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疑似学业困难生筛查及精准协同帮扶机制研究

    方水明

    摘? ? 要:当前高校帮扶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困难问题已出现的“预警”和“帮扶”上,但每年仍有为數不少的大学生无法顺利毕业。从学业困难生的影响因素入手,质性分析出“疑似学业困难生”筛查的重要维度与具体指标,并提出高校学业困难生的精准协同帮扶机制,即基于筛查出学生各维度的情况开展学生线、教学线、家长线的精准、协同帮扶,通过日常评估及时跟进帮扶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学业,走向社会。

    关键词:高校;学业困难生;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56-03

    从最早19世纪的摩根发现“词盲”这一现象开始,学业困难一直是教育、心理、医学几大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学业困难生与普通意义上的学业困难生存在较大区别,能成为大学生,首先这类学生的智力和感官水平正常。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高校学业困难生是薛松等的提法,即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由于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引起其学习成绩下滑,未能按照教学大纲完成规定学业,最终影响学业和毕业,甚至影响其正常发展的大学生[1]。

    高校学业困难生帮扶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搜索,有关大学生“学业困难”“学业预警”等的相关研究超过800条,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业困难生的预警和帮扶上,即围绕已经出现学业困难问题学生的开展研究,研究缺乏较高的前瞻性。从研究结果总结提炼发现,高校学业困难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多次旷课、挂科等问题,通过有效的“学业预警”等帮扶措施最后得以顺利毕业;第二类: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多次旷课、挂科等问题,“学业预警”等帮扶措施没有起到作用,最终退学、辍学等无法毕业。毫无疑问,对于第二类学生,学业困难给学生本人、家庭、社会均造成极大的伤害,最近的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名校和非名校均有大量因无法完成学业被退学的学生,这一直都是高等教育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实践上,对于第一类学生,通过帮扶学生最后得以毕业了,在过程中其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如导致较高水平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指标,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同伴交往水平,削弱就业选择能力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如果能尽早预防学生出现学业困难问题,即筛查出“疑似学业困难生”并进行精准帮扶,从而避免学业困难问题的出现,这将使高校的学业困难工作具备更高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

    一、高校疑似学业困难生的筛查机制

    高校疑似学业困难生的研究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筛查机制;二是帮扶机制。筛查机制的研究,有几个重要的研究步骤。

    (一)拟定筛查对象

    疑似学业困难生,顾名思义是还没有出现学业困难问题,但是存在出现学业困难问题的风险。根据高校学业设置,可以初步确定几类筛查对象。筛查对象一: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不熟悉,是最重要的筛查对象;筛查对象二:在校老生。大一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大学英语、高数、线性代数、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为主,课程难度相对于大二大三的专业课要简单,大一学业暂时安全并不能和大二大三学业成绩完全正相关。因此大一结束升入大二的学生很有必要进行再一次的针对性筛查。研究者统计分析了部分高校的学业数据,大一大二学业均安全到后期再出现问题的非常少,基本上属于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个案。

    (二)确定筛查内容

    目前高校普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很高,会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通过相关问卷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最后筛选出一部分疑似心理问题学生列入重点关注对象数据库中,以便后期的干预管理。疑似学业困难生的筛查可以借鉴类似筛查方式,采用问卷进行学业困难的普查,统计“疑似学业困难生”入库,然后进行后期针对性的帮扶。如何确定筛查的内容即问卷的维度是重中之重。

    扎根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Anselm Strauss和 Barney Glase 提出之后,被视为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开放式编码、 轴向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将数据中的具体现象归类到符码中[2]。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中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确定疑似学业困难生的筛查维度。

    首先通过大量学业困难相关文献的阅读,结合研究者一线的学生教学管理经验,研究者梳理了详细的访谈提纲,接着分别对本校学业困难生、其家长以及其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深入访谈,最终收集了55份有效访谈记录表,然后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学业困难影响因素进行三级编码,最后提取“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应对方式”“专业分流”“突发变故”7个核心类属,具体的类目包括“生源地”“薄弱科目”“家庭经济状况”等15个核心内容,详见表1。

