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孙卫华 黄丽娜 刘娓楠 刘畅 刘萌

    关键词:奥林匹克;体育教育;实践;朝阳区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竞技,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教育。北京市朝阳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亚运村、奥运村和奥林匹克公园都坐落在朝阳区,朝阳区也是最早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行政区域。2005年朝阳区就开发并全面实施了自己的地方课程“分享奥林匹克”。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之初,朝阳区就确定了一个主题——“分享奥林匹克”,试图通过这一主题来反映奥林匹克精神举世共享的特性和理想,也试图以此来鼓舞孩子们对奥林匹克的热情,达到“让学生了解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了解多元文化,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智和谐发展,进而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目的,形成朝阳区以课题推进方式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特色。

    朝阳区59所学校将奥林匹克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很多学校将奥林匹克教育设为选修课。经过调研,担任奥林匹克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自8个学科,分别为体育、音乐、历史、地理、劳技、政治、团队辅导员和德育干部。其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共41人,占总人数的69%。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每个学期都安排奥林匹克教育专题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整体设计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专家讲座、研究课、课例分析,微课制作和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建立了本区域的奥林匹克教育资源库。为了更好地促进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先后组织了奥林匹克教育优秀课例、优秀课件、优秀案例和优秀实验校的评选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15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取得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深而研之,理解奥林匹克知识精髓

    奥林匹克教育的知识点非常多,我们认为广而泛之是介绍,深而研之才是理解,而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去理解和感悟奥林匹克精神,而不是簡单地了解奥林匹克知识。有的教师把古代、现代奥林匹克起源与发展一节课介绍完,那只能是介绍哪一年在哪儿举办哪一届奥运会,奥运会的主题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等等。如今的信息时代,这些知识只能称之为“白菜知识”,学生通过网络5分钟就可以查到。只是介绍这些“白菜知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我们强调在一个点上深挖,让学生在一个点上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而非面面俱到,强调一点深入多点辐射,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比如关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资料中有多种说法。我们可以简单一两句话带过。如一种说法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说法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如果只是用这两句话介绍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讲过也就很快忘记了,意义不大。我们的做法是抓住这个点深入研究,通常用两种方式推进。一种方式我们将学生分组,各组自己选择其中一种说法去查阅资料将背后的故事讲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分析用辩论赛的形式论证哪种说法更可信。另外一种方式教师从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俄斯摔跤的故事讲起,这里可以很好地与艺术学科融合,因为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俄斯摔跤雕像在欧洲街头巷尾非常常见(真品现在卢浮宫收藏)。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个男人抱起另一个男人这样的雕塑,原来只有赫拉克勒斯举起安泰俄斯,让他离开地面失去大地力量的时候,他才可以被战胜。隐含着一层德育的教育,那就是如果人离开“大地”,没有别人的支撑,再强壮也会失败的。从这个点导入,可以延伸到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功绩,然后关联到奥运会的举办。学生印象深刻,对奥林匹克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另外一个案例是关于马拉松的介绍。很多教师在介绍现代奥运会时会提到,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出现了马拉松这个项目,但是只是一语带过。我们觉得马拉松这个知识点完全可以用一节课,甚至两节课来完成。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点呢?首先马拉松越来越受到欢迎和关注。据大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参加马拉松的人数超过了700万。其次马拉松比赛也是一个意志品质磨炼的过程,对于学生非常有意义。马拉松这个知识点至少有两个人和三件事值得介绍。两个人是菲迪·皮德斯和斯皮里顿·路易斯,这两个人虽然相距2000多年,但是发生在他们身上和马拉松的故事却充满魅力:三件事是指马拉松之战、马拉松被选入奥运会和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马拉松比赛。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5组将这两个人和三件事用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写剧本、背台词、设计服装,课堂上用一场精彩的舞台剧让学生对马拉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个案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我们可以选择的点很多。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比如科技奥运,因为奥运会的主赛场都在朝阳区,所以在开幕式之前我们做好了3万学生开幕式表演的准备,但是开幕式几乎没有用到我们的学生,引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LED的充分使用。还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开幕式开始的烟火,“大脚丫”一步步从天安门走过去,然后点燃全场。这个过程是完全由电脑控制完成的,我们有一位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一起设计了一节奥林匹克教育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课,课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了一个小控制程序,实现开幕式现场的模拟操作,学生非常喜欢,同时也对2008年我们的科技奥运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二,挖掘身边案例,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学习和感悟,然而仅仅是说教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亲身的体验或身边的感动更能打动学生。比如我们之前做了“坚持”同课异构的专题教研活动。大家都以“坚持”为题上一节奥林匹克教育课。很多教师分享了许多优秀运动员坚持的故事,但是最吸引学生的是教师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分享给学生,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刘畅老师与学生分享了她自己从雪谷穿越到雪乡的故事。“21公里山高雪深”“零下30℃低温”“中间有多少次想放弃”“睫毛上全是冰”“看不清路,每一脚下去都不知道雪有多深”“特别想哭”“不敢停下来”……这些朴实而简单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穿越很艰难但是她依靠自己的意志坚持到了终点,最终战胜了自己。这段经历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北京中学的刘萌老师与学生分享了自己参加越野挑战赛的故事。刘老师是一位足球专业的教师,他讲述了自己从最不喜欢跑步到爱上跑步的过程,分享了参加一个越野挑战赛的故事。这个越野挑战赛是130公里的山地,半夜出发,一天完成。“由于长期的下坡脚被磨破了,袜子上全是血”“饿了只能蹲在路边吃泡面”……“很长时间没看到人我也害怕了”自己的经历介绍之后,他请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坚持的故事,有的孩子边说边哭,深刻领悟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所以在奥林匹克精神分享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通过身边的故事和亲身的体验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身体验,感受残疾人奥运会

