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和尚》电影音乐中打击乐的艺术品质

    王静

    《三个和尚》(徐景达/马克宣,1980)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影片全长20分钟,剧情非常简单,它以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蓝本,创设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齐心协力也能有水喝”的新故事。影片以幽默、含蓄、单纯、质朴、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特殊效果,以同步的丰富、哲理的趣味和鲜明的中国风格赢得了中外观众的青睐和喜爱。《三个和尚》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动画影片,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艺术家们在1980年创造的经典影片,导演阿达用此片承包了无数人童年的回忆。《三个和尚》的成功,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片中音乐发挥了先导作用,由于是先期录音,所以影片的结构受到了配乐的结构影响。

    这部影片的电影音乐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金复载先生先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全靠音乐的起伏与各种打击乐器的运用,将三个和尚的情绪和场景氛围表现得恰到好处。《三个和尚》的整部电影音乐作品以中国打击乐为主,所使用的主要打击乐器有石磬、大中小木鱼、筛锣、小锣、京锣、月锣、碰铃、小镲、中钹、大钹、云锣、大锣、大小鼓、排鼓等。这些中国打击乐器的运用对刻画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渲染场景气氛、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物设计造型更是通过不同的打击乐器表现出其强烈的人物个性以及身材特征。高的、矮的、胖的,寥寥几种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就完全体现出三个和尚的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观众可以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它有各个年龄段的笑点,这就是这部经典作品的精妙之处。

    本文以《三个和尚》为例,探讨打击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一、中国大鼓声中的引子

    本部影片开场的引子就是使用中国大鼓。中国大鼓是打击乐器之一,其声音宏亮,气势磅礴,给人以精神和力量。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不同击打位置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观众可以根据鼓点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快慢、音量强弱起伏来传达人们特定的语言和信息。鼓声可以诉说人们的悲伤情绪,也可以表达人们的欢乐和喜悦,鼓声中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动感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开场的引子里,大鼓鼓点由慢渐快,配合着片头画面出现,随后出现一声磬响,之后影片开始介绍情节时使用了三个高中低音调各不相同的木鱼和碰铃敲击,非常贴切地代表了三个和尚的艺术形象,最后在很强的一声大筛锣中结束了引子部分。影片开场的打击乐运用塑造了三个和尚的形象和性格,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观众可以从影片中的中国大鼓声中听出力度对比和速度变化,强化了三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高音木鱼声中的小和尚进庙

    木鱼,打击乐器的一种,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大木鱼发低音,小木鱼发高音。木鱼发音短促,音色清脆洪亮,是富有特色的节奏打击乐乐器。常用于戏剧、曲艺伴奏、器乐合奏、民族乐队和宗教音乐等,多用于配合轻快活泼的曲调。随着反复的快板速度,第一主题出现,伴随着明朗快速的八分音符高音木鱼敲击声,第一个小和尚由远至近地跳跃着向庙走来,小和尚机灵活泼的人物形象,与画面配合得非常紧密。打击乐器小镲和中国小鼓演奏的切分音节奏型与主题音乐形象非常一致。高音木鱼和小锣演奏的锣鼓点,运用了打击乐最有特点的倚音、附点等欢快的节奏型,将小和尚一路上的贪玩,与迎面飞来两只小黄鸟玩耍,结果被地上的乌龟绊倒,将乌龟四脚朝天的场面表现得惟妙惟肖。小锣的后半拍节奏型的运用,和最后的打击乐合奏形成丰富的复调音乐,使观众脑海里浮现出寺庙的钟声和念经声,同时也体现出轻松滑稽的电影基调。描绘这段小和尚进庙画面的打击乐运用,表现了小和尚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有效地利用打击乐来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与气氛,这时候运用的高音木鱼、小锣等打击乐器不只是呈现画面,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对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低音木鱼声中的小和尚念经

    主题展开部分是作曲家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的形式,将主题动机以紧迫方式再现,目的是想让观众在听觉上感觉到节拍重音位置的改变,动机节奏型的变化重复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乐器上选择小鼓和小锣小镲的交替,像是一唱一和。之后云锣和碰铃相继出现,两种乐器金属质的音色模拟了寺庙里念经和击钵的声音,刻画了寺庙的庄严肃穆,与前面的跳跃的节奏型产生鲜明的对比。小和尚进庙之后低音木鱼四分音符节奏型的敲击,与碰铃八分音符的配合也变成抒情的中速,主要表现了小和尚虔心拜佛。这段配乐与电影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打击乐器的运用显示出明显的刻画人物作用。主题旋律两次出现介绍小和尚,第一次出现时,是表现小和尚单纯幼稚、边走边玩耍的镜头;第二次出现是表现小和尚下山打水,边甩袖边走的活泼可爱形象。这两次旋律的反复出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将小和尚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活。