    疑似学业困难生筛查表以影响因素的核心类属作为7个维度,并且由于影响因素研究对象是“学业困难生”,本研究的筛查对象是“疑似学业困难生”,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学分绩点”偏低对学业困难的预警作用很高,因此增加了“学分绩点”维度,一共8个维度。接着,根据筛查对象的不同,研究将8个维度分别归纳到基础筛查和追踪筛查。基础筛查,筛查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也可以作为在校老生的筛查参考;追踪筛查,是结合学生进校之后实际学习生活整理提取,筛查对象主要是在校老生。基础筛查和追踪筛查的核心内容梳理如下。基础筛查内容:

    1.学习基础。新生的学习基础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考量:(1)生源地。尽管新生通过高考统一录取进入高校,但是各地的录取分数并不一样,因此偏远地区的生源学习基础相对较弱。(2)薄弱科目。了解学生高考成绩中有无明显的偏科,可以考察大学相应科目的学习基础,例如高考的数学对应大学的高数、线性代数等。

    (3)特殊政策招生。港澳台、侨胞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4)家庭经济状况。学业困难生的质性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存在一定比重,已有研究表明,本科生的教育发展跟經济水平有较大的相关[3]。

    2.学习兴趣。新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考量:(1)高考志愿的填报。高考志愿是违背自己初衷,遵从父母意愿的往往缺乏学习兴趣。(2)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越深,一定程度反应学生对该专业学习重点难点更熟悉,学习兴趣较好。

    3.学习能力。大学的管理区别于中学,没有班主任时时在线监督,大学教师上课也更加自由,因此大学的学习需要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控能力、自律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考量:(1)高中学校的管理模式。高中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进入高校宽松环境,容易出现反弹。(2)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偏专制型,学生进入高校脱离父母的管制,容易出现逆反。(3)自制力。自制力强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好。

    4.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动力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考

    量:(1)近期远期的学习目标。学生有明确的近期远期学习目标,学习动力较好。(2)具体规划。学生对学习目标有较具体的规划,说明学生有目标且有行动力,学习动力更足。

    5.应对方式。已有研究表明学生面对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学业困难存在相关关系[4]。应对方式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考量:(1)遇到问题的态度。遇到问题态度悲观者更容易出现学业困难。(2)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采用逃避方式解决问题者更容易出现学业困难。

    追踪筛查内容:

    1.学业学分绩点。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方案显示,学业学分绩点在2.0以下不能取得学位证书,针对新大二学生,已有学业的学分绩点在2.5以下是潜在的疑似学业困难生。

    2.专业分流。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实行专业分流,学生进入高校,进行宽口径的大类培养之后,申请分流到某一具体专业,而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专业分流的满意度关系到后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满意度较低,通常学业容易出现困难。

    3.其他突发情况。通过大量的学生案例总结发现,一些突发的变故经常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情况,例如,身体受伤、家庭变故、恋爱变故等,这部分也是潜在疑似学业困难生,需要重点筛查关注。

    (三) 确定疑似学业困难生

    通过对学业困难生的质性分析并结合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新生符合基础筛查维度中一条的即可以作为疑似学业困难生,符合两条及以上的可以作为高风险疑似学业困难生。老生则需要立足基础筛查和追踪筛查进行综合判断,符合追踪筛查中一条的可以作为高风险疑似学业困难生,符合追踪筛查一条和基础筛查一条及以上的、以及符合追踪筛查两条及以上的可以作为高风险疑似学业困难生。

    二、高校疑似学业困难生帮扶机制的构建

    关于高校学业困难生帮扶措施的研究已经有大量文献,但是总结发现,一方面帮扶措施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没有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另一方面帮扶措施没有明确帮扶需要达成的目标,缺乏时效性,另外帮扶措施没有带动起高校各职能部门的联合行动,存在学生工作队伍孤军作战的现象。由此,针对疑似学业困难生的帮扶机制需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更需要加强帮扶机制的针对性、时效性、联动性。

    本文的帮扶机制研究,拟从筛查对象、筛查内容出发,建立一套精准协同帮扶机制。机制运行从联动开始,继而从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家长三方面分别开展帮扶措施。

