何做的主观指导,而是认真观察并能分别从各种具体的游戏行为中看到儿童的已有经验,如“敲打出清晰的节奏”“创编出与旋律如此契合的优美舞姿”“对所敲击发出音量高低的控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大合唱的基本要领,他们掌握得比我熟练”“能滔滔不绝地讲述”“票数与人数、票价与大人小孩的对应”等等。

    然后,又能从整个游戏的持续过程看到儿童通过游戏获得的发展,比如从游戏形式由散到聚看到了儿童协商合作能力的发展,从表演内容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看到了儿童艺术能力的不断成熟,从游戏成员由少到多看到了儿童游戏组织策略的丰富。

    老师的这种欣赏表现了她的专业性,也正是这种专业的欣赏态度,使她不轻易在游戏中打扰孩子,而是在游戏后与孩子对话。这就极大地支持了儿童游戏的持续进展和经验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