    伴随着一段排鼓从高音到低音区五个鼓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下行,太阳落山了。小和尚一边有规律地敲击木鱼一边念经,木鱼声音采用的是场景音效。这一段作曲家采用的节奏型是同音反复的八分音符,碰铃四拍敲一下,两小节后两拍敲一下,然后再四小节使用多次反复,用以模拟小和尚日复一日的念经音調,最后逐渐减慢,画面是小和尚打瞌睡,枕在木鱼上,最后在一声鼓和镲的配合中把来捣乱的老鼠吓跑。这段运用的木鱼和碰铃等打击乐器,以不同的音色、速度的变化表现剧情,每种打击乐器都充满了丰富的表现力,在这些各具个性的打击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不同风格的音响效果,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贴切,作曲家深入地挖掘了打击乐乐器本身的音色,更有效、更准确地发挥了打击乐器的优势。

    四、排鼓声中的瘦和尚进庙

    排鼓由五个大小不同、发音不同的鼓组成一套。由于排鼓的形制构造以及演奏技巧的不同,可以在五个不同的鼓上,产生很多种音色变化,加上演奏者速度的掌控,排鼓可表达出更丰富多彩的音响艺术。排鼓发音激烈、跳荡,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洪亮,尤擅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作曲家用排鼓演奏分解和弦和一阵急促的小锣小镲声,模拟瘦和尚行进庙的步伐,排鼓的加入丰富了打击乐器的音响色彩,表现出瘦和尚呆板木讷的性格特征。这时第三次出现了主题旋律,与第一个小和尚进庙时的主题音乐一致。随着轻快的旋律,描写了瘦和尚走路稍快平稳的步伐以及瘦和尚与蝴蝶嬉戏的情景。瘦和尚进庙后,在表现瘦和尚饮水的情节时,作曲家运用了抒情主题再现的手法,低音木鱼的加入,表现了两个和尚和睦相处的画面。随着排鼓十六分音符的下行演奏,太阳落山了。作曲家通过打击乐器排鼓的强弱、节奏、韵律等的变化结合,不会让观众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是让观众在轻快的排鼓声中感受到了愉悦的气氛,产生了渴望知道接下来故事情节发展的迫切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个和尚在菩萨面前相对日复一日有规律地敲木鱼念经,在平稳的木鱼与碰铃配合的音响效果中,瘦和尚抬起水桶去打水,小和尚转动眼珠偷笑。但一声小锣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剧情出现反转,接下来排鼓分解和弦出现,这时瘦和尚招手叫他一起去打水。瘦和尚在前,小和尚在后,两人挑着一桶水去打水。在小锣声中两人出现分歧,通过木鱼敲击的不稳定速度,不难看出两个和尚的关系逐渐疏远。在这里,木鱼敲击的速度不仅作为情节发展的体现,也描绘了两个和尚的心理活动,从而加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这段故事情节的描绘中,综合运用了打击乐器木鱼、碰铃、小锣、排鼓等,这些打击乐器常用于戏剧性的场面,以增加画面的情节转折效果,为剧情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锣鼓声中的胖和尚进庙

    锣鼓是中国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是戏剧节奏的支柱。中国戏曲中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在描写胖和尚进庙中,作曲家更多运用了富有穿透力的锣鼓点来体现胖和尚急躁粗鲁的性格特征。在一阵欢快的木鱼和小镲声中,憨态可掬的胖和尚大汗淋漓地走来,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与小和尚、瘦和尚有很大的差异,作曲家为了表现他急匆匆的脚步,以紧打慢唱的形式引用活泼的锣鼓点做衬托。与此同时,前两位和尚进庙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而胖和尚在河边喝水时,节奏平稳的木鱼声和排鼓的运用又把他与小鱼儿玩耍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鲜明地塑造出胖和尚幽默憨厚的性格特征。在由低音区向高音区的云锣敲击声中,胖和尚进庙了。节奏波动,音调张扬的木鱼通过后十六和八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型,准确地表现了三个和尚自私的共性以及初次见面的情景。在忽隐忽现的碰铃声中,肚子比水缸还要大的胖和尚开始喝水,喝饱了之后打盹体现了胖和尚懒惰的一面。

