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幼儿一起找答案

    孟祥环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在活动区材料的创意、准备、使用及整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幼儿参与。尤其是游戏规则的制订更离不开幼儿参与。

    案例中,教师描述幼儿一不小心就把水洒出来,说明教师理解孩子洒水的行为,只是担心幼儿的安全。孩子若一边担心洒水一边游戏,则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但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时,便忘记了教师制订的“规则”,磕碰、拥挤,水又洒了。可见,教师制订的规则幼儿很难内化于行。

    对此,教师可以用视频回放的形式与幼儿共同回顾活动情节,给幼儿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共同讨论玩水的规则,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帮助幼儿更好地执行。如,和幼儿讨论接水时怎样才能不洒水,让幼儿懂得既节水又满足自身需要。讨论后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用接半杯水画勾、接满杯水和接一点点水画叉来表示接水量,并贴到水管处。幼儿每次接水时,都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提醒自己三个杯子的含义,有效避免洒水。在幼儿洗菜时,教师可提问:“什么时候拿走菜筐,就不洒水?”幼儿通过观察对比水滴的变化,得出洗菜后需等菜筐不滴水了才能移离水池。同样也可以用绘画表现:菜筐滴水画叉,菜筐不滴水画勾,并贴在洗菜池的明显位置。

    幼儿的学习通过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教师在与幼儿讨论时,要多听取、采纳幼儿的建议,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区环境的创设,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要突出幼儿年龄特点。只有提供适宜的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操作的需求。比如,教师发现洗菜时水洒出来了,要及时反思洒水的原因:是水開得太大水花四溅,还是水满四溢?是菜长筐小,水顺势而流,亦或是幼儿洗完就移走,没控水?教师在与幼儿充分交流共同商榷后,为他们提供稍大一点的四周带孔的塑料容器,使水随用随流,菜的长度要适宜,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磕碰、拥挤现象也可通过与幼儿探讨的方式,共定游戏规则来解决。

    综上所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游戏的主人,班级一切与幼儿有关的事情都要有幼儿参与,在参与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及主动性,更好地实现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