    (一)学生思想教育帮扶

    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实习班主任(班主任助理)等。帮扶在整个帮扶机制中至关重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

    1.总体帮扶。总体帮扶依托高校正常工作运行,利用各个集中会议、讲座的机会,进行普适性的新生适应性、学业规划专题等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意识,总体的帮扶内容有:(1)新生始业教育。新生始业教育旨在帮助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有整体的了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2)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主题确定非常重要,例如考前动员的主题,研究者在实践中发现,期中考试前的一次动员大会,班主任把需要重点关注的高等数学等科目进行宣讲动员,相较其他没有开展此类主题班会的班级,整个班级的考试成绩显著不同。(3)主题讲座。讲座主题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或者困惑的内容,例如学长的成长报告等,可以帮助参会学生群体提高认识。

    2.配对帮扶。根据筛查内容组建不同团队,疑似学业困难生与帮扶团队一一配对。根据筛查机制,疑似学业困难生筛查出来的维度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需要帮扶的内容存在各不相同,而可以去帮扶的学生和教师也有各自的强弱项,如果可以根据帮扶人员的优势组建不同团队,然后和疑似学业困难生进行一一配对帮扶,效果会更显著。具体组建的帮扶团队可以有:(1)生涯规划团队。由负责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师牵头,由学业规划思路清晰、愿意助人的优秀学长组成。

    (2)学业支持团队。主要由各个科目成绩优秀、愿意助人的优秀学长组成。(3)心理健康团队。由负责心理健康的教师牵头,由自信乐观、愿意助人的优秀学长组成。不同团队帮扶不同困难类型学生,例如应对方式上有困难的配对心理健康团队来帮扶。

    3.日常帮扶评估。对疑似学业困难生的需要进行及时的日常帮扶评估,例如上课到课率、学习状态、生活态度等及时跟踪帮扶的效果并视需要调整帮扶方案。

    4.家校互动。每发现一例疑似学业困难生就必须立即和家长建立联系,反馈学生需要帮扶的内容,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协助学校的帮扶工作。

    (二)教学管理帮扶

    主要包括任课教师、教学秘书等,主要是开展科目帮扶。

    任课教师在收到疑似学业困难生的名单后,需要对该生在本科的目的学习予以更多的关注,例如上课出勤情况、上课的听课状态等,并且视需要提供必要的学业辅导,最后通过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帮扶效果,同时学生线及时互通学生情况。

    另外,教学秘书在收到疑似学业困难生的名单后,需要对该生整个在校选课情况、学业成绩绩点等予以更多的关注,及时互通学生情况。

    (三)家长帮扶

    家长在整个精准协同帮扶机制中可以开展协助帮扶。

    协助帮扶在整个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学生很多情况未必和学校的教师同学透露,但可能家长会比较清楚。因此学生在和家长联系时,需要把疑似学业困难的利害关系讲明白,并且告知具体帮扶内容以及需要家长做的配合工作。家长在整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听取学校的建议积极帮扶学生,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各方面动态,以帮助学生评估帮扶效果或调整帮扶方案等重要决策。

    最终帮扶机制通过考试等内容检验学生总体的帮扶效果。

    三、结论

    疑似学业困难生的筛查和精准协同帮扶机制运行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快速识别,精准帮扶”,这就好比企业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学生一进入学校,机制就开始运作,机制的各个分支职责明确,围绕学生有条不紊地运行,将一直陪伴学生在校时间,最后顺利毕业离开学校。 同时本研究是基于调查高校学业困难生情况、一线学生教学管理经验、文献阅读分析等完成,并且在27个新生追踪研究中初步验证了有效性,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经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后续将在更多大学生中予以实施检验机制的运行效果,以期待最终能为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薛松,胡化坤,杨全刚,等.高校学习困难生成因分析及帮扶策略思考[J].山东团校学报,2008,(1).

    [2]阙明坤,王佳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与逻辑理路——基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2).

    [3]柳友荣.“一流本科教育”辨正[J].中国高教研究,2016,(7).

    [4]涂必华.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