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企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

    王国萍 肖宝伟 柴一冈 钱峻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8-145-02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深入供给侧改革、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再剖析了当前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困境,从工人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够、企业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社会培育工匠精神氛围不够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有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提出了建议,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匠待遇、师徒带教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旨在帮助其他企事业单位弘扬工匠精神,选树行业工匠、省级工匠、大国工匠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工匠精神 培育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当前,“工匠精神”已被广大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体高度重视。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坚如磐石、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也是一种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增强中国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制造业的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通过培育国内制造业逐步取代以前依靠进口;德国工业4.0的提出,也是要抢占世界制造业高端领域;日本在制造业领域也是注重细节,打造精品,丰田汽车已成为汽车制造领域精品的代表,创造了几十万公里无零部件损坏的记录。美国、德国、日本几大世界制造业强国都在加大制造业的投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国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全体从业者,以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打造新时代中国精品,让“中国高铁”这样的时代精品走出亚洲,踏遍全球。精品的锻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只有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才能在制造业领域实现新的飞跃,才能把中国制造推向世界制造业前列,雄于亚洲,雄于地球。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增强中国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调结构。先进制造业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全球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工匠精神。我们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持续专注,开拓进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就像工匠打磨一块材料一样,用心与其对话,直至心物一体,打造出优秀精巧的作品。劳模群体孕育出大国工匠,大国工匠铸造出大国重器[1]。《厉害了,我的国》上演后,观看者无不引以为豪,我们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度,就要在供给侧改革中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时代精品,让中国制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国人以中国制造为荣,无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精品。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最高需求。工匠精神就需要个体能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所从事的领域能有所建树,成为行业权威,受到行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工匠以后,师傅们能够更加自信,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创造工作中去,这样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够孕育出更多的工匠,工匠们用自己掌握的高超技能回报企业,使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更胜一筹,能够助推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2]。

    二、当前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困境

    (一)工人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够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偷工减料,使得制造成本显著下降,通过降低售价,提高出货量来赚取超额利润,使得原先靠质量打品牌的国有企业失去了价格优势,纷纷倒闭或转型,工人们对工匠精神产生了认识偏差,把企业倒闭的责任怪罪于精益求精,追求质量,企业也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工匠精神胎死腹中[3]。这样的浮躁之风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发揚光大,企业越重视质量,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就越高,售价也越高,民众往往只比价格,这样恶性循环,靠投机倒把、假冒伪劣发财的企业越来越多,造成市场上假货比真货多。这样畸形的市场难觅精品,工匠无用武之地,要想弘扬工匠精神,就必须改变当下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营造依靠质量求发展的良好氛围,号召大家打造精品,提升品质,不能只比价格、忽视质量,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假冒伪劣产品才能失去生存的土壤,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能蔚然成风[4]。

    (二)企业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

    当下,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效益,这样企业上下对从事业务工作的同志比较重视,能接到业务,开拓市场的人才,企业会通过薪酬激励、荣誉等进行奖励。业务合同签订后,更多的是落实生产车间加班加点进行生产,按时保质交货。技术工人要想进行技术攻关,企业也没有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条件,对于从事技术攻关的工人,在薪酬待遇上也没有一定的倾斜,这样愿意从事技术攻关的人就很少,体制机制上没有鼓励工人们进行技术创新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下,企业技术工人只能进行简单的生产制造,不可能在自己的技术领域实现质的飞跃,也不可能涌现出行业工匠、技术专家[5]。

    (三)社会培育工匠精神氛围不够

    社会上不乏各类成功学大师,他们只推崇两种人:一是做官的,二是有钱的。官位越高,个人越成功;钱赚得越多,个人越成功。这种狭隘的成功界定影响着广大技术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很多优秀技能得不到传承,没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跟师傅学习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实现新的飞跃。他们中很多人会随大流,要么辞去技术工作,加入营商队伍中,要么追求产品数量,不求质量,更有甚者,干起假冒伪劣赚快钱的罪恶勾当。人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真正能坚持自我,不被社会繁杂环境纷扰影响心志的人少之又少,只有这样极少数的人,通过若干年的刻苦追求,往往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工匠。当前,要推崇工匠精神,必须改变社会对成功的偏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这样各行各业才能涌现出一批批行业工匠。

    三、国有企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建议

    (一)大力推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国有企业要利用自身具有教育培训学校的优势,各单位遴选出好苗子,作为后备工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大学员职业素质培训力度,把“工匠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强化、时常提醒,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激发学员们报效祖国的热情,端正工作态度,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在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力争实现质的飞跃。在教学中,除了宣传本集团内工匠的先进事迹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大国工匠,如:40年来兢兢业业,攻克了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成功完成世界首次±660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被誉为“世界带电作业第一人”的特高压带电检修工王进等等。让学员们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以大国工匠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

    (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待遇显著提高

    国有企业既要给予评上集团工匠、省级工匠、大国工匠的优秀技工足够的精神奖励,还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不能仅仅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而要在每月工資中增加一笔工匠津贴,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补助,要能体现出高技能人才的价值。也可以参照企业内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相关待遇,享受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待遇。这样企业内的技工就会以此为榜样,人人争当工匠,比技术,拼水平的风气才能在技工队伍中发扬光大。只有真正大幅度提高工匠的待遇,企业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工匠,国家才能拥有更多的大国工匠,才能铸造出更多的大国重器。国家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力度,使中国制造后继有人,中国才能转变成制造强国[6]。

    (三)大力推行师徒带教,让优秀技艺得到传承

    国有企业要重视师徒带教,让传统技艺能够后继有人,推陈出新。师徒要签订带教协议,企业每月要对带教师傅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师傅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徒弟,同时徒弟也要谦虚好学,尊重师傅,尽快成长成才,为企业储备优秀技术人才。中国古代工匠大师鲁班、扁鹊等都注重带教徒弟,让自己的绝技能够造福社会,代代相传。这些徒弟中不乏优秀人才,把师傅所授技艺进行改良式创造,以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徒弟们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够实现技艺的升华,练就师傅们的工匠绝技。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就是工匠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正如老子所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7]。

    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它激励广大匠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为铸造时代精品奋斗终身。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更要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让中国制造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屹立在世界制造业之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新海,黄明琪,韩刚,徐家萍.浅谈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9).

    [3]葛亚坤.工匠精神的文化意蕴和培育路径[J].社科纵横,2019(07):21-24.

    [4]田方林,魏榛.新时代工匠精神比较论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9(04):55-62.

    [5]曹伟.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船舶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J].中国远洋海运,2019(10):74-76.

    [6]张凯丽.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

    [7]刘洪民.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技术与管理创新,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