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郭望远

    【摘 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过程。在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定位、自我发展需要因时而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更能体现立德树人。坚持在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指导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与新发展,进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贡献高校智慧,彰显思想政治教育魅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课程体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60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4-0064-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呈现出更加科学化、更加专业化态势,自我定位更加鲜明,自我发展更加体现时代性。在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前提下以及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彰显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阵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以往单纯地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的政治型人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近年来,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来的功利化教育要求、重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需要轻视人的主体层次性发展、教育参与者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科学的批判,众多问题指向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淡化甚至缺失,陷入了“人的异化”的尴尬境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将致力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视学生的获得感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践行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入手、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获得感。学生的获得感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主要论及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在实际获得的基础上, 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的接受、认可及满足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和情绪反应”,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与标准也是改进教育工作的航向标。关注教育对象在活动中的获得感,致力于提高教育对象的获得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现实实践路径,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客观基础,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的现实要求。

    (二)教育实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层次性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人的思想意识、政治倾向和道德取向的安身立命之学,跟随人之个性的形塑过程而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由于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社会关系存在差异,个人的思想品格与个性特征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中能够尊重个体发展的层次性需要与阶段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伟大工程,千篇一律的“产品化”培养终究是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扼杀,在现实中正是由于个体性格的不同才谱写了社会的奇妙。在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真正育人,首先是要尊重人、了解人,学生主体的发展层次性需要的重视与达成才会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接受教育,自觉主动地践行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达成育人实效。

    (三)“双主体”教育模式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主客二分法”来看待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认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教育者是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双方加上了沟通交流的限制,使得教育者自认为高高在上,受教育者始终为受动者。失去了平等,自然失去了沟通的条件。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才思敏捷、求知欲强烈,但是性格反叛、蔑视权威比以往更多地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开展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认清楚大学生具有的时代特点,对症下药。这个药方就是“双主体”教育模式,即是教育主体客体化、教育客体主体化的互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旨在加强双方的参与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将双方存在的教育隔阂打破,建构一种新型的教育途径。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注重教育方法的改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的手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为解决教育難题通过设想、策划、付诸实践, 历经多次试错, 逐步完善和改进, 最终“发明”出来的。方法是为目的而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发展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进的现实基础,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进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共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者侧重点不同,发挥功效自然存在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其固有的严肃性特征主要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讲解与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日常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场域。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正是由于社会与自我需要才会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讲,日常生活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实践场所。以培育意识观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日常生活的变迁而变迁,离开了日常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便是盲目的教育,便会失去它原本存在的合理性。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育人的差异,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不能是可非此即彼的二分原则,相反两者需要协调共力,同向而行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采取的良方。

    (二)大数据精准个体思想政治教育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时代的重大转型。”在信息便捷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平台精确地检测、统计、反馈学生的个体需要,更好地改善教育方式、内容,更加精准地导向个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同时利用网络等数据平台进行教学已是司空见惯,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课堂,可以讲,大数据正在教育领域兴起一场“工业革命”式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教育方法的变革是时代发展大势,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须。

    (三)开展活动实践育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与检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生与改进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之中,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践行要求。此前高校进行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让众多参与者学习、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此可不谓是很好的实践教学。高校多停留在理论的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能依据于此,同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三、以立德树人为要求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发展而发展。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之间、学科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共力,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同心同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统一发展。

    (一)“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

    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实际,强调更加注重人文理念、用整体系统思维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思政”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日益受到重视。“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仅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的事情,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正如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目前在高校教育改革中重点是构建“课程思政”,即是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贯穿教育全过程,达到全程育人。

    (二)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视传统德育课程

    中国传统德育知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思索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当充分重视到传统德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德育思想,例如儒家强调尊师重教、因材施教、“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德育思想对当今德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正是对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的借鉴与吸收。立德树人首要是“立德”,“树人”是根本目的,没有好的德性就难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这在古代德育中同样是推崇备至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发展为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对于传统德育思想的传承更是体现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划分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学科建设,这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衔接不到位的状况,具体表现在课程建设的普适性,忽略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学科建设难以为课程提供有利补充,两者似乎存在不兼容情况。课程建设着力点在于“教”,学科建设着力点在于“研”,教研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改进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应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友好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化需要课程建设提供及时反馈,课程建设需要专业化学科提供科学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彼此相互关联,互为作用;两者的协调相互支撑发展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陈娟,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研究[J].教 ? ?育评论,2018,(7).

    [2]张澍军,孟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发展及其 ? ?深层依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2018,(4).

    [3]孟婷,張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辩证 ? ?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2).

    [4]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 ? ? ? 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 ? ?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 ?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1).

    [6]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 ? 国高等教育,2012,(10).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 ?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 ?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