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生活,着力文道统一

    麻振华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唯一一篇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课文,承载了“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一个早晨,宋庆龄全家准备到朋友家做客。临出门时,小庆龄想到了当天要教小珍叠花篮的约定。虽然父母都劝她改天再教,可她还是决定留下来,履行自己的诺言。教材选编此文,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童年时期的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二是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从学情看,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难在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明白课文结尾处小庆龄说的一番话的含义。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初步习得了理解句子的不同方法。由于《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

    本课寻找到了语文学习与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课题中的关键词“信”,设计了四个环节,立足儿童,通过创设情境、揣摩内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式,渗透“诚信”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通过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感受伟人的诚信品质。

    3.通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说文解“信”

    1.紧扣“信”字,理解意思。

    (1)拆解汉字,把握字理。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信”字有关。(板书:信)“信”这个字很有意思,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言”。谁能通过这个字的结构,说说它的意思?(指名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思:一个人要对说出的话负责,兑现自己的承诺,一定要守信用)

    (2)指名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

    (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引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诚信”有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课题入手,紧扣文眼“信”字,层层推进。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字理”的方法理解“信”的字面意思,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其次,基于学情,引导学生联系阅读经验,交流有关“诚信”的名言;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从而自然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整个导入环节立足儿童的兴趣、经验与生活,遵循语文教学原则,促使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诚信”的意思,打破了革命文化題材类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壁垒,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人知“信”

    1.朗读课文,了解人物。

    (1)引发思考: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文章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主要人物。

    (2)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梳理出主要人物:宋庆龄、爸爸、妈妈、伯伯、小珍。(板贴)

    2.默读课文,梳理人物关系。

    (1)引发思考: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默读课文,完成人物关系图。

    (2)指名交流,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把握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聚焦文章中心。

    (1)引发思考:看着这张关系图,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结尾处的句子,并出示该句子)

    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2)提出问题:宋庆龄的这番话中,有一对看似矛盾的词,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很没劲”“不后悔”,相机板书)

    (3)引导学生质疑:既然觉得“很没劲”,庆龄为什么“并不后悔”呢?

    (设计意图:教师从课题“我”字入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首先,遵循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借助“人物关系图”这一学习支架来概括主要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初步感受到革命伟人的精神品质。其次,引导学生质疑,聚焦文本结尾处小庆龄的一番话,抓住关键词“很没劲”“不后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深入感悟革命伟人的品质做好铺垫。)

    三、抓住言行,品词论“信”

    1.默读课文,按提示学习。

    默读课文,用“____”画出宋庆龄感到“很没劲”的句子,用“? ? ? ? ? ”画出表现她“不后悔”的句子,细细体会,用关键词批注自己的感受。

    2.组织交流。

    预设一:抓住人物动作,体会“很没劲”。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体会。

    抓住第十自然段中两个“一会儿”和“总是”“直到”等关键词,体会宋庆龄等待小珍时间之长,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尖尖的”“红红的”等关键词,感受宋庆龄对去伯伯家的盼望,进而体会“一个人在家”很没劲。

    (2)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

    宋庆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她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请选择一处说一说。

    ◎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她心想:___________。

    ◎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她心想:___________。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教师小结:从宋庆龄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她当时一个人在家确实很没劲。

    预设二: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不后悔”。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体会。

    抓住第六、第八自然段中的两个“不行”以及“边说边把手抽回来”“不”“不能”等关键词,结合感叹号,感受宋庆龄当时态度的坚决。

    (2)引导学生思辨,突破难点。

    ①指名学生根据宋庆龄的话,先选择句子填入空格,再说说理由。

    如果我忘記了这件事,_______,但我已经想起来了,________。

    a.就不能失信了? ?b.见到她时向她道歉是可以的

    ②提出问题:两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③组织交流并明确:“忘记了这件事”是一种无意失信,是可以得到原谅的;“已经想起这件事再道歉”是有意失信、明知故犯。从中看出小庆龄的不后悔是发自内心的。

    (3)教师引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同学们,宋庆龄当时是多么想去伯伯家啊!可她临行时想到和小珍的约定,停住了脚步,对爸爸说——

    ◎爸爸让她改天再教,拉起她的小手,她坚决地说——

    ◎妈妈也给她建议,让她回来再向小珍道歉,她坚定地说——

    (4)教师小结:从宋庆龄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她的不后悔。

    3.读写结合,体会伟人品质。

    (1)启发写话:如果你是小珍,知道这件事后,会怎样做?会说些什么?请你动笔写一写小珍的表现。

    (2)学生练笔。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叙事性的革命文化题材类作品大多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些细节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此板块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能反映小庆龄品质的细节描写,从人物动作、语言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体会。在品读人物动作的环节中,教师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拉近了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在品读人物语言的环节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学习难点,运用句式重组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辨,进而体会宋庆龄的诚信靠的是自律。其次,在读写结合环节中,教师运用“角色代入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写小珍的表现。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了文本的语言,而且深化了对人物精神品质的认知。)

    四、联系生活,学会守“信”

    1.分享诚信故事。

    (1)启发交流:宋庆龄是个守信用的人,虽然喜欢伯伯家的鸽子,但想到自己和小珍的约定,还是抵挡住了诱惑,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像这样关于“诚信”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吗?

    (2)学生交流。

    2.联系自身经历谈理解。

    (1)引导交流:这些信守承诺的故事一定勾起了你对生活的回忆。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多媒体播放音乐《秋日私语》)

    (2)指名交流。

    3.课堂小结。

    (1)回扣主题:看来,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做到时时处处守信并不容易。就如同宋庆龄所说的——(出示文章中心句)

    (2)小结:“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个口号,还需要化作我们平时的行动,被大家自觉践行!

    (设计意图:生活中,知行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三年级学生还没把“诚信”变成一种习惯,但是成长过程中,他们听到的、经历的诚信事件却俯拾皆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寻找同样具有诚信品质的榜样。其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在舒缓的音乐中,教学氛围是平和的。学生既可以交流自己的“诚信”事件,也可以交流自己的“失信”事件。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与提升。此板块中,教师立足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让这些价值观得以内化,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浙江省安吉县第三小学? ?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