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

    冯双

    [摘要]1992年11月16日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就“一个中国”问题达成共识。这一共识便是“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内容和“九二共识”这一概念虽然并不是同时产生的,但“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毋容置疑和不容改变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它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即两岸是同属一中的关系。

    [关键词]两岸关系;九二共识;核心意涵;政治基础

    1992年11月16日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就“一个中国”问题达成共识。2000年“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苏起将其概括为“九二共識”。虽然“九二共识”这一专有名词是后来命名的,但“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毋庸置疑。“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一、“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的具体分析

    所谓“共识”,就是经过多次讨论,双方消除了分歧(可能仍有分歧),达成了的共同的认识。“九二共识”便是经过反复讨论和磋商,双方消除了分歧,达成了的共同认识。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提出了各自的具体表述内容,海协会表述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基会于10月30日下午提出口头表述方案: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两会”具体表述内容表明,双方的共同认识有两点:第一,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第二,海峡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同时“两会”也有分歧,这一分歧即:关于“一个中国”的含义。海协会对此用了搁置争议的做法,海基会对此提出“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不相同”。很明显,“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海峡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这一核心意涵尤其是坚持一中原则便是大陆方面在处理两岸关系时的底线。

    “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清晰明确,但自“九二共识”达成以来,其核心意涵也不断经受台湾方面的挑战。李登辉触动了这一底线,结果导致两岸关系动荡不安,马英九坚持一中原则,两岸才又以这一核心意涵为基础重开商谈。

    二、李登辉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的歪曲和背弃

    1991年2月李登辉主持通过“国家统一纲领”,使用“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来定位两岸关系。但由于当时国民党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人占绝对多数,李登辉还不敢公然背离一个中国原则,而是逐渐对1992年共识的核心意涵进行歪曲。1993年11月20日在李登辉的授意下,代表李登辉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江丙坤①声称:“在统一条件未成熟前,当局将以务实态度,采取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的政策”②。随后,江丙坤指出,他发表的有关“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主要是强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1994年3月2日李登辉接见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时称:“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在台湾海峡西边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海峡东边有一个中华民国。”③随着李登辉制造“两个中国”步伐的加快,台湾当局单方面地把1992年共识的核心意涵概括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也就是将其曲解为“各说各话”,企图做“开放性”的阐释。1994年7月5日台湾“大陆委员会”(以下简称“陆委会”)在“大陆工作会议”上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两岸关系明确定位为所谓“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并对“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做了明确的解释,声称:“‘一个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所谓‘政治实体一词涵义相当广泛,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或一个政治组织。”④这实际上是李登辉主持下的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幌子下对1992年共识做的“开放性解释”,其最终的意图是歪曲和背离1992年共识的核心意涵。

    李登辉背弃1992年的共识,不仅引发了1995年之后的两岸危机和僵局,而且破坏了两岸“两会”的商谈。事实证明,背弃或歪曲“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必将导致两岸关系的恶化甚至使两岸关系动荡不安,只有坚持“九二共识”,才能使两岸关系行稳致远。

    三、马英九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

    在“陆委会”、“海基会”成立前,马英九在“行政院”担任执行秘书,马英九回忆“九二共识”时强调:“当年大陆回函以72字说明‘一个中国口头表述的内容之外,也把我们去信的83个字,全部列在来函当中”⑤。这表明“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和核心意涵,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同时也表明了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的立场。

    2005年马英九主导下的国民党提出了大陆政策,2008年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基本成型并付诸实施,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承认“九二共识”,但将其解读为“一中各表”;第二,在“国统纲领”、“两岸人民条例”的框架下,将两岸定为“一国两区”;第三,维持现状。但现状界定为“不统不独不武”;第四,采用“双边主义策略”,主张两岸通过对话、谈判,缓和两岸紧张局势;第五,推动大陆“民主化”,谋求“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第六,推动两岸“三通”,实现两岸经贸正常化;第七,提出“活路模式”,希望台湾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从中可以看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基础是承认“九二共识”,把“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界定为“一中各表”。但马英九对“一中各表”的解释与李登辉的解释不同,马英九解释为:在双方都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可以各自不同方式表述,即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表明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中的“一中”,其实质是坚持一中原则。而李登辉则把“一中各表”解释为“各说各话”,企图对其做开放性的解释。其实质是对1992年共识核心意涵的歪曲和背离。因此,马英九的“一中各表”与李登辉的“一中各表”具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必须指出马英九的“各表”却不是1992年双方所达成的共识,因为海协会当时的提法是“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时,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坚持一中原则,并确定“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基石,愿意以此为基础发展两岸关系。所以,在他主政台湾的八年里,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但马英九所提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也不符合海基会在“九二共识”中的“海峡两岸共同謀求国家统一”的内容。而且从长远来看,“各表”、“不统不独不武”以及“维持现状”等均不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台湾问题不可能无限期拖延,拖延的越久,问题越复杂,所涉及的因素越多。

    四、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坚持

    自1992年12月海协会和海基会会晤取得共识以来,祖国大陆始终坚持“九二共识”,但对于“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把握绝不是教条和僵化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台独”为纲领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台湾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鉴于此,大陆方面开始调整对台政策和思路。一方面把“反独”作为对台政策的首要任务,清晰界定了“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将这一核心意涵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底线。另一方面大陆提出了“分阶段走”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所谓“分阶段走”就是把两岸关系分为统一前和统一后两个阶段,而当前两岸关系还处在统一前的阶段。这种调整表明大陆方面坚持在当前还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应确立“统一前两岸应做的事项”,即反对“台独”,坚持“一中原则”。因此,当前祖国大陆对“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把握更侧重于“一中原则”。这种把握充分考虑到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但仍是以“九二共识”核心意涵中的“海峡两岸共同谋求国家统一”为奋斗目标。

    五、结语

    在“九二共识”核心意涵问题上,祖国大陆方面始终坚持“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就台湾方面而言,若国民党执政,“九二共识”必将在两岸关系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但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解读也存在“片面化”、“延伸化”等问题。民进党执政后受制于其“台独”纲领,迄今未对“九二共识”做出正面积极的回应,“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共识”的可能性不大,但其结果,却是民意支持下降,两岸关系恶化,损害两岸人民的利益。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所以,“九二共识”不仅仅需要两岸政党坚持和接受,而且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

    [注释]

    ①时任台湾“经济部长”兼“行政院政务委员”.

    ②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编.海峡两岸关系日志[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549.

    ③于保中陈新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简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345.

    ④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编.海峡两岸关系日志[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593.

    ⑤许世铨,杨开煌.“九二共识”文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03.