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的符号建构与功能解码

    胡智艺

    视觉符号是由符号元素组成的媒介载体,例如光影线条、颜色、形式、平衡、表现等,分为静态表达如绘画、戏剧、雕塑和动态表达如电影、电视、动画、摄影等。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性的符号,是一种表达内涵与设计思想的符号。虽然没有语言的直白性,它却代表了艺术载体想要传达的内容,它的象征意义不仅在形式上创造了视觉联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思考与想象,然后产生認同心理并实现情感上的共鸣。[1]

    视觉信息在电影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而在没有真实人物参演的动漫艺术作品中更显重要。动画电影在日本的发展历史已有100年左右,在20世纪末期,日本传统动画逐渐过渡到动漫时代,并在进入21世纪后,形成了世界上较为完备和先进的动漫产业体系,《名侦探柯南》系列是日本动漫产业中的优秀代表作品。《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是日本电视动漫《名侦探柯南》系列的第22部剧场版电影,由立川让导演、樱井武晴担纲编剧。该片于2018年4月在日本首映,2018年6月,《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在日本本土累计票房达到90亿日元,这也使其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漫电影。影片如此成功,除了20多年来影迷们的情怀支持,更重要的还是《名侦探柯南》系列电影的艺术魅力,在绝对正义的主线故事带动下,影片的视觉符号印记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观影体验。

    一、电影视觉符号的特征

    符号是信息表达与沟通的中介,其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符号在形式上简单易懂,包括类似文本和代码的语言符号以及诸如图像和图形的非语言符号。在日常的交流中,这两种类型的符号都可以发挥沟通的作用,它们作用于人类听觉和视觉,通过感觉器官来表达,而在所有感觉器官之中,视觉是最活跃的,它在传播中接收了大量的信息。据此,视觉符号可以定义为人眼看到的符号,其通过各种颜色、线条以及造型来表示事物的本质或传达各种信息,具有普遍性、直观性和广义性的特点。[2]

    视觉符号在电影中作为一种非语言表达方式,是组成电影的绝对要素,例如《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中的汽车、行人、行道树还有无人机,都属于狭义上的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不仅赋予了电影新的生命,还让电影拥有色彩与画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

    当下社会,传媒的广泛使用让越来越多的视觉符号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理解和诠释世界的中介。由于电影的视觉符号象征意义的多义性,以及观影者生活经历的差异与教育程度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对同一部电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了同一个视觉符号可能具有多种释义,而每个释义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便是视觉符号在电影中的广义性特点。

    视觉符号是一种图像符号,它的结构与事物的真实形象非常相近,包含的信息量也比语言符号更多。视觉符号用于直接向观众传达电影的思想与主旨,这种直接性的传播和沟通效果是语言符号无法完成的。例如该片中,柯南疑惑安室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于是便质问安室,在对白中安室并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在最后给了柯南一个眼神,柯南似乎心领神会,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也为电影的叙事发展作了铺垫。

    二、视觉符号的功能

    (一)进行文化传播

    电影在广义上来看,就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视觉符号体系。[3]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除极少数小众电影或不发行电影外,大多数电影都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时段上映,其目的不仅在于向更高票房目标看齐,更在于进行本国文化的输出与跨文化传播。21世纪以来,日本动漫一直在影响着全球电影产业,各系列连载动画纷纷推出剧场版,例如《海贼王》《神奇宝贝》《哆啦A梦》等,它们不仅在日本国内取得巨大成功,在国外电影市场上的成绩也同样令人瞩目。例如,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截至2018年,已经制作了22部电影,并且一直保持着全球公映态势,这对日本文化的全球性输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直观的视觉可视化

    感知是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最基本的方法,而其中最直观的方式是通过视觉来感知。例如美国好莱坞米高梅公司的狮子、派拉蒙影业的雪山、皮克斯动画的台灯标志等都是文化传媒中的典型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各自代表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内涵,而在日本电影中,尤其是《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开头,最先显示的是“东宝株式会社”“小学馆”等具有日本特色的标志。久而久之,这些视觉符号印记便成为了日本动漫的图腾,人们只要看到这些文字与符号,都能联想到这些印记之下的电影作品,这就达到了视觉符号设计之初的商业与文化目的。

    (三)满足受众心理

    信息时代下,视觉接受信息相比其他获取方式更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从经验来看,人类获取信息的首要方式是通过肉眼来观看,在人类获取的总信息量中近八成来自视觉感官,而人的神经系统里有30%的神经都是用来调控视觉器官的。通过视觉来传播信息的现象无处不在,自媒体、短视频行业近年的快速崛起便佐证了这一点;而报刊也逐渐用更多的图片来取代文字化的信息;美剧、英剧、韩剧等各类电视剧正走红世界……种种迹象均表明了信息视觉化的趋势。由于工作时间紧张、生活压力增大,大众越来越接受这种信息获取模式,他们更愿意从视觉上来获取信息,而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文字,这亦促进了视觉符号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四)视觉符号联想