    在胖和尚被迫去打水的时候,第四次出现了主题音乐,但很明显作曲家在乐器的选用上比之前几次略显低沉,模拟了胖和尚速度稍慢、比较笨拙的打水情景。木鱼的敲击声表现了胖和尚的步伐,正反拍的锣鼓点体现了胖和尚来回打水的吃力表情。十六分音符的木鱼节奏型则是胖和尚一碗碗喝水的速度,小锣的出现又起到了剧情转折的作用,小和尚和瘦和尚看着胖和尚的表现惊得目瞪口呆。作曲家在塑造胖和尚的角色形象上運用的锣鼓点正是配乐的点睛之处。

    六、打击乐合奏中的三和尚相处

    打击乐合奏是民族器乐发展史上最先出现的一种合奏形式。它源于民间,且演奏形式多样、乐器种类繁多,不同的打击乐器也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和风格。打击乐器作为一种节奏感较强的乐器可以组群进行演奏,有利于提高音乐的表现强度和力度,从而更清楚地反映出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影片中,描述三个和尚相处的方式配乐中,作曲家运用了打击乐的合奏形式。在低沉的低音木鱼声中,三个和尚开始在菩萨面前背对着打坐,谁也不愿意去山下打水喝,没水吃了,三个和尚都耷拉着脸,这时作曲家运用三种乐器“唧唧喳喳”奏个不停,虽然影片没有对白和旁白,但影片的配乐却生动地表现了三个和尚争吵不休的场面。在一声声逐渐减弱的低音云锣和鼓声中,太阳落山了。一阵急促的旋律带来漫天乌云,快板的木鱼表现天气的变化,但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下雨,所以三个和尚没有接到雨水,缸里还是没有水。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三个和尚以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老鼠,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它在寺庙里经常趁着和尚们念经时鬼鬼祟祟地出没。这时的打击乐合奏运用了高音区的云锣跳音、快速敲击的小镲和排鼓的滚奏,这些都表现了小老鼠行动敏捷又鬼鬼祟祟的形象。在小老鼠趁着三个和尚争吵不休时,咬断蜡烛,寺庙起火,三个和尚及时发现,齐心协力争着挑水救火时,排鼓和木鱼的滚奏更是表现了救火时的急迫心情和大家齐心协力扑火灭火时的忙碌情景。在打击乐节奏逐渐渐慢的节奏型中,火最终被扑灭,三个和尚握手言和。又在一阵欢快的打击乐器演奏中,三个和尚一起互相协助挑水喝,影片进入尾声。这段影片的音乐作曲家运用了急板的速度,各种打击乐器的小合奏此起彼伏,将起火和救火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音画关系

    电影音乐的创作中,音画关系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三个和尚》这部动画电影没有一句台词,主要由电影音乐承担了最重要的描述影片内容的任务,不仅需要音乐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渲染人物情绪,烘托环境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也对影片的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部电影是配乐与画面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结合,配乐为画面服务,而画面又很好地填充了音响的细节。影片中三个和尚的乐器选择上也具有明显的特点。作曲家分别选择了高音木鱼代表“小和尚”的形象,中音木鱼代表“瘦和尚”的形象,低音木鱼代表“胖和尚”的形象,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乐器就是木鱼。当他们心无杂念专心念经时,木鱼的节奏平稳有规律,而当他们内心各有各的想法时,木鱼的敲击声也变得忽快忽慢,体现了典型的音画同步特征。

    结语

    电影《三个和尚》是中国当代动画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杰作。以中国民间谚语为题材,深受中国传统影响的表现手法,给人奇幻、风趣、幽默之感,是一部回味无穷的经典之作。中国打击乐以其多样和富于变化的音色,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本影片中打击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是整部影片的配乐,又是贯穿影片的核心。在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发展,刻画影片场景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众多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中,打击乐器因其鲜明的音色变化和强烈节奏性功能,在电影音乐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打击乐这一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和电影观众所接受并喜爱,并随着电影艺术走向了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