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丹 范慜慜

    

    摘要:本文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在智能化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焦产业链发展和市场需求,以重构智能化教育需求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核心目标,以促进科教、产学、理实“三融合”为建设方案,构建了“一核心三融合”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作者所在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01-0102-03

    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今天,连接人与信息的信息流成为信息时代的常态,而人工智能技术是构建信息流的关键技术,所以,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如何推进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人工智能学科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这既是教育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备条件。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师范院校中兼具教师教育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能力,可以为基础教育领域和社会企业提供专业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更应该在国家教育改革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痛点

    1.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智能化教育需求契合度低

    了解市场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推动供给侧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社会认可度。教育技术学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级电教馆等机构从事教学媒体与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部分往届生反馈实际工作与学校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术较为陈旧,工作过程中需要学习新兴技术以适应工作需要。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但其发展应定位于技术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空谈教育技术理论,更应该在技术领域有所建树,在社会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

    2.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企业参与度低

    教育人工智能提倡在教育信息化真实环境中培育创新实践人才,借助先进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精准化智能决策与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了解市场对信息技术师范类人才的需求,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师范类专业推动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社会认可度。

    ● 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本研究对焦产业链发展和市场需求,重构智能化教育需求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科教、产学、理实“三融合”为建设方案,构建了“一核心三融合”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促进科教融合,提高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水平

    首先,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促进科教深度融合,将教育研究深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方向系列课程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按照课程性质和改革思路,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混合教学,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支持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其次,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加强过程控制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水平。

    2.基于OBE理念,重构智能化教育需求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以培养“符合教育智能化社会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为目标开展专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首先,立足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企业需求,基于基础教育领域和教育信息产业的双重需求,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契合市场需求。以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三个核心内容“信息素养、编程能力和智能技术”为基础,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深造发展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以“教育软件开发、教育视频编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三项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左图)。以“教育软件工程”方向课程模块为主体,增加“Scratch与创客教育”“智能数据分析与挖掘”“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等选修课程,保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习能力、就业方向、个人潜能特点等方面进行选择。其次,对开展编程类课程的在线教育相关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开展智慧化教育的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教育情况,精准把握中小学校以及编程类培训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及时调整修正,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模块化、多能力点”的培养理念。

    3.参与行业标准制订,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积极与开展智慧教育的学校和人工智能教育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既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最新的人工智能知识储备,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4.推进“三特色”改革,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重点培养新时代下的创新型人才。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推进“三导师制、双调研项目和双基地项目”的“三特色”改革,从中小学和企业双重需求出发,制订校内导师、基础教育领域导师、企业导师的“三导师制”,进行复合指导。校内导师由系副主任担任,面向教育技术系全体学生,采用每周固定时间自主咨询、交流方式进行,每个学生建立咨询档案;基础教育领域导师由教育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担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小学课程标准,延伸从师素质训练;企业导师由专业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担任,帮助学生实地了解行业发展,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开展对应岗位的职前训练。例如,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教育大数据分析的“双调研”项目,强化学生专业发展视野培养,以专业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带领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育大数据分析”两个专项发展调查,调研包括基础教育领域和行业企业,让学生通过集中性调研对行业发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又如,实施校内综合训练基地和企业岗位实践基地的“双基地”项目,促进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发展。校内基地以现代教育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为基础,辅助院内创新创业中心的三个实验室为学生竞赛和专项训练提供支撑;重点选取两类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试点,其中教育实践与研究试点建设基地覆盖职业教育和中小学,工程应用实践基地立足本专业教育部产学合作企业开展智慧教育软件开发和教学资源制作。另外,还通过创新宣讲、双创课程开设,创新实验开放和创新实践实训项目引入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以科技创新项目为纽带,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在校企共建模式下,针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上进心,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单位对新技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丽,王志军,郑勤华.“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0):5-11+22.

    [2]刘清堂,吴林静,刘嫚,等.智能导师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39-44.

    [3]“元卓计划”为青少年免费提供人工智能课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04):7.

    [4]陈明选,苏珊.steam教育视角下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3):27-33.

    第一作者简介:刘丹,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多媒体信息处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技术学专业编程教育能力课程体系开发”(201802283004);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辽教函〔2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