    由相同视觉符号所表达的内容,有些是符号本身的表面含义,而有些则是视觉符号的深层含义。如《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中的航空卫星、双轨电车、人造岛屿、议会大楼等,皆象征了日本对新科技的追求。罗兰·巴特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完成画面叙事所形成的联想链。视觉符号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桥梁,是协调生活的基本工具。通过不断创造大量的视觉符号,人类才得以适应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与此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视觉符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形成的过程中渗透着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解读视觉符号时,有必要结合视觉符号的历史背景以挖掘其深层含义。

    作为视觉传播的艺术形式,电影除了使用象形符号来完成画面叙事之外,其主题还需配合大量的视觉符号来表达。英国电影学家约翰斯顿指出,作为一种非语言视觉符号,电影的影像会对信息的解读带来很大的开放性,这便使得参考对象有了更多的不稳定性,即对象处于不同的背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4]例如《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开篇的无人机,看起来只是一个玩具,但在结局处却成了拯救三万人最重要的工具;又如,安室黝黑的皮肤与雪白的发色也暗示了他表面是黑暗组织成员,实则是警方卧底,一黑一白,一阴一阳,皆在电影的视觉符号中得以体现。因此,解读电影视觉符号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意义对于理解影片主旨思想十分重要。

    三、视觉符号解读

    该片中的故事不是单纯的犯罪案件,而是国家层面的危机,日本执法部门集中亮相,创作者对日本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倾轧和潜在关系也有所揭示和批判。电影中保留了惯例的小学日语教学式的猜谜和东京塔等标志性建筑,并对一些日本机构、科学话题进行了科普式的讲解,使得观众透过剧情叙事得以了解日本的司法体系构架下的现状。经历过前几部剧场版的探索,《名侦探柯南》系列越来越成熟,上一部《唐红的恋歌》已初具电影感,不少镜头运用和剪辑方式让影片的观赏度大大提升,而《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这部剧场版,简直是一次汇报演出,虽然换了导演,但之前的所有电影手段尝试都延续了下来。从影片中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每一次剧情的展开和角色对话时的镜头运用,明显参照了真人电影的制作方式,不同机位的镜头蒙太奇配合,对话者的正反交替,镜头的下方推升和脸部特写的推近镜头等——完全是按照真人电影的标准在制作拍摄。在影片末尾的高潮部分,安室开着跑车载着柯南在电车轨道上的高速行驶、跑车从高楼上一跃而下,以及子弹从耳边划过的弹道,其中的特效使用率远高于同类型电影。这些花哨的镜头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厌恶,反而成为了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影片在人物视觉形象符号上亦有颇多建树。警方的人物在电影中出场较晚,且一开篇还被观众误认为是反面形象,安室这一看上去亦正亦邪的角色却很快成为高人气配角,片名“零的执行人”既是泛指“零机构”的所有特工,也特指了安室这个佼佼者;而“零”这个符号也与电影的标题“零的执行人”对应起来,不仅贯穿了整个故事的主线,还点明了电影的主题。与此同时,《零的执行人》中还大胆地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了静态化处理,抓住整个动作场面中关键镜头,将完美的视觉符号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电影最后改变卫星返回舱轨道的画面:柯南迅捷地从打破的车窗中跳出,单手紧紧攥住安全带,此时镜头便慢了下来,整个银幕上仅存的线条、色彩与定格在瞬间光芒万丈的男主角,刹那已过,柯南射出的足球将返回舱弹回了安全的区域——唯美散文似的风格在该片中一览无余。作为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这样的镜头拥有着超越自身意义的功能,也让画面有着更深远的韵味。

    结语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系列的剧情正在走向传统商业大片的道路,如果将片中的柯南换成汤姆·克鲁斯或是詹姆斯·邦德,亦毫无违和感。如果完全拋开推理元素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追逐、爆炸、黑科技、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爱情元素以及大团圆结局,林林总总的商业元素让该片变得充实有力。总而言之,作为日本动漫的高制作水准代表,《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的视觉符号呈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视觉符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更完善了影片的叙事与主题,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都不失为一部上好的商业大片。

    参考文献:

    [1]史婧炜.视觉符号跨文化传播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李爽.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表达[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05).

    [3]朱永明.电影的符号学研究[ J ].中国电影学报,2016(06):15-27.

    [4]刘玲玲.电影语言——视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