    残奥是面向健康人的运动。我们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一定不能忘记残疾人奥运会,它的教育价值更大,通过体验的方式感受残奥项目不仅让学生感受身残志坚的宝贵精神,更教育学生要为残疾人群体构建充满包容与爱的社会贡献力量,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的刘娓楠老师非常有创意,她利用办公室废旧的办公椅,经过简单维修,模仿轮椅让学生去体验残疾人运动。课程开始,她请学生们从教室到操场上就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两人一组一人闭眼,另一人扶持下楼到操场集合,感受盲人行动的不便,课上又分别让学生体验了盲人赛跑、轮椅篮球、轮椅足球、互相帮扶等。学生这节课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运动强度很大,同时学生对残疾人运动也有了全新的理解,是一种情感的升华。这节课也入选了冬奥组委精品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金牌体育课》栏目。

    四、因地制宜,让更多学生走进冬奥

    奥林匹克教育绝不是一个简单说教的过程,无论是知识学习、精神感悟都需要通过体验来实现。时下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而冬奥的项目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同时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学校实施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通过各种方式自己开发很多校园内冬奥体验活动。如队列滑(无动力、电动力)、旱地冰球、轮滑、越野滑雪、高山滑雪、雪车竞速、冬季两项和旱地冰壶球等多个项目,让学生对这些冬奥项目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从中我们选择运动效果好的项目融入体育课,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如旱地越野滑雪、旱地冰球和旱地队列滑等。这些项目与冬季真实项目相似度很高,很多冬季项目运动员夏季训练就是通过它们来完成的。这些项目的锻炼价值也很高,对上下肢力量、心肺耐力和身体协调性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我们把这些从体验上升到了项目学习,成为体育课中新兴体育项目的重要内容。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曾经说过:“复兴奥林匹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针对学生因学业过重而过分劳累的问题而提出。”这与我们现在的实际状况非常相似,因此奥林匹克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朝陽区将继续乘冬奥之风,借助北京市“双奥之城”的特殊性,举体育教师情怀与专业之力让奥林匹